|
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陳介人「告白25」展 |
|
文 / 蕭碩舉
陳介人是一個典型的都市青年,經過多年自我放逐,突然從極度沈默下爆發出一系列狂飈而批判性濃厚的作品,從靜態的思維,轉換成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去年的十月廿日一場充滿控訴性的表演藝術「機能喪失第三號」,在喧鬧的西門町武昌街,突發性的展開,强烈而令人怵目驚心的行為,使得整個鬧區,頓時寂靜無聲。彷彿忍受磔刑的表演者,那痛苦的嘶叫、天問式的吶喊,所要譴訴的是現代文明的昏瞶,亦或是對「人」生而帶來原罪的無奈呼喊呢?當機能喪失了習性,又要以何種感官去重新探索生活呢?整個行為過程直到結束,警方才出面制止。留下一場事前沒有發佈任何消息,事後沒有作任何解釋的表演。這只是一場單純的自發性渲洩?亦或來自作者對逐漸物化的社會第一聲反抗?又是什麼樣的心態使得作者敢肆無忌憚用如此尖銳的演出去表達自己的意念?去透視作者深埋內心的靈魂和對照接連下來的作品,才足以去了解作者完整的企圖。但那來自內心底層的呼喊,却令人震撼的久久無法揮去。
今年的六月間在交通大學一場多媒體發表會裏,陳介人提出一個前衛劇場形態的作品「知識份子的無能症」,以犀利的批判意識,通過强烈的肢體語言、不定形的舞臺演出、吵雜的噪音為形式,在演出內容上不斷譏刺現階段知識份子的退縮與面對困阨的無力感。在這一場十五分鐘長的表演裏,不但將整個空間納入作者個人意識狂烈的暴風圈內,更將意象逼進社會晦暗的裏層。至此作者對這個時代、社會、生活反省的意圖開始表露出來,也因透過這樣的意圖,使得作者敢於用大膽的手法,打破因襲和既有的成規。一旦去正視了社會和生活的現實,並對其提出質問時,必然要以反叛的性格重新去架構新的美學詞彙。當觀眾無法再以習性的角度欣賞,而須去面對一波波强烈的轟擊時,憤怒、咒罵、退席、原都是可預料的。但在結束後的討論會裏,幾乎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這短短的劇場。從觀眾兩極化的反應,是否說明了作品强度的震撼感和刺進了現階段知識份子病態的底層?
在陳介人此次的個展中,除了陳列以往的表演紀錄外,還以多元化的媒材將整個空間裝置成新意識形態的「社會雕刻」,題材上呈現出生活中黑腥的一面,和對現代文明虛無悲觀的情愫。注射的針筒、點滴瓶、帶刺的鐵絲、破碎的玻璃和一幅幅放大的青年吸毒照片、智能不足兒童、逃家的小孩、四週圍繞著慘白的鮮花和白燭。彷彿是對新生代在現代社會裏無可避免悲劇的輓歌。一堆堆墳墓似的炭堆裏,嚇然綁著一隻無法高飛的鴿子,是隱喻著現代人的困境嗎?更令人驚駭的是以混合材料組成的裝置作品,蒙著黑布頭套的布偶,頹然的靠在椅上,四週堆放著舊報紙、飲料瓶。電視錄影帶播放著布偶的影像,背後白麻布上塗鴉似的壁畫寫著雅爾達密約的內容、日本七三一部隊的暴行、臺灣色情輸日的新聞、貪污事件、强暴、搶劫……。就像攤開了歷史去注視血淚斑斑的中國近代史,就像攤開了報紙去面對令人汗顏的醜聞,像長久的積鬱非得以那樣放任的字跡,才能傾吐出來。為要層層剖析「人」的困境,大膽跨越所有的禁忌,自願沈落絕望的深淵去啜飲生命的悲愴!令人悚慄的黑色油畫上,畫著作者赤裸的身軀,高舉著空白的抗議牌,凝視著觀者,那樣威脅性的神態,逼使著觀者不得不去環顧畫面四週繪滿的死亡圖像,而無法迴避。穿越具象繪畫的表層,與抽象裝置連接成一體,拓展媒材間的關係,物質材料轉換成了作者意識的表達語言,當內容與形式的趨近現實,才有可能去開展新的視野和思維吧!
長久以來我們就在西方洶湧的藝術浪潮和科技洪流下,尋求自我的面目,更真確的說是去創造人類整體文化新的樣貌。新生代的藝術工作者能以更包容的胸襟去接納多種文化的影響,嘗試多元的表達方式,相信更能豐富本土文化。但若只成為潮流的追逐者,而缺乏藝術本質上的深思和對生活的體悟,進而提出深切的反省與批判,那麼所有炫目的形式是否又會如泡沫般的幻滅?在陳介人雜亂的工作室裏,翻閱他記錄無數構想的筆記本,一邊想著那許多理想或許難以實現,但來自對生命永無休止的激情和追尋是沒有開端,更沒有終止的,熱愛生命的靈魂,自然會躍出歐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虛無與絕望,並向新的未來狂奔而去。
(雄獅美術1984年10月164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