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榮
Hu Kun-J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耗散的詩篇、混沌的美學—胡坤榮的後極限繪畫
文 / 石瑞仁

胡坤榮的畫,以抽象的幾何圖形為骨架,以平塗的色彩為肌肉和衣裳。大小不一的幾何形色塊或彩框,雖去除了任何手跡感的筆觸,仍展現了一種似乖巧實不安分的性格,它們似出自同一個結構系統,卻突顯了一種反結構/反系統的精神意義。畫中林立的幾何圖形,包括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到不對稱、不等邊的四邊形等等,幾乎全是四邊形,也許可視之為從正方形發展出來的各種變奏形體,但我們也不難指出,某些圖形因極度拉張變形,幾已看不出和正方形有什麼親屬關係了。從某個角度看,胡坤榮營構出來的幾何抽象畫面,活像是基因突變與細胞分裂的一齣戲碼---在畫布做成的培養皿中,一種方形基因的細胞,不斷地在體內分裂和在體外增殖;大小不一,橫起直落的方形色塊,像變形虫一般,在空間中四處漂浮和移動,並不斷地改變形狀。其中有些好像已能量耗盡而停止不動,有的似乎正在伸展擴大身體的範圍,有的已經形成了「食物泡」而正在消化當中…。除了方形基因的色塊,胡坤榮也參用了一些三角圖形,不過都是比較細碎短小的色塊,要不是以一種畫龍點睛的引人姿態出現,我們其實不太能注意到它們的存在。有點讓人納悶的是,不知何故,胡坤榮的畫中全然只應用了直來直往的線條和均勻硬邊的色面造型,節制到了,所有曲線構成的圖形,竟沒有一絲說話的餘地了。

歷來的說法指出,抽象繪畫---特別是幾何抽象畫---是意在純粹的,是視覺導向而排除任何關聯意義的。在觀賞胡坤榮的畫作時,我卻直覺認為,它們是可以從一些不同的面向來檢視和關聯的。

首先應指出的是,胡坤榮在造型元素上所做的自我約束,和從有限性中開拓無限性的做法,乃是指向一個以「非線性」思維和「碎形幾何」為核心的繪畫表現體系,這和基於「線性思維」和「整數幾何」而產生,並已經成為「現代傳統」的歐美幾何抽象畫(如蒙得利安,馬勒維奇之作),不論形式或精神旨趣,都是很不相同的。用直覺面對他的畫,我們即可同時感受到,他的畫是理性的,但也是抒情的;是嚴整的,但也是灑脫的;是建構的,但也是解構的;是自律的,但也是自由的;是自制的,但也是自在的;是硬邊的,但也是充滿柔情的…。類此,在我們捕捉到了他每一張畫中既清明又矛盾的雙重性格之後,我們自不得不對這些幾何抽象畫的內在精神重新加以界定了。與其說,他的繪畫創作是透過一種有限的形式框框,去表達一種絕對的藝術觀,不如說是通過一種「意識的輪廓」,呈現出了一種變動的世界觀。

由來,幾何抽象繪畫被認為是一種「理性的藝術」,或「計劃創作」的產物,有人甚至以「冷藝術」之名來加以定性,因為他們相信,這一類的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不僅刻意壓制自己的情感,甚至把自己的角色也完全抽離出來了。人們都承認,以「所見即所得」為標榜的「極限繪畫」,堪稱是「冷藝術」和「絕對理性」的最高表現,但在這之後,「畫家還能夠畫些什麼?」的質問旋即興起,並引發了各種藝術破冰的新行動。如果說,回歸形象的「新表現繪畫」是一種改邪歸正的解答,在幾何拼盤中加油添醋的「新圖案繪畫」是另一種感性的解答,或許我們也可以把胡坤榮的作品,視為「後極限繪畫」的第三種解答。他除了向我們證明,理性的藝術,也有抒情的可能,也可以展現一種溫潤的性格,也透過作品陳明了,藝術家的情感起伏即使不是創作表現的重點,但內心思想的特質和意識流動的狀態,仍是可以被觀察捕捉和提煉想像的。我覺得,胡坤榮的畫,針對理性藝術的去從,提出了一個新而實際的觀點---「理性」是沒有必要迴避的,能不能進一步探討「理性的極限是什麼?我們能不能以我們的理性,來理解我們的理性?」則是可以成為一種藝術新課題的。這個藝術的觀點,和當代知覺心理學的新興思潮,其實是很能對應的。

在這次的個展中,我們因為有機會總覽胡坤榮長期累積的創作成果,因為有機會去排比不同作品之間的異同情況,就更容易體會,他的繪畫雖然守住了幾何/抽象這兩個基點,內在的思維和外顯的行動卻是呈「非線性」發展的。對他來說,真正「嚴格」或「嚴肅」的繪畫,是沒有計劃進程或終極目標的,而所謂的理性,也就是忠於當下的直覺,不斷去反映他對於幾何繪畫的一種新思考和新探索狀態。職是,這個系統本身也應該隨時自我調適和變動,且其變動也是非線性的。事實是,胡坤榮的畫不僅從起頭反映了「畫者,從於心」的一種基本原則,也不僅在過程中,展現了「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的概念,到了結果,更突顯了一種寧願永遠處於「暫時狀態」的主張,這是極特殊而頗值得注意的。

從某些角度看,胡坤榮的作品雖然極度抽象,本質上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一種現象思維後的產物。事實是,我認為在胡坤榮畫中成為主體,並不斷變形與移位的各種幾何圖形,不單純是一種藝術變奏的符號,也不單純是源自一種「從極限中尋求無限」的想法,而可視為一種意識流動的模型和景觀。有一種說法是,人的意識像是一種流體,但是又維持著某種輪廓;意識流動時,這個輪廓也跟著不停地變動。準此,我們口中的世界,也就是從一個輪廓不斷變動的意識的「鏡片」或「鏡框」中看出去的一番景象。在這裡,意識像前面提到的變形虫一般,必有輪廓而沒有常形,它可能像一個有色的鏡片,也可能像一個透空的鏡框;意識的流動,可能一路向前也可能東奔西馳或散亂無章。提到這些,是因為我覺得胡坤榮畫中的四方色面和框框,可視為人類流動意識的一種圖形代號,他的畫所呈現的,也可視為意識不斷穿流、浮現、變演的一種語意或境界。

於此可回頭補充探討的是,胡坤榮之所以獨尊直線與方形,而排拒曲線與圓形,或許正因為,在他的觀念中,曲線與圓形是屬於自然(或天道)運作的範圍,而直線與方形則屬於意識 (或人力)自主操控的領域。這種符號分野,一如古人用「天圓地方」的說法,簡單地概括了宇宙自然的結構和人事運行的道理。無始無終、完滿無缺的圓形,是永恆的象徵和最高理想的符號,因此被用來象徵天。直角的四邊形,是從一個水平穩固的基礎向上建造/發展出來的空間或實體,被用來象徵人的世界。天道的運行,雖然伴隨著風雲不可測的自然現象,實如圓形一般,週而復始,是有常理可循的。人世的變化,雖然複雜多變,但玄學家也指出了,就像四方形不論如何變化,四個內角的總和一定是360度,這「萬變而不失內在完美」的意義,正是人事運作的中心內涵,四方形的地界,是遙遙可以和圓形的天界互相呼應的。準此,胡坤榮的幾何繪畫,雖然操作上只用到了直線和方形,雖然嚴謹地拘守在人力的範疇,精神上正可說是---透過一種數學上可以測量的真實,來呼應玄學上不斷搜索的真理,這當中,不論「人之道」如何的變化,乃是以呼應「天之道」為依歸的。

除了導向玄學的意涵之外,胡坤榮的抽象畫作,也隱約呈現了和科學家及人文社會學者同樣重視之「混沌理論」的一種呼應關係。以圖象元素的佈局為例,我們明顯可看出這位畫家對混沌學中所謂「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 的一種偏愛。他的畫面經營,除了具有「無中心焦點」和「無主宰性元素」的基本性格,每張畫實際都可視為一個結構、空間、關係皆不穩定不明朗的符號大系統,但見,其中存在了許許多多的次系統,彼此之間既不相稱,也沒有一定的視覺邏輯或比例關係。這些同形異構的次系統,看似和平共存,卻也爭奇鬥艷。整體而言,它們處在平衡與斷裂之間,也就是一種「混沌」的狀態。這點也再度印證了,胡坤榮的畫雖然訴諸嚴謹的製作,卻不是為了得到一種安定/完滿的結局,而蓄意追求/.呈現一種看起來意猶未盡,感覺上可涵味無窮的畫面。從觀者的立場言,這些畫所展現的耗散結構與混沌狀態,每每讓我們的感覺系統與知覺機能,因視線在畫面上的游移,而反覆進入了一種「穩定>崩潰>.重組」的經驗過程。我們實不妨說,這些結構耗散的符號變奏,為藝術的「生生不息,變化無窮」下了一個更新的定義,因為,它們極重要的觀賞趣涵之一,就是透過解構、離心、變形、移位,排列、散落、浮現、退隱…等等機制的並存,把我們的知覺不斷地從一種初始的混沌狀態,導向另一個更新的、更高層次的混沌狀態!

混沌理論中也提到了一種「奇異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的存在和功能,這些奇特的吸引子,是一種性質不定的碎形元素,在自然界中,它們的份量輕微而令人難以捉摸,內在能量卻不容忽視,一旦運作起來,常常可以左右整個大局的走向或導致整個系統的質變。也因此,它們被稱為「隨機性的擾動者」,並受到相當高度的關注。在胡坤榮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這種「奇特吸引子」的存在與運用,它們就是那些面積特小,色相鮮明,造型尖銳、姿態靈活的碎形圖案,它們的角色功能,雖不至於誇張得像混沌理論中經常被提到的那一隻「南美洲的蝴蝶」,因翩翩起舞的一種小動作,而引起了北美洲的一場大颶風,但是在胡坤榮那四方形林立的符號天地中,成為讓作品產生更多視覺活力和審美趣味的一種「微量元素」,用意相當清楚,功效也是相當顯著的。

幾何圖形,可說是人類最基礎的、最普同的一種符號語言。語言學者指出,溯自原始時代,人類每發現了一種事實,或領悟了一種道理,而試圖加以記錄/描述的時候,往往會利用一些簡化的幾何符號或圖形,來表現其中較抽象層次的概念,較關鍵性的特徵,或揭提存在於事物中的一種邏輯關係。歷史也顯示了,不論人類文明如何發展,不論口語和文字如何發達,幾何圖形的應用,不但沒有因而消失,反而推陳出新地繼續發展。這種跨地區/跨文化的現象說明了,人們早已體認,抽象的幾何圖形,正如具象的圖畫或影像,是很能夠當成一種「世界性的語言」來運用的。此外,幾何圖形被當成一種高階的、精神性的語言來運用,也有相當長遠的歷史。「 上帝創造世界之同時,也把它給幾何化了」,這是西方古哲學家早已提出的一種說法,在世界各國的宗教中,賦予幾何圖形「神聖」的象徵意涵以彰顯教義的例子也極為普遍。而單單在藝術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神殿、羅馬的公共建築、中世紀後的教堂,文藝復興後以透視學為中心架構的繪畫,一直到二十世紀之後的現代藝術,幾何形構的美學,不僅一路貫串,它和「神聖概念」的關聯,也是根深蒂固的。明乎此,我們對馬勒維奇(Malevich)「在一個單純的黑色方塊中,看到了上帝的容顏」的說法,對都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一個抽象的方塊圖形,對畫家而言,正如十字架之於早期的基督教徒,神聖而具有意義」的論調,乃至於對抽象畫家羅斯科(Mark Rothko)「許多人在我的畫展上痛哭失聲……表示他們感受到了和我在作畫時相同的宗教經驗」的描述,不但不會覺得不可思議,反而會承認,幾何抽象的藝術,作為一種高階的和精神性的語言,雖然從集體共享的宗教圖徵,發展成了創作者個人獨占的一種藝術符號,其嚴肅性是從未減低的。這種嚴肅性,誠如美國抽象畫名家馬哲威爾(Robert Motherwell)所說的:「真正的抽象藝術,不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遊戲,而是一種嚴肅藝術觀念的探索與實踐。這種藝術探索的價值性與意義性,一如信仰,是可以取代其他社會價值的!」

我們不難體認,這十多年來,胡坤榮真正信仰的,正就是一種具有嚴肅意義和探索精神的繪畫。他的畫,純粹而多樣,正謹而多情;沒有雜質,卻表現了極多的姿態;僅只平面,卻展現了多重的深度。在有限的方寸中,它們以繽紛的面貌,演釋了幾何抽象美學特有的雙重性:一是單純、開放、物質化的層面,是肉眼加上平常心,和直覺就可以感知的層面;二是神秘、深奧、精神性的層次,是只有肯花精神去思考和探索的少數人,才能夠深入體會的。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