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宇
Tsui Kuang-Y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不受 Control的 ctrl-Z
文 / 歐佳瑞

此次展覽策展人簡子傑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寫到:「砍錯z」是非常「弱策展」的展覽;我想這樣說,除了企圖降低策展機制的制約之外,在他的角色上,也有點「無為而為」的暗示。一方面就字面意義來說:將策展調整到「弱」的策略,像是要讓這些參展藝術家自由發揮,給予最高的尊重與空間;另一角度,整個展出的命名,乃至於簡子傑撰寫的「引言」文字,又似乎是「以柔克剛」的強勢:某種程度在智性的論述上,強勢的引導整個展出的文本方向及藝術的光譜位置。

我提醒觀眾們:「砍錯z」的參展人以及策展人,都曾在藝術學院美術系相近幾屆就學,曾組成「國家氧」和「後八(兄弟)」等藝術團體運作,在情感上更有種「同門」的身份情感在;我想,美術史上並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同儕團體出現,發展的歷程和結果各不相同。對這一群藝術家來?,當時的人際脈絡及藝術脈絡如何交錯茁壯,現在早已成私房往事,但客觀來說;的確,這一群人在不算短的時間裡,曾有這樣密度及深度的重疊。我不能斷言這樣的脈絡連結,在目前這些參展藝術家的藝術現實上就會有什麼必然。回顧在2008年「砍錯z」之前,有一檔2005年在「南海藝廊」由簡子傑策展的「每一次」聯展,展出名單就和此次十分接近,這個展出很多的形式部份就在交代這一群藝術家的「兄弟情」以及從兄弟情出發至可內化於藝術的成分,當時崔廣宇作品的一部分,就以有趣的圖示描寫這個部份<見圖>,較明顯的在2005年「每一次」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刻意留下的人際脈絡及藝術脈絡展現。此次「砍錯z」令人耳目不同的是:你從表象上已嗅不出糾葛的情感隱射,也可說目前這一群人的藝術之姿是各自獨立,私門情愫及摟抱姿態幾乎不見。

既然從學院出發,藝術學院教育很重要的部份在於:養成創作者在美術史的洪流中,尋找相對價值及位置來產生意義的路徑;同時也產生了主張何物、何時名之以「藝術」的權力狀態;檢視創作形式,可見到此次參展藝術家,多以「行為的紀錄文件模式」為主,我的理解是:其中許多的形式品味基礎是來自於「觀念藝術」及「行動藝術」紀錄文件模式的軌跡,但新一代藝術家美學目的不同,你可看到雕琢的焦點不同。Richard Long在1980年作品「花崗岩線條」,觀眾在展覽現場看到的是一幅全景的風景攝影,這是他展示演出計畫的結果,演出的過程是:他在風景所在的鄉間長時間行走,並以特定的規律搬動路上的石頭。我們在風景中看不到藝術家的身體,僅在風景相片的上方看到標題<223顆石頭沿著達特木耳高原上一條九英里長的直線散佈>來暗示著藝術家的身體詩意抽象的作用力,卻不直接看到肉身在時間裡的度量軌跡。反觀李基宏此次作品「20081029廣場」也安排了廣場全景的活動影像(Video),不同的軌跡度量手法則是計算精細的影格拼接,我看到他將此次創作中心放在活動影像本質的探究上;廣場的身體繞圈移動是計畫中的酸楚浪漫,利用長距離外數秒一次機器之眼的凝結,再串回到古典的線性敘事,方法上「紀錄」的概念極強,卻讓我感受到身體之於機械的操縱悲觀,布西亞說過:在經過「現代主義」這個驚人的運動之後,因其依賴著一種慣性,使得藝術創作再也不能超越自身,只能用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的複製,也許「20081029廣場」中的身影複製,是從身體潛意識流露出的抗議之歌吧!

這次展出中也感受到許多關於「藝術家形象塑造」的手法,除了邱學盟「再來一次」中我們沒有看到藝術家露臉之外,其他展出者都將這樣的「形象塑造」放在吃重的位置。觀眾觀看藝術家,藝術家則以希望被觀看的樣子來塑造自己;這在帶有表演特質的藝術類型中,尤其是利用了「攝影」及「錄影」的紀錄文件中,「記載的效應」常左右藝術行動的設計。崔廣宇在「2007阿姆斯特丹 單車輪迴記」中,將藝術家設計為一個「中介」,這一次他要說的嚴肅且關乎道德;在這樣的對比之下,一直以來,他不露表情的冷眼姿態,在此次的「紀錄片」中獲得相當正中下懷的效果;在兩段影片中,他除了親身參與演出之外,各安排了一男一女、(形象上)一邪一正的白人角色一同協力,這和他以往的作品完全自己樂在其中的形象上又有所不同;崔廣宇扮演既是明顯的「黃種人」,且是操縱者+受害者+旁觀者的全面混合,腳踏車在其中明顯是特別挑選過的「道具」,它不只是「特別客串」;更是藝術家的藝術代言:上述操縱+被剝削+旁觀混合體的象徵。

最後來談談賴志盛「兜風」這件作品;他在展出的大尺寸黑白靜照中,我感受到對逝去當下的某種依戀。對照他早期創作中以土水構工技術切入的建築性主題,近幾次的手法做了改變,早期的作品中將重心放在:由土水技術實踐出的雕塑性及材料美學,後來,實物雕塑的發展與觀念辯証轉進到了對虛無的觀照。除了靜照圖像、VIDEO文件及行為展演之外,此次他選擇的重要材料是:A4影印紙;和早期關注的實質量感是相對極端的。在紀錄過程中,紙張自然(由)的隨風而飄,似乎是強調一種陰性(相對於陽剛)、軟質的(相對於早期作品中絕對的作用能量),是創作品味的轉變,也是藝術材料學的新探索。我只是好奇,以往一個以剛猛速球為見長的投手,在怎樣的情形下,決定將球速放慢、姿勢放鬆,發展出這樣一個全新的藝術姿態。

藝術家用自己的身體做為自我表達與自我啟發的場地。參觀他們的作品後,開展了藝術家行為詮釋的多樣性;不錯,藝術總有將彈指霎那間理想化的企圖,一則笑話、電影的片段在我們露齒一笑或陷入的那一刻就是唐吉訶德的那一刻。虛構是必然,接下來呢?是要往天平上「象徵」的一端偏移,還是再將藝術與現實的秩序再多些模糊及皺摺的張力?

砍錯[Ctrl]Z
2008/12/12-2009/1/11
參展藝術家:崔廣宇, 廖建忠, 李基宏, 賴志盛, 邱學盟, 高俊宏, 葉振宇
http://www.on-works.com/ctrl-z/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