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怡
Lin Hsin-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碎形・複語・互文:藝術家的藝術家檔案
文 / 邱誌勇

空蕩場域—影像碎形部署於再平不過的白墻
幽暗影像—幾近無法看清的那藝術家的臉龐
陰鬱聲音—空間漫布著令人無法喘息的語彙
寂靜身軀—化身物件靜靜地處於邊境的餘地
絢爛城市裡的「餘地」・凝滯氛圍中的「肉身」


綜觀近代視覺藝術的發展,由於數位技術的進步,新的影像符碼不斷地被吸納進新創作形式之中,從靜態影像照片到活動影像符碼的建立,皆高度仰賴數位科技與電子式的錄像藝術來供給養分;而活動影像的形式從電影、錄像到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且錄像與數位音像藝術也讓傳統活動影像的展演空間從幽暗封閉的世界(如:電影院),轉變成明亮且與他人共同駐足的空間(如:博物館、美術館與藝廊),對觀者的觀影行為產生極劇的衝擊。龔卓軍計劃中的藝術家與林欣怡鏡頭裡的藝術家,共同構成「複疊」的視域。在空蕩又彼此迴響的場域中,林欣怡依循了錄像創作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重複播放。以循環方式重複播放在本質上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切入點,時間在這裡成為至關重要的要素,它讓觀者感覺到藝術家存有的歷史(過去)與現在是不可分割的。陳界仁、高俊宏與倪祥殘碎身影的循環播放並不一定意味著再看一遍,也不一定能使原本模糊不清的東西變成更容易被理解,影像文本的循環播放意味著像閱讀文章引註那樣,突出某著重點,使過去看似相連的東西出現分界點,並使時間變成具有延展性、可塑性與可逆性。[1]

林欣怡策略性地將藝術家完整身軀裂解為局部的影像部署,透過當代觀察者技術所產生的生命存有並不具備真實感;更甚之,是一種模糊感。因此,觀者在作品之前的視覺感知是影像的碎片—陳界仁與歷史檔案、高俊宏與遼闊沙灘,以及倪祥與寂靜市場,是一種碎裂存有,構築猶如詩意般的遊牧影像。與此同時,觀者在多層次影像與聲音融合的圖像中,更加凸顯視覺感知的混雜、斷裂與不確定性。在現象學的生活世界觀中宣稱著「事物是被呈現在某一個時間面向、被放置在某一個空間面向之中。意即:事物存在於某個視域裡,且呈現於視域之中」。[2]「復活・餘地」結合觀念藝術與錄像媒材創作表現手法的主導脈絡不斷地延續了影像的批判精神,並且將批判的焦點置放於歷史話語及日常生活中。在展示策略上,其以一種能滿足人們感官期待的方式,將影片投影在特定空間白牆中,以多層次、片段,與斷裂的實體(entity)成就影片的投映,透過截斷時間的自然性,創造出一種看似不可能的空間併置手法,讓觀眾穿透不同於傳統感知的影像現實與敘事環境,提供觀者一次進入多種不同領域,等待著意念的介入,且感受著孤離失所的影像游離。

此外,多重投映亦成為林欣怡展示影像的重要視覺元素,這種視覺文化試圖將它自己從傳統的錄像概念中解放出來、從影像技術的物質性侷限中解放出來。在多屏幕作品中的影像創製出一種看似不可能的空間併置手法,將異時空的影像碎片置放在一起,讓觀眾一次參與不同的現實、行動、故事與環境。[3]觀者透過視覺刺激與身體感知所體驗到是自身存在上的情境議題,一個整體周遭環境的景緻似乎被影像科技所剖開,然後又在新畫面中重新被組合,提供觀者/參與者一種一次進入多種不同領域的感受。此種投映方式提供觀者進入多重感知領域,當然這些裝置也受制於展演自身的時間,儘管其創造出一種距離,且不關心人們傳統的生理時間,但卻將人們的感知推向形而上的頂端。

進一步地,歷身於林欣怡的作品中,偌大的空間中卻乏了一絲理性的氣息,致使觀看情境中一股莫名的凝滯與空虛的直觀,衝湧而至。在影像拼貼的意象中,虛無的寂靜影像與凝滯氣氛,令人猶如神遊者,翻滾於影像跳接及旁白之間,而無法喘息地凝神專注其中,且迷惘於物件與影像的交互關係之中。然而,在感受影像的張力之際,卻也清晰地呈現出「空間」議題的顯著位階。空間很顯然的是人們與世界之間關係的連結;而人們在這個世界之中經驗著不同的空間概念。隨著異質空間性的轉換,觀者的知覺凸顯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現象的意義是在人的身體、空間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中被創造出來。於此之際,在破片般的影像之中、在空虛寂寥與凝滯虛無的情境內部,展現出無重力般的影像運動。

總體而言,當影像的投射光穿越藝術家的意識,表現出游移不安的影像時,視覺上的不安依循著聽覺上的穩定的節奏,在知覺共感空間中取得平衡。林欣怡透過對影像的「異類操演」充分地利用投映的造型性,並透過將影片投影在不同的區域來創造出空間性,並以一種能滿足人們感官期待的方式,將影片投影「復活」在整個「餘地」空間之中。

(本文出處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cy/2014032702)
___________________

[1] 邱誌勇,〈歷史介入當代:檔案圖像的挪用與再創造〉,《藝術觀點》(42)。台南:台南藝術大學,2010。頁45-53。
[2] Welton, D. (1997). World. In L. Embree etc. (Ed), Encyclopedia of Phenomenology.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p. 736.
[3] Vít Havránek, “Laterna Magika, Polyekran, Kinoautomat.” In Jeffery Shaw and Peter Weibel ed., Future Cinema: The Cinematic Imaginary After Film. London: The MIT Press, 2003. pp.102-107.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