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壽宇
Richard Li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岩縫中的奇葩—1980年代台灣抽象繪畫
文 / 蕭瓊瑞

1960年代在台灣首次掀起激辯和探討的「抽象風潮」,經歷1970年代的沉澱、轉型之後,在1980年代重新出發,形成抽象繪畫在台灣發展的第二波高潮。1980年台灣二度抽象風潮的形成,就藝術活動本身檢驗,至少受到以下幾場重要展覽的影響與激勵:

一、1979年,李仲生首次個展
二、1980年,美國抽象畫家桑.法蘭西斯(Sam Francis)原作畫展
三、1981年6月,「五月」、「東方」25週年聯展
四、1981年8月,趙無極首次來台個展(以版畫為主)
五、1982年,林壽宇個展
六、1983年初,趙無極大型油畫個展
七、1983年中,韓國「新漢城畫派」大展
八、198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當代抽象畫展」

這為期六年、每年至少一檔的重要抽象畫展,對國內藝術創作氛圍的定調與影響,顯然是相當明顯而深遠的。1980年代的二度抽象風潮,已經不像1960年代的質疑、猶豫,但也不像1960年代的狂熱、冒進;1980年的二度抽象風潮,相較之下,毋寧是顯得更為成熟、穩健而內斂。

1970年代興起的鄉土風潮,雖然從創新的型式和實質的內涵上看,還搆不上可以稱為一個成功的藝術運動,但在相當的意義上,對1960年代以來的抽象風潮進行反制,則是相當明顯的。不過做為人類20世紀最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抽象繪畫的持續存在、開展,則是必然之事。

從歷史的角度回看,台灣抽象藝術在1980年代的發展,李仲生(1912-1984)仍然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除在1950年代中後期,引導「東方」的第一代成員,開拓出台灣抽象藝術的一片新天地;1957年南下之後的李仲生,仍持續著他那「咖啡室中的傳道者」的教學方式,陸續培養出一批批台灣新一代的現代藝術創作者,其中走入抽象路向的,尤為多數。

1977年年中,即有中部的一批李氏學生,組成「自由畫會」;首屆展出主要成員,即:程武昌(1949-)、黃步青(1948-)、李錦繡(1953-2003)、曲德義(1952-)等四人。抽象形式雖非這個展覽的唯一語言,但「抽象思維」和「佛洛伊德思想」(也就是一種基於潛意識出發的創作路徑),則是他們共同的信仰。李仲生在此次個展的推介文中,即明白表示:

……前衛繪畫為戰後世界美術的主流,而「抽象思維」和「佛洛伊德思想」又為前衛繪畫的二大主流思想。黃、程、曲、李諸君都曾接受過多時的「抽象藝術思想」和「佛洛伊德思想」的「基本培養與研究」的嚴格指導和訓練。因之,以程武昌和曲德義的抽象繪畫言,完全和眼所見的現實底「物」的世界無關,畫面上展開一個不是肉眼所見的所謂形而上底未可知的真實世界;頗符合康丁斯基:「內面的必然法則顯現於畫面者為形式的藝術主張。」黃步青君原亦做過二年的「抽象藝術思想」和「佛洛伊德思想」的培養和研究,後來大約在1974年夏間改做「攝影的寫實主義」的研究,因此,他雖然是對著照片作畫,但畫面上仍隱約可見到他運用「轉位法」或少許「構成性」等「佛洛伊德」和「抽象思想」思想邏輯。至於李錦繡的作品除抽象思想外,還會有怪異的幻想。(註1)

之後,除程武昌外,黃步青、李錦繡和曲德義都相繼赴法留學,也成為台灣1980年代最重要的幾位現代藝術創作者。而「自由畫會」持續年展,後來加入的李氏學生,還包括:許輝煌(1937-)、謝東山(1946-)、王慶成(1948-)、鄭瓊銘(1948-)、陳聖頌(1954-)、黃位政(1955-)、謝志商(1955-)、黃銘宗(1956-)、李美瑩(1959-)、程菊瑛(1961-)等。

1981年,又有李仲生的另一批學生組成「饕餮畫會」,首屆成員包括:許雨仁(1951-)、郭少宗(1951-)、姚克洪(1953-)。隔年(1982),又有「現代眼畫會」的組成,最初成員為:詹學富(1942-)、陳幸婉(1951-2004)、程延平(1951-),及黃步青等人,也都是李氏學生。從上述這幾個畫會的成員名單來看,幾乎已經構成台灣1980年代抽象繪畫創作最重要的幾個面向。(註2)更何況還有更多後來加入或未加入畫會而始終從事抽象繪畫創作的李氏學生,如:關有富(1946-)、朱麗麗(1948-)、李杉峰(1950-)、陳孟岠(1950-)、吳梅嵩(1955-)、林鴻銘(1956-)等人。

「現代眼」成立的1982年,也正是旅英台籍畫家林壽宇(1933-)回台個展、且作品《現代浮雕雙聯作》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年。林壽宇係台中霧峰林家人氏,在倫敦綜合工學院讀完建築課程後,因偶然機會,而以自幼喜愛的繪畫為終生事業。林氏的創作,來自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與美國畫家羅斯科(Mark Rothoko)的影響;以一種純淨的白色,織構出極簡的畫面,卻富複雜的空間變化;其畫作完全為一種純粹精神世界的表現,與現實生活無關,也與李仲生系統由潛意識出發的路向不同。林壽宇的創作,為台灣畫壇帶來了所謂「白色震撼」與「低限魅力」的風潮。

台灣在經歷196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風潮與1970年代鄉土寫實的洗禮,林壽宇的作品給人一種全然清新、理性的印象,迅速集結了一批年輕藝術家的追隨。他們經常和林壽宇徹夜聊天,從林壽宇的身上吸取純粹性與精神性的養分。這些年輕藝術家中,包括:留學西班牙的葉竹盛(1946-)、莊普(1947-)、陳世明(1948-),和留日的盧明德(1950-)、賴純純(1953-),以及甫自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黃宏德(1956-),甚至曾為李仲生學生的程延平、陳幸婉等人。

1984年8月,一場名為「異度空間—空間的主題、色彩的變奏曲」的展覽,在台北春之藝廊展出。參展者即為:林壽宇、葉竹盛、莊普、程延平、陳幸婉、胡坤榮(1955-)、裴在美(1957-)、張永村(1957-)等人。「異度空間」展出作品的最大特質,即不限定平面繪畫媒材,而是運用各種媒材,強調其屬性,裝置出一個具有精神性探討的純淨空間,這乃是對林壽宇那些「大象無形」作品的一個回應與延伸。次年(1985),異度空間展的原有成員莊普、胡坤榮、張永村,又和甫自美國返台的賴純純再組「超度空間展」,以「空間、色彩、結構—存在與變化」為主題,提出更具空間思考與結構變化的裝置性作品。

也正是「異度」、「超度」這兩個空間展進行的同時,台灣第一座標舉「現代美術」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在1983年12月正式開館,並緊接辦理「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展」。林壽宇影響下的這些學生,包括莊普、賴純純、張永村、陳幸婉等人,都成為這個「展望展」中的重要得獎者。

林壽宇低限主義的風格,在1984年「新漢城畫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展出後,獲得一個更大的加強;不過,林壽宇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則是往南部延展。前提曾追隨林壽宇的葉竹盛、黃宏德等人,回到台灣南部的台南,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支持下,在1986年組成「南台灣新風格展」,參與的初期成員,除葉、黃之外,又加入陳榮發(1952-)、張青峰(?)、曾英棟(1953-)、顏頂生(1960-)、林鴻文(1961-),及年紀較長的高雄畫家洪根深(1946-)和陶藝家楊文霓(1946-)。這個展覽的成員作品,除洪、楊及張青峰外,均可窺見林壽宇低限風格及材質主義直接、間接的影響。

材質主義在台灣抽象繪畫創作中形成一種新的取向,除林壽宇的啟發外,「南台灣新風格展」推出首展的同年(1986),《雄獅美術》特別推出「戴璧吟專輯」(3月號),也具相當的影響。戴璧吟(1946-)亦是留學西班牙的畫家,和日後知名的西班牙畫家達比埃斯(Antoni Tapies, 1923-)有直接的交誼。達比埃斯強調材質質感的抽象繪畫固然影響了他,但因應197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性能源危機,戴璧吟自製研發的特殊用紙與媒材,也造就了他特別吸引人的獨特風格,進而影響大批藝專的學弟妹。戴氏創作背後做為源頭的達比埃斯系統,就形式言,似乎與林壽宇源於蒙德里安、馬勒維奇(Kasimir Malevich)等幾何式抽象的絕對主義有所不同;但實質上,兩者之強調材質本身的精神性,則是相當一致的。東方哲學中無為、靜謐的思想,曾經在1960年代東方畫會成員蕭勤引進的「龐圖」(Punto)運動中有過提倡,此時,則成為1980年代台灣抽象繪畫的一項主流。

台灣1980年代的抽象繪畫,在前述的兩大脈絡之外,其實還有更多自國外留學回來的新生代藝術家的投入。這當中除前提留學法國的陳幸婉、曲德義,留學西班牙的陳世明、葉竹盛,以及留學義大利的陳聖頌外,又有留法的張新丕(1955-)、游正峰(1956-)、留義的劉永仁(1958-)、留德的池農深(1955-),以及留美的陳張莉(1944-)、楊世芝(1949-)、張正仁(1953-)、薛保瑕(1956-)等人。其中女性的人數,佔有相當的比例,也表現得頗為傑出,如:陳幸婉的墨漬抽象畫,帶著高度的心象表現與音樂特質;而以布塊、實物拼合而成的大幅巨作,更表現出生命的掙扎與堅韌的意志力。楊世芝的作品,以果敢而豪邁的線條或塊面,組構成深邃而神祕的心理空間,既有表現主義般的力道,也有理性構成式的秩序,色彩往往以同色系的排比,予人以墨色般的韻味與魅力。薛保瑕的作品,給人一種壓抑、渾沌的感受,介於潛意識的流露與表現主義般的狂熱之間,一度也在畫面中加入類如魚網般的實物,更予人一種陰鬱與浪漫兼具的聯想。

1980年代的台灣抽象繪畫,相較於1960、1970年代而言,顯然是好手輩出,表現突異。不過,就台灣整體的美術發展而言,這些以抽象為創作語言的畫家,在1980年代的台灣,也顯然有被擠向邊緣的趨向;主要是隨著台灣政經社會的開放,尤其是1987年解嚴時代的來臨,一些帶著社會議題或政治批判、兩性情慾的作品,成為時代矚目的焦點;另外,在藝術的形式上,「裝置」更成為時代的寵兒,相較之下,講究抽象思維的平面繪畫,無形中便無法取得較多的關懷,成為岩壁中掙長的奇葩。

然而做為藝術精神語言的抽象繪畫,在人們厭倦過多的言論喧譁後,終必獲得應有的重視;這種趨勢,在當前兩岸藝術的發展中,似乎已經可以窺見徵兆。

(今藝術雜誌2010年7月號,第214期,專題:八O年代台灣抽象繪畫,頁121-127)
--------------------------------
註1:李仲生〈自由畫會簡介〉,出自畫展D.M.,1977.07。
註2:詳參蕭瓊瑞〈李仲生的學生們—戰後台灣現代繪畫發展的一個切面〉,李仲生與台灣現代繪畫之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美術館、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杭州,2006.11。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