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築
Chen Shun-Ch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家族黑盒子》─談陳順築的攝影裝置
文 / 嚴明惠

攝影在台灣發展遲緩的結果,使得攝影長期停留在紀錄、懷鄉或寫真的工具性格中,對其藝術內涵的發展與提升至為不利,攝影和對於其他蓬勃發展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言是弱勢者。

反觀西方攝影藝術也曾走過類似崎嶇、坎坷的道路,直到近代才有所突破,攝影在加入了偶發、觀念、地景、錄影、裝置等藝術型式後,其體質與特性已有轉變,人類摸索著表達種族經驗的手法又多一新招。著名的現代藝術家如瓊.迪貝(Jan Dibbets)、波坦斯基(Christion Boltanski)、羅捷.威爾克(Roger Welch)都曾因攝影的運用,而使其作品特色膾炙人口。

台灣的陳順築由純粹攝影出發,早期以其出生地澎湖的風土、景觀為題材,拍攝了一系列名為《影像‧潛像》低調、荒蕪的圖像;此次在「伊通公園」展出的作品可視為第二階段的嘗試,是他在追求藝術觀念的擴展與創作手法更新的另一次表白。而這種對自我創作才能挑戰的姿勢,的確吻合「藝術革命論」的基調,一個藝術家既無能改變自己,又如何去操縱無邊無際的創作元素,和拿捏最能合乎時代精神、社會特性或個人風格的藝術面貌?

陳順築《家族黑盒子》系列作品,是以一口口古董箱子為容器,盛裝、裝置家族中親人照片為主體的創作表現。古董箱子來自台灣各地的古董店,照片則來自於陳氏家族數十年所拍得的數千張照片為題材,這些照片再經陳順築的權勢、轉化,或黏貼於盒蓋子、箱底或四週,再配置其他材質:諸如棉線、燈泡、塑膠繩、蟲屍、玻璃,甚至手繪、塗漆……,而獨立出一個特異的空間,這個空間可是為母親的子宮,或死亡的棺木,它與現實的空間區隔開來,形成一個特定得審美對象。在陳順築建構出的小空間中,銜接著的不僅是心裡層次的發展,藝術品本身的內在結構,還被賦予了歷史的、傳記的、社會的特性,這點在波坦斯基的作品中亦有雷同之處;基本上,陳順築和波坦斯基都藉著古老的回憶(照片上的人與物,都是過去某一年代的遺跡),探討一般人過去經驗的重疊。觀眾在欣賞陳順築的作品時,所關照的並不是藝術家個人家庭的秘辛,而是在同一個被切片了的時間、空間裡,人類所共同承受的記憶,這個記憶不分甲、乙、丙、丁,都是類似的。人類藉著追尋、重組過去的痕跡,達到明日的未知,古老的回憶是一種建構未知的方式。舊照片與舊箱子是過去的,作品是未來的,創作的時間則是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作品完成後又成為另一個過去。

時間依循環的方式進行,人類生活的事件範疇可推演為宇宙、歷史範疇的事件,時間的模式愈來愈大,其所經歷的時間愈來愈長,藝術家發揮觸媒劑的功用,藝術品在審美的觀點之外,又帶有社會策略的運用,這恐不是陳順築在創作《家族黑盒子》時所意想不到的弦外之音。如有一件作品可名為「某某黑盒子」或「台灣黑盒子」?台灣這一代的藝術家所努力的,也只步過是將普遍大眾的時空經驗、濃縮咀嚼後,用藝術的形式保留下來,所以藝術品的創作與鑑賞絕對不僅是美與醜的問題,它背負著更多直得探討的觀念和意義。

台灣這幾年來,拜經濟起飛之賜,美術館創立,國外資訊大量湧入,使前衛或現代藝術得以獲得一個仍嫌狹隘的創作空間,在現實上也許生存不易,但在理想上卻顯得悲壯而偉大。當藝術仍是私有財,而不是公產物,當一個社會還無法欣賞較高的知識、美醜的辨證、抽象的思維,表示這個社會大多數成員是低俗、無趣的生命個體。

陳順築黑盒子的記憶,撇開低俗與高貴、腐敗與新生、時間與痕跡、人為的改造,這些黑盒子融合的莫非不也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生存的紀錄和一場人生大夢的縮影!

1992年8月29日 自立晚報 副刊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