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德
Lu Ming-Te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真實與虛構間的複製新現實
文 / 黃寶萍

現代的生活猶如資訊的生活,經由攝影機、影印機、電腦等電子媒體而無止境複製的圖象,大量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加以科技的日新月異,所有圖象被拼貼、切割、放大、縮小更是易如反掌,當代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經由電子媒體已被複製成一種新的現實--介於真實與虛構間的現實。

此等事實在藝術創作中亦非新調。經由電子媒體的複製,藝術作品不需要原件實體出現,原件實體得以轉化成相同或相異的複製圖象,時空的限制因此打破;簡而言之,複製的圖象使現實成為一種符號,再現的現實便是種種符號的表徵。班哲明(W.Benjamin),早在一九三O年代就已預言攝影圖象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他認為藝術品的價值不再是作品本身是否屬於真確的原件,而在於藝術品的展出價值,也就是所謂被觀看的形象,當反覆再三被觀看的形象為觀者所熟悉,原件實體也不過就是另一件熟悉形象的影本。

電子媒體提供給當代藝術創作的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種媒材,更重要的是新的美學方向開拓的可能、新現實的再現可能。盧明德在一九九八年新作「圖紋辨讀」系列,以及過去數年間的創作,其實均是運用電子媒體,試圖建立新的美學方向的嘗試。

在一系列「圖紋辨讀」作品中,盧明德將他在大陸、金門或台灣本島採集而得的陶瓷、木質人偶或廟宇上的剪黏,經電子媒體的處理成為資訊化圖象;他同時以相同的手法處理工業量產的人造木紋貼皮紙等材質,使成為他名之為工業量產的圖紋,然後以自由但經選擇的手法將兩者排比、使之產生對話,此種經由媒體複製構成的新體即為一再現的現實,甚至不再需要原件實體。

盧明德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地展現了此種轉化過程,此外,他又隨意地將人偶等圖象放大、改變色澤,在不同的尺寸大小比對之下,一種新的趣味油然而生。例如三尊購自大陸上海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瓷偶,都是「皇帝」,可是,皇帝已是一項不存在的東西,電腦圖象、皇帝和實物瓷偶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聯?影像、符號和原件實物之間構成了既虛且實的新現實--凝聚於盧明德作品之中的現實,也形成了可思索的空間深度。又如木偶圖象與工業量產圖紋(人造木紋貼皮紙的圖象)並置,會讓人思索;木質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樹木可以變成了木偶,現今的「木」則是一種人造材料,可是,其實,這些圖象構成的符號現實,與其所代表的實物之間,到底有著何等差距?,正需要反覆的演繹。

盧明德的作品素來有看似簡單,其實有引人「入勝」之處。他在選擇物件時對造形的考量、排比的關係,再經由色彩的改變或放大的處理,彷彿製造了一種視覺的陷阱,讓人疏於辨讀影像之間的異同,一旦發覺其中的差異,不免會心一笑。三尊「皇帝」瓷偶、三尊頭上頂著小盆的瓷娃娃,都有同樣的視覺效果。

視覺經驗往往並不十分可靠,盧明德在這一系列作品中也試圖挑釁人們的視覺經驗。他將圖象放大至使人無法再聯想其原本的可能實用用途,因此反而使觀者可以自由聯想;在此一過程中,盧明德再度突顯了真實與虛構的現實間的交集、矛盾。

在「都會意象」系列作品中,盧明德呈現了不同的質感、材質,其實他同樣在進行現成物材質和圖象的排比對話。

例如因為由他的住家處向下可以觀望鐵路平交道,盧明德用玩具鐵軌為畫面部分構成,再組合了發出叮噹聲響的裝置,黃、黑的色彩對比使鐵路的意象非常鮮活;將旅遊時購得的明信片的黃山景色,以油畫畫成,然後在色彩的構成上力求「水墨竟境」;兩者同樣都是運用都會遺留之日常物件與美術作品間的多重思辨,展現實物、圖象與符號化的演繹過程。

「圖紋辨讀」系列雖然較「都會意象」系列作品運用了更多的電子媒體複製手法,但就以運用物件與美術作品間的多重思辨技巧而言,則是頗為近似的;所有的現實均成為符號,而物件被減為僅存形象。

儘管盧明德運用了大量的攝影、電腦科技,但他相當成功地為作品賦予一種懷舊的情緒,使他的作品不至於淹沒在科技的冷感生硬中。這些懷舊情緒的主要來源或許是他選擇的物件及經轉化的圖象,得以勾動觀者的情感經驗,可說是盧明德開拓作品中精神層面的深度和廣度上,頗為動人的成果。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