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瑜
Wang Te-Y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你要相信你的策展人」訪「藝術在山左右」參展藝術家王德瑜
文 / 簡子傑

置身在王德瑜灌滿空氣的大型氣囊作品《No.66》中,很難不撼動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經驗。以柔軟的塑膠布為材料,王德瑜在「藝術在山左右」中的作品,雖是鑲嵌在信義區正等待都市更新的老式公寓中,卻藉由內部包覆的設置方式,以靈活的空間策略創造出迥異於既有空間的超現實感。

行走其間,觀眾不僅將頓失方向,以致在與舊空間相重疊的嶄新場域中感到強烈的身體感,同時亦將(也許僅僅是短暫地)拋離對該空間的既有「認識」──如果說這種「認識」總是帶有一種漫不經心的認同作用,《No.66》則一如它序列性的編號命名原則,將空間指向另一個更為抽象的構成性世界,但它所產生的效果卻絕非一種簡單的認同或理性認識,相反地,它同時使得我們重新經驗自己的身體。

這個身體包含了幾個層面:首先,這個由塑膠布所包覆的空間使得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昂然的冒險興味,它指向一種新型身體的未來建造;再者,作為主要材料的塑膠布又暗示了一種臨時性,柔軟而脆弱、巨大又質輕、人工又呈機體型態,它鄉愁地寓意了生命孕育的起源,或許是一個充滿潮濕與摺皺的子宮-原型;最後,因為處在城市空間那新舊嵌結的特殊場域,《No.66》也藉由中性的造形性構成,彷彿為一座總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的城市留下了一個屬於機體與溫度的身體註腳。

初步提案:困難重重的民眾互動

回想起參與「藝術在山左右」的過程,王德瑜說,「一開始我沒搞清楚,以為是市府要改建舊建築所以釋出藝術創作空間,我以為公部門的部分還蠻多的」,由於類似的公部門計畫必然包括公共性考量,「作品便朝著與社區居民互動的方向來思考」。然而,到了策展團隊會同鄰里長帶著王德瑜親赴各種可能場地後,當藝術家提出初步構想時,「由於牽涉很廣,不同地點各有隸屬關係,像是不同里或不同的公務單位,都要個別進行諮詢」,這也使得原本的民眾互動構想變得有些困難。

王德瑜回溯,她最先的提案圍繞在「寄放」的概念上,簡單的說,是要請暫時搬離居民提供有關的紀念物,而後在後山設置一個裝置以收納之,提供本案實質支持的立偕建設原本也支持此一構想,而藝術家甚至設計了一份說明創作想法與自己聯絡方式的問卷,透過鄰里長發送給社區居民──然而,鄰里長一開始便不建議以後山為展出空間,理由在於,後山並非居民必經的交通動線,此外,則是考量到該處有不良少年聚集,作品將會產生維護問題,「我才意識到最早的想像是錯誤的,居民會往外走,不會往後山去」。

在王德瑜設計的問卷中,包括要向居民募集紀念物的呼籲,在她將問卷交付給鄰里長轉發後,確實獲得了不少居民提供的物品,但當她試著進一步與居民互動時,卻同樣遭遇了困難:「我想知道這些東西的故事,我只是打電話給那些有提供東西的,範圍已經不大了,但是他們卻告訴我可以不用聯絡,最後則由鄰長代為詢問有哪些可以接觸」,然而,接觸的效果仍屬有限,有的居民堅持自己沒空。

在這段迂迴的民眾互動過程中,以鄰里長為代表的在地社群所提供的訊息,雖然成功地為計畫取得作品所需的物件,但願意進一步參與的居民卻幾乎不存在,最後,王德瑜決定「我直接去找當地居民,你覺得怎樣?」縱使鄰里長熱心地告知誰可以找、誰反對本案,藝術家費了一番功夫,卻一個人沒見到,至此,藝術家也才逐漸理解到,並非所有民眾都支持這個都市更新計畫。

修改提案:假設這裡沒有居民

意識到民眾互動的困難重重,王德瑜甚至一度決定推辭本案,後來在策展人胡朝聖的有力勸說下才打消念頭。無論如何,王德瑜後來決定「放棄民眾互動這個部分」並修改提案,如同另一組由黃博志與劉瀚之最後決定「那就與空間對話」,她也務實地回到「假設這裡沒有居民的情況,轉而去找這些空間本身的特色,依照空間特性來設計作品」。

最後藝術家的展出地點選在都更辦公室隔壁的一樓空屋,並透過立偕建設代為向態度友善的屋主進行租賃。王德瑜選擇的這棟屋子,原本是間滿佈油污的餐廳,格局呈現口字型,還隔了一條可以看到每一戶後門的防火巷,「這個狹長空間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與每一戶都有連結,雖然又會產生作品的維護問題,但當我第一次看這個空屋時正值中午,每一家煮飯的味道都飄了進來,也因此,在這個空間可以感覺到跟整個建築都在一起的奇妙感覺」。

剛好由於經費有限僅能在局部施作,王德瑜最後決定做一條通往後巷的走廊,利用各個房間連接出迷宮般的空間感,「讓你進去,穿梭其間,一下子又走不出來」,她也進一步運用有著藍色的螢光燈以製造某種穿越過往與未來的時空感,「我多數作品都會避免過於渲染的戲劇性,但我覺得這個區域可能需要一點戲劇性」。

由藝術作品所開啟的民眾互動過程

雖然剛開始提案時,王德瑜所期望的民眾互動未能實現,但到了佈展與實際展出時,卻意外產生不少互動效果。「佈展時還蠻好玩的,因為我們門一直開著,居民經過那裡就會有各種猜測:「你們要開新的店喔?」「你們在做新娘房嗎?」原本態度較為觀望的居民忽然有許多問題,附近的火鍋店與自助餐店特別關心,會問創作團隊將來會不會收費之類的問題,「我只能回答將來會有個展覽,但可能不是現在看到的樣子」。

「開幕時,」王德瑜說,「除了有些議員上台致詞,真正支持本案的立偕建設卻很低調,印象最深的是策展團隊邀請了許多小朋友,有的是附近小學的直笛隊,校長、老師、家長和學生都來了,感覺熱鬧極了」。展出期間,《No.66》十分受到小朋友歡迎,「有些小朋友簡直是照三餐來玩,為了安全維護問題,後來就規定他們一天只能來兩次,12歲以下的還要家長帶,策展人也悉心安排了導覽與工讀生,妥善地照顧作品」。

綜觀整個「藝術在山左右」計畫,王德瑜十分推崇策展人胡朝聖所帶領的專業團隊,「除了能夠照顧到藝術家與業主,也能將觸角延伸到地方紋理」。儘管前期與民眾互動的希望遭遇了困難,王德瑜指出,展覽開始之後確實有了不錯的民眾接受度。王德瑜坦承,都更固然有其爭議性,但「你考慮要不要相信你的策展人,不過在你相信他之前,你還是得先決定自己要不要『加入這個遊戲』,可能剛好之前有游文富在景美人權園區的案例吧」。

《藝企報報:第48期》2010/10/1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