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宏
Lee Ji-Ho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之國家氧的《Arther》
文 / 秦雅君

2000年6月,國家氧受邀於「伊通公園」展出,在那個從來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空間裡他們實現了屬於這個團體的第一件共同創作,有點諷刺的是,這項自團體成立之初即被期待創造的成果所交換的代價是有人退出了國家氧。

有了國家氧這個姓名之後,那些閒置過久的心智與身體於是呈現出一種暴衝的傾向,在八里事件的同一年裡,他們在台北新樂園藝術空間做過「第二次作品發表」,又意猶未盡地整組人殺到澎湖搞出一系列純屬自嗨的創作行動,雖然它們分別都有一些足以深究的有趣經驗,但顯然都沒有伊通公園這檔事來得刺激。相較於一個只要承租了檔期便可暫時充當房東的室內場地或是一些在觀光淡季杳無人煙因而顯得無主的自然環境,伊通公園是他們首度遭遇的一個既具有明確主體位置同時還佔據了主場優勢的對象。

十一年前的伊通公園,說它是台灣前衛性創作的非官方代表應該不算太誇張,其遺緒直至今日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而當年有幸被認可在此發言的這個團體,則一如過往開始天真地想像著要以何種姿態走進這個已具有某種主流位置的空間,具有最大公約數的內容大致如下:

在伊通公園的主展場中央懸空吊掛一個臨時性的空間,並從建築外部搭建一個專屬於進入這個空間的通道,展覽期間,他們自由地進出自己的空間並在其中依照自己的習性生活著,而其隨手向窗外丟出的垃圾於是自然地落入那個外在於它的空間之中……

作為一項被邀請的產出,這個計畫顯然有著挑釁的意味,其拋出了一道關於品味取向、開放程度以至相對位置的試探,並且真實地領會到某個並未被言明的界線的存在,因為它被拒絕了。

曾經所有的討論都圍繞在那個令人興奮的構想,面對這項堪比小型建築工程的計畫,在設想與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中也逐漸累積著一股非如此不可的慾望,直到接獲自己原來是個客人的明顯暗示為止。而在不得不重新提出的替代方案中最可行的一個從外表看來幾近擺爛——用在各方面都屬於最經濟的方式布置出一個充滿歡樂氣息的教室。

這項在當下獲得多數同意的計畫繼承了原有的名稱,Arther,一個為了指涉「在藝術以外或在藝術裡面屬於其他部分」所自創的詞彙,始料未及的是他們也在這個經驗裡面撞見了內在於自身的其他部分。在做出最終決定後不久,其他成員接獲來自賴志盛的信函,表示他因無法接受如此結果於是只能選擇退出這個團體……

帶著不同性質的驚嚇成分,除了賴志盛以外的國家氧成員前往伊通公園完成了布置教室的工作,之後很有默契地未再現身於那個以他們為名的展覽現場。

從今日的眼光看來,這個在當時顯然只引起少數對象包含著挫折、憤怒與不明所以情緒的微小事件,其實很值得被投以深刻的注視,而關鍵性的起點當然在於沒能成真的那個「Arther」。

試圖談論一件並不真實存在的作品不能不說是個有點危險的舉動,然而卻也是其終究無從獲得存在的事實(或現實)提供了足以談論它的額外資源。對我來說,沒能成真的那個「Arther」的迷人之處並不在其敢於對一個已具有高度認同的對象正面開槍,而是在如此的目標之下它確切提出了一個深具顛覆效力的形式。

在擁有一條懸置通道的同時,那個內在於伊通公園的空間於是呈現出一種外在於伊通公園的狀態,而循著慣常路徑走進伊通公園的觀眾所遭遇的將是一個僅能明確意識卻全然無從進入的所在——一個在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藝術)領域之中自我指涉著屬於其他的部分。

沒能成真的那個「Arther」的沒能成真照見了一個外在於它的(藝術)現實,其主要的內容是意欲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裡以例外狀態加入的不可能。為回應這項現實所發展出的另一個「Arther」,以相同的對立姿態諷喻著一個童話式的結局——從此他們(在這裡)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這個脫離了前提而孤立存在的片段,卻已極難再被指向其所從出的那些設想。

對於國家氧而言,伊通事件還透露出另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在團體之中個體差異的存在,而其也隱然預言著這個團體與其成員可能的未來。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