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弘
Michael Li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林明弘,一束移動的光!
文 / 王福東

作為一間台灣當代藝術展演的老店,也是台灣當代藝術重要搖籃的「伊通」,自從1988年由劉慶堂、陳慧嶠、莊普、黃文浩等人創立以來,開宗明義就標舉出「一棵樹靜止不動 另一棵樹向前移動…」。

這樣一個「不小心」!

結果咧!從「一棵樹靜止不動」之後,便不只一次,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孕育出…另一棵樹…又另一棵樹…,以至於,25年來…一直都不曾間斷的向前移動…,而這不曾間斷累積「向前移動…」的結果咧!在台灣當代藝術領空底下,彷若一座實體劇場的衍藝一般,伊通,她真的是孕育;也創生出,一個又一個,台灣當代藝術的大人物,而這些大人物在台灣藝術界發光發熱所揮發出來的光彩,有些甚至已經延伸到國際舞台,林明弘,就是這樣一位成功的例子。

難怪早在1998年伊通十周年慶當中,詩人羅門就在當時的一篇文章指出:「伊通」這個名字,確已成為台灣藝文空間的一個特殊與傳奇的名字。

根據陳慧嶠在一篇文章〈鷹還是夜裡的太陽---林明弘〉當中的回憶:1993那年夏末,兩個背著書包穿著短褲,看起來像吃漢堡長大的男孩,我沒有多理會,但他們要離開時,其中一人從窗口的另一邊,對著我說「妳認識林壽宇嗎?」「當然認識」「你是…」「我是他堂弟!」「喔,失禮了,有空歡迎常來。」就這樣,…林明弘,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小心”,便成為一隻…闖進台灣當代藝術叢林的…鷹…;乃至…太陽。 (林明弘2009年於台北誠品畫廊個展「我是太陽」。)

根據林明弘本人自述,“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是墨西哥作曲家Maria Grever在1934年寫成的歌,據說,是這一句話的啟發,給了林明弘很多的想像,他認為“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一天能有多大變化,不過是24個小時),可是…,當我們看到林明弘是這樣崛起的過程時…,也就是說,他曾經是當年伊通的Bartender,如今,已經成為全球美術館,國際藝術展,以及國際品牌爭相邀約的藝術家---Michael Lin。我甚至都想將原先啟發他的“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這句話,改成“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

從顯赫的身世說起

坊間談論林明弘的文章很多,幾乎人人都必須從他顯赫的身世說起。

林明弘,他是霧峰林家的後代,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台灣文化協會」創始人林獻堂先生;祖母是日本人,他1964年出生於東京,一歲前隨家人回台灣。在台灣的老家,他很得祖父的寵愛,八歲以前,他在現在被歸為古蹟的林家老宅度過無拘無束的童年,因而在他爾後的許多作品當中,早早就植下了深刻不移的印記。然後呢!八歲到十六歲這段時間,他在美國度過。十六歲時又回到台灣上了兩年的美國學校,十八歲再到美國讀大學與研究所,直到1993年才再回到台灣。

由於這樣一個特殊的家族與成長背景,使得一些評論他的文章,都得從「文化混血」的特質談起,進而顯現他不同於他者之間的視角,去觀照他身分認同與文化相關的議題。根據林明弘自己幼時的記憶,他是在傳統大家庭中成長的人,所接觸的傳統儀式、儒家禮節、宗教制度等,必然對他影響深遠。就拿「花」這樣的圖飾來說好了,在林家的大宅院當中,必然有許多傳統的大花瓷瓶;或繪有花紋圖飾的器皿;而古早的窗扉花雕以及建築物本身的飾紋,或者是家具如床、椅等等,也都會有不可或缺的「花」之圖飾。

這樣的環境養成,其實並不是林明弘獨有,相信很多四、五年級生藝術家的成長經驗,也都跟他有相當接近的文化背景或生活情境,但為什麼獨獨只有林明弘有如此能量,可以從原生種的舊本土圖樣,幻化成為新本土的火焰,進而成就台灣新文化的視象(Vision),我們不禁要問:“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

坊間都云:林明弘的藝術顯然源自於他的生活…,這個論點我當然也同意,不過呢!除此之外,我覺得主要還是來自於他的天賦「藝」稟使然吧!以及他個人先天洞悉觀察之後的轉譯能力,否則!為什麼足以將舊文化發揚光大的人,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他呢?!

足以讓台灣文化有榮光

他的作品,鋪陳著大紅大紅的紅花風鈴般的豔俗,不說古早台灣農村經常呈現出大花的圖案,光是當下呢!當下一整條台中港路兩邊大紅大黃那麼艷俗裝置氛圍的「太陽(堂)景觀」,就不是任意哪一個藝術家的能力,可以將本土的艷俗風,化約成藝術家特有的藝術見解與符號了。視覺文化的圖騰,其實就是要看藝術家如何挪用嚕!有洞悉能力與轉譯功能的藝術家,也才有能力無限放大原生種的圖騰成為藝術家特有的風格,進而代表一個族群的集體藝象。

我在台師大開講了七年的一門課「藝術生態與文化發展」,其中一個單元,每學期我都要講到「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與台灣次文化」。這個以「民間美術」和「常民文化」做為生態研究的一個項目,每次,我都要學生從台灣當代藝術家當中,找出一個「原生種」的創作風格,是從民間美術或常民文化這樣的因緣「起藝」者,林明弘,就是我最常指定給學生深入研究與期末報告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

為什麼在談「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與台灣次文化」這個單元時,我需要特別例舉林明弘做典範呢?原因是他的藝術,足以讓台灣文化有榮光!所以我還是要說:“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

「新林來瘋」現象

真正引起藝術界注意林明弘的作品,要從1996年的「室內」開展說起,因為「室內」,林明弘將他在自己居家中所使用的台灣老印花布的圖案,轉化成一件件掛在伊通牆上的作品,而這次的發表,那種理念與品牌的建立,正是林明弘至今多年來創作風格的主軸。1999年他又在伊通發表「這裡」個展,或2000年台北雙年展的參展作品;溫哥華、巴黎、香港、印度、日本…,許多不同文化的國度,林明弘都可以從老祖母的布花,轉譯成台灣族群的特有「花采」,他將這個花采或圖騰,帶到不同的文化領地鋪展開來,異文化與異文化間的對話,透過林明弘,他的作品果真有了「新台灣之光」。如果說,同樣也是霧峰林家的後代-----他的堂兄林壽宇,曾經在1980年代的台灣藝壇,創造出「林來瘋」(linsanity)現象的話,那麼!經過20年後的新世紀,我們如果再說一遍「新林來瘋」(Neo-linsanity)現象再度發生,也頗為適切。

在林明弘眼中,布花是與社會環境、傳統對話的橋樑。時至今日,布花的確是因為林明弘獨到的見解,而喚起了台灣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意象,無論我們是否記得這樣的布花圖像,它確實都讓世界許多美術館;或各大國際精品公司為他(或它)著迷,那種文化光譜所綻放的光芒;以及,那種文化輸出的力量,林明弘,他甚至比一個國家-----「文化部」的力量還要大。光是我們從以前的文建會,看到現在的文化部,許多國家文化政策的推廣,都遠不及林明弘單一「個體戶」的彈指神功,因此我還是要說:“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他居然可以用單一個體戶的力量,從他曾祖父那個年代就開始廣泛使用「很本土」的阿嬤的布花,一舉發揚光大為「新本土」的國際品牌!他,一個人的能量,就足使台灣文化有榮光!偉大喔!人生境遇不可思議,從伊通到人人都通;也就是從一個調酒師Bartender,到世界藝壇人人都知道的Michael Lin,是誰創造了林明弘呢!?“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

比較特別的是,在林明弘他成長過程,藝術是一個典型跨文化的複合體,乃至於,他總是進行著一種在不同身分與不同文化的海洋中浮移,因為具有「文化混血」的特質,所以他從小至今,從日本、台灣、美國、中國、法國、比利時…,他都一而再的,且馬不停蹄地浮移,他,一如一束移動的光。

許是一隻鷹呢!或者,夜間的太陽!林明弘的好友陳慧嶠,曾經如是她說。

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

因為他是鷹;是太陽,是一束…移動的光!


【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大寫藝》‧2013.09.30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