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
Yao Jui-C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揉雜的地圖──2014亞太釀酒基金會傑出藝術獎
文 / 林怡秀

創立於2008年,由亞太釀酒基金會(Asia Pacific Breweries Foundation)與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合作主辦、三年一度的「亞太釀酒基金會傑出藝術獎」(以下簡稱「亞太藝術獎」)今年在基金會持續贊助下邁入第三屆。該獎項初審階段是由各國專業人士針對近三年來各地區優秀藝術作品進行提名推薦(今年度共有來自24個國家的105件作品獲提名),再由五名評審選出15件決審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展出,台灣暨上一屆首次由陳界仁作品《帝國邊界 I》進入亞太藝術獎決審階段後,今年則由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LSD)《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角逐最後決審獎項。本次入圍作品類型含括繪畫、雕塑、攝影、錄像及行動藝術等,作品區域包括泰國、韓國、巴基斯坦、日本、新加坡、紐西蘭、中國大陸、印尼、越南、澳洲、印度、孟加拉與台灣。今年對於新加坡美術館而言亦有其特殊意義,1996年開幕、原隸屬於新加坡國家文物局的新加坡美術館,今年進入獨立經營的第一週年,新加坡美術館館長琳翰(Susie Lingham)表示,過去在新加坡本地尚未有足夠藝術館舍的狀況下,美術館所需要包含的層面與類別較為廣泛,而近幾年在政府對於藝術場域的陸續開發與建設下,各館專業功能開始有所區別,新加坡美術館在轉為獨立經營後也相對具有更多的主導權決定美術館的使命,未來將會更專注於東南亞與亞太當代藝術領域的研究、收藏與展覽實踐。

引述故事之人

「作品是什麼?它們本身夾雜了眾多的技巧、視覺與複雜的隱喻,但它們在你的面前敞開」琳翰談到,亞太地區本身無論在地理或文化上皆是極為豐富多變的地區,「三年一度的亞太藝術獎其實拓展了許多機會,讓我們得以探討我們較不熟悉的國家,例如巴基斯坦或這次入選決審的孟加拉,在藝術家們議題鮮明的作品中,除了亞太地區當代藝術發展的縮影外,也反映了他們對當代社會議題的關注與對話,藉由獎項的提名能讓民眾對亞太地區有新的認識。」

位於二樓展廳、來自韓國藝術家崔有讓(Choe U-Ram)的《腔室的守護者》(Custos Cavum / Guardian of the hole)以一具金屬海豹骨骼以及生長於上、帶有翅膀的金屬胞子闡述一樁古老傳說,這具沈默的金屬骨骼造型,也讓人聯想起中國墜龍傳說中,遭人誤認為龍的巨大鯨豚脊骨。在此次入選作品中,可以發現「故事」是亞太地區藝術家經常應用於作品中的敘事方法之一,曾於2013年來台在亞洲藝術雙年展中展出、泰國藝術家朗姜(Arin Rungjang)的《金淚滴》(Golden Teardrop)便是一例。這件作品回顧了泰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金淚滴》的原型來自一種以蛋黃製成的泰國傳統點心,這個最初來自15世紀葡萄牙修女之手的古老食譜,在17世紀時輾轉由一位日、葡、孟加拉混血女子帶入暹羅宮廷,朗姜藉由一組單頻錄像的內容、以現代角度重新詮釋出泰國當代社會背後的歷史情境,而影像中所詮釋的各種記憶與時間則如其對應的裝置作品:凝結於空間中的金淚滴。

同樣以「故事」出發的,還有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傳道故事中的愛斯基摩野狼陷阱》(Eskimo wolf trap often quoted in sermons),這件作品以極簡的方式引述一種特殊的獵狼方法:「最終,這匹狼會走近這把刀,開始小心翼翼地嗅聞並舔舐冰凍的鮮血。確信安全之後,牠會越舔越用力。很快地,刀鋒顯露,並且開始劃傷野狼的舌頭。因為牠的舌頭已經被結凍的鮮血凍僵,牠現在舔舐的其實是牠自己的血。喜見新鮮而溫暖的血液,這匹狼更飢渴地舔著刀鋒,不出幾個小時的時間,牠就會因飲著自己的血而失血死去。」趙仁輝以一地小蘇打粉比喻靜謐地的雪地,在一片白茫中僅見一把細小的刀鋒,而這整個裝置則因故事文字的描述力量,而使觀眾產生視覺與心理狀態上的痛感。位於一樓展廳,來自巴基斯坦的巴圖(Farida Batool)在作品《一個城市的故事》(Kahani Eik Shehr Ki)中將自己化身為故事中的主角,試圖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一座城市(拉爾合)的故事。在這件長達2144公分的作品裡,巴圖以光柵印刷(Lenticular print)的方式將不同街道疊合成一條行走的路徑,藝術家將自己的形象放入拉爾合的街道中,並隨著觀眾的觀看步伐產生與觀看者如影隨形的移動錯覺,而在隨著畫面中人移動的過程中,觀眾也在各種不同的市街景觀中閱讀這座城市。

影像與材質性

位於一樓展場、越南藝術家阮鄭氏(Nguyen Trinh Thi)的《無字幕》(Unsubtitled)試圖結合錄像裝置及表演藝術的可能性,作品延續了阮鄭氏長期思考的主題,並反思藝術家在越南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位置的演變歷史,這些議題與越南現行的審查制度以及藝術家的言論表達自由息息相關。阮鄭氏邀請了19位共組Nha San工作室(1990年後,河內第一個非主流藝術空間)的藝術家,讓他們面對鏡頭吃下自己選擇的一種食物,並在吃完後說出食物與自己的名字,以個人的層次而言,這些字詞擬仿共產主義奉行的自我批判,藝術家必須明確地解釋其作品意涵,而就集體層次而言,同聲控訴的方式仍是在越南普遍可見的威脅與監視,在這組作品中,阮鄭氏試圖指出某種集體狀態下的個體差異。同樣以批判角度出發,台灣藝術家姚瑞中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劃》,是自2010年起持續至今的蚊子館踏查計畫,隨著密集的田野調查也陸續以檔案冊的方式出版了《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體現「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可怕」之事實,而在政治狀態相對保守的新加坡,姚瑞中這組帶有強烈批判角度的作品也獲得不少注目。

此次入選作品以錄像裝置為大宗,但仍可在部份藝術家的作品中窺見亞太地區藝術家對材質語彙的再思考,一樓前往二樓展場的動線,由中國藝術家劉建華裝置於美術館螺旋梯間的《跡象》展開,這件作品來自2008年劉建華開始探索「無意義、無內容」創作概念的延續,《跡象》以帶有中國意象的陶瓷為媒材,運用唐代美學形式「屋漏痕」概念、剝除了陶瓷原本具備的實用性,於弧狀的白牆上裝置如墨水滴落般的巨大黑亮陶瓷。而位於展覽動線末端,由印尼藝術家蘇優達莫(Melati Suryodarmo)帶來的《我是家中幽靈》(I’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則是本次唯一一件結合行為演出的現場裝置作品。這件作品的概念來自蘇優達莫本身對於哲學與木炭物理變化過程的興趣。新鮮的木材必須經過焚燒方能轉換為另一種有用的能源形式:木炭,對蘇優達莫在自述中表示:「木炭被用來支援生產、製造新成分,熔解以及破壞其他成分。木炭的生命歷程象徵了我的思想與心理狀態,被一個體系以及我個人生命中的事件留下烙印。」蘇優達莫認為木炭具有改變與破壞兩種能力,而在這件長達12小時的行為演出中,蘇優達莫將自己投身於一池木炭的研磨檯前,不斷將數百公斤的炭磚碾碎為一地粉塵。她說:「我決定磨碎木炭,把它們變成粉與塵。木炭磨碎後只會使它失去自身潛在的能量。我的思想烙印著這樣的體系。如果它們經歷過解放、淨化,或是死亡的過程,或許它們會再度生長出新東西」,蘇優達以極度詩意的方式,將象徵生命能量的木炭隱喻生命中獨自消逝,甚至虛擲消亡的不可言說之物。亞太藝術獎評審委員會表示:「整體而言而言,最終這15件作品提供了亞太地區當代藝術豐富且不斷變化的未來一瞥,在這批脫穎而出的入圍作品中,藝術家準確地傳達了自身的理念與實力,儘管這些作品因來自不同背景、歷史與文化,但其中也探討了類似的身分、移民、城市擴張、自然資源枯竭等問題,在這批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亞太地區高度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
展訊BOX
2014亞太釀酒基金會傑出藝術獎
展期:2014.11/14-2015.3/15
展點:新加坡美術館

(典藏今藝術12月號/2014 第267期/P.132-135)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