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
Yao Jui-C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書評:台灣裝置藝術
文 / 陳泰松

「我只希望透過藝術家的眼睛,能忠實地呈現台灣這十一年來所發展出來的裝置藝術作品」,本書作者一一藝術家兼策展人的姚瑞中如此自我期許。單看寫作的規模(資料的搜索與四十餘萬字的厚重篇幅),作者很顯然想賦予這本新書一種在現場見證之餘,供人索引與參照的歷史份量。據此,《台灣裝置藝術》有如像鳥瞰全局的空照圖,可說是一本充滿野心、企圖綜覽台灣本土當代藝術風貌的導覽手冊。然而,它不單純只是報導性的,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姚瑞中以藝術家個人的創作為敘事主軸,將作品劃分為「群魔亂舞」、「物質狂歡」、「幻影天堂」、「迷離異境」與「肉身覺醒」五大部份,分別來加以闡述與評論,並強調該書避用艱澀難懂的句法與術語,是為了普及大眾,使一般讀者也能理解台灣自解嚴後跨越整個90年代延續至今的藝術發展。

作者的這份努力是難得的,也有目共睹,不過書中也有若干疑問,例如,在介紹藝術家的圖文上,有些份量彼此過於懸殊,有違一般彙編的分配原則;再者是五大部份的分類,很難讓人按作者本人所期待的,以此作為學理討論與研究的基石,因為它們就像形容詞的用法,是在形容某種主觀的感受(誠如作者所自承的)。譬如說,這件作品「像」群魔亂舞、「像」物質狂歡等等,況且它們彼此互換有時也通。當然,我們可以探索這些分類的背後想要形容的概念,但這也相對地期待作者以其「藝術家的眼睛」為我們提供進一步的線索。

捨此不論,對於想了解台灣當代藝術的人,此書確實有綜覽之效,也提供機會讓人再次釐清「裝置」(installation)的概念。

其實,「裝置」不是什麼流派,台灣學者陳傳興早在90年代初,就已指出它是西方當代藝術60年代起跨類別的藝術手法,舉凡繪畫、雕塑、攝影、錄影、行動、戲劇乃至電影等等,都有它的蹤跡。但是,根本沒有所謂的「裝置藝術」。就像把立體主義的「拼貼」(collage)捏造一個莫虛有的「拼貼藝術」一樣 ──除非藝術在此是技術的俗稱。那麼,對「裝置藝術」的攻擊與擁護,也就跟實質的問題無關,當然也就無須做出它已過時的預言。事實上,「裝置」是指作品諸元素間意義構成的組織手法。美國藝評家卡羅絲(Rosalind E.Krauss)談到後現代的藝術實踐不供奉特定材料,不以它的感知經驗為基礎,這可視為「裝置」概念的一個基本註腳;也就是說,它不是在單一物件上尋求美感經驗,予以聖化(例如說,雕塑不死,繪畫永生!),而是在物件與物件之間構思語意的串連。這種構思繼承了20世紀初前衛對「藝術方法(程序)」的關注,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他的《擺設的社會學》裡提到「句法的演算(calcul syntagmatique)」,讓人進一步從記號學來掌握它的深層含意。

那麼,台灣呢?我們固然不像西方賦予「裝置」具有瓦解古典再現體制的美學意義,但它密切關連到解嚴後藝術表現力的釋放,在實踐上含有衝擊威權體制的政治隱喻,並意圖從民間儀式或人類學的活動縱深裡尋求它的本土化或在地化。這種將外來的藝術觀念加以合理化的歷史過程,是我們讀畢闔上姚瑞中的此書後,可再予以深思的地方。

《中國時報》開卷版, 2003/2/2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