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
Yao Jui-C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台灣廢墟迷走》-安靜的滲咬,早就天涯海角
文 / 林倩如

前廢墟、後廢墟、廢墟中......,廢墟相關的一切,有個通關語言-那就是人人都可以使用各種行動/行為同之有效串連!這樣說吧,最高明的先是,一些低層流動、不可見的人口為了經濟收入,得到情報而早拆除完電線鋁窗等可交易物資(p.38有約略提到);再來,喜歡並搜集復古美術單品的、時尚界尋找冷冽對比拍照襯景的、偏好攝影此等頹圮的、做地方文史考察的、愛享受探密過去詭譎空氣的、搞短片電影的、輔助生活野味調情的、只求屋簷遮蔽的遊民......等等,這些少數但屬性多元的族群,前後都會踏入郊荒得其所願;最後,只剩很小一撮人還休戚與共,伴隨著無情荒地有情天。而把原來秘密口傳混廢墟點滴的親身遊記,消化成一本反省「台灣廢墟化」百餘抽樣驗證的論述,長成一棵結合藝評、報導、創作、權力、社會、文化、空間、美學、國家機器等領域錯綜的樹狀分枝,姚瑞中是第一個這麼做出來的人。

見書如見人,一書介紹的圖文資料非常認真、周全、嚴謹。主要分五章,〈廢墟與文明〉談到全台工業廢墟與環境污染現象,涵蓋陰陽海及水湳洞十三層製鍊場、八里污水處理廠、高雄鼓山水泥製品廠、東勢大雪山林場鋸木園區、嘉義酒廠、松山菸廠等個案;〈遠離家園〉的環節從廢棄住宅、災難建築至權貴官邸,北海岸度假屋或舊好茶或澎湖馬公;〈最後遊園地〉則諷喻廢棄遊樂園、殘破玩偶的疏離背景,白沙灣飛碟屋、珍珠嶺海角樂園,烏來雲仙樂園、沙崙海水浴場等,比比顯露人造點綴的雜交美學;〈造神運動〉闡述臨界生活景觀的神像工廠散佈之偶像神祇下降荒謬人間;及〈輪迴再生〉是藝文產業的在場歷程心得。總之,的確佩服姚細節形容處理上的記憶猶新,彷彿昨天才眼見。

為了傳達空城基調,黑白卻不銳利,整合了一股凝滯時空埃塵微粒或淡淡人影兒的大量溢外聯想,而以一貫徹的情緒,則為姚式負重使命仍熱情不退的誠懇,尤其此書牽連題材眾多,如何中允不自溺囈語地呈現態度或景深,也可看出作者感性下筆、理性高明之處。廢墟就在你身邊,白雞山莊曾一亮許拯人地景裝置「一種比詩準確的幻覺」,還有陳界仁再現桃園製衣廠女工恍惚氛圍的「加工廠」或黃明川生鮮草莽的《破輪胎》,姚瑞中補充了難得的書寫切片,在視覺上則保持溫和閱讀的介面,偶有的刺點或強調巨大錯位的對立。很有趣的是,《台灣廢墟迷走》講了一堆廢墟,但這閃銀紙本實在也是一種隱形的廢墟,自序裡他不就說好了:「除了有一種莫名憂愁與親切感外,也同時告別這段張狂流放的年輕歲月」呵呵。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早期論文即提示了:「一件藝術作品的真理,在於其寓言結構而非象徵結構」之信念,其思想中對於超現實的理解與轉化,則借「寓言(allegory)」的批評理論並及延伸(寓言的)破壞美學感應之。而陳永國於〈寓言:本雅明的廢墟哲學和破壞美學〉一文亦可見更清晰的辯證:「這種破壞美學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破碎性。巴羅克悲苦劇中充滿了破碎的意像...破碎出現的地方,總體性的虛假表象便被根除......因此,真正的意義必須從碎片中擷取;又由於寓言本身就是意義的碎片,是一個已經喪失了的整體被肢解了的部分,因此,歷史的意義,總體的意義,必須到這些碎片中去尋找。這就是班雅明以廢墟和破碎性為基礎的『救贖』。一方面來說,姚長達十多年廢墟窺見的大小體現,紀錄美好他方遺夢之外,當然也企圖雙併詮釋和再詮釋的文本功能,他仍遊走著,畢竟廢墟之衰不等於寓言已死,如他所言:「面對這些隱藏於真實世界下的廢物世界,對應於我們所謂的幸福生活,它們的存在從某方面來講,甚至比真實世界還要『真實』,比完美之物還要『完美』,『殘渣』概念建立於一個相對性意義之上並與真實人生周旋」(p.210),道理雖自創獨特不難推衍取徑哲學脈絡,但繼續朝「寓言家的寓言」往返思考,若咀嚼應用了如此豐富的殘物意象,或可能形塑一種真正的空間詩學。就像法國新認識論奠基者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巧妙融合了認識論及詩學而描述出「夢想的現象學」-毋須等待想像成物,而是直接進駐夢想自身的浩瀚感(亦即以夢想自身的構成為知覺者本身)或宇宙意識,空間因而從心智的客體轉變成為與靈魂深刻迴響的力量等等場所精神分析,是我更期待的下一階段觀點。

不過,另一方面看來,書末〈輪迴再生〉一章,姚憂心提點、質疑「閒置空間再利用」(包括草山、官邸、台北國際藝術村、紅樓、光點、殼牌倉庫、中正二分局、台中20號倉庫、新竹沙湖瀝、台南安平樹屋、米倉、枋寮、駁二、橋仔頭、松園等詳盡梳理)或「創意文化園區」趨勢在公部門獨大資源操作下,民間自主或藝術家獨立性將退位消亡?純粹/精緻藝術甚或淪落必需服務社會否則商品異化?這多重可知矛盾又現實的藝文圈狀態,想當然優先於前段所敘在銜扣解決上的需求。閒置空間執行不良的弊病,姚認為乃官方:「換以發展產業為由、以藝術為擋箭牌分配中央預算」(p.189),然粗淺舉幾個例子,前年橋仔頭發生崇洋媚外的爭議,華山由橘園接手大家不想恭維,原自發經營有成的枋寮日前亦有駐村者生計困難的新聞,多少是因為人事角力撩落去的複雜傾軋,即使政府搞收編策略或觀光發展,為何反對、如何反制的同時,人們也應該醒察為什麼藝術這麼容易被馴服,或套句總編的老話:「這世界,聲音依舊大的很,可是憤怒呢?」

閒置空間的議題太廣義,也非在此要細究的(無力)子題,還是回到鏡照廢墟的風花雪月作斷唄:「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跟下遇見了......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廢墟召魂蒼白,日子悠悠鎮靜,相逢只是巧遇,有機的人穿梭無機的建築,契闊而永生,十分貼合當代廢墟的存在主義,管他是不是出自范柳原薄悻之口呢。

《破周報》復刊第302號,2004/3/26~4/4, p.38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