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
Yao Jui-C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失落社會的社會行動
文 / 張美陵

當代藝術的社會行動有許多形式,藝術家以多種取徑來評論藝術文化。《海市蜃樓》藝術介入社會的行動,藝術家成為行動者,主要關係著兩個重要的當代藝術觀念,採取的是經由「檔案」( Archive)而達成「體制批判」(Institutionalcritique)的行動策略。

體制批判的社會行動

早期「體制批判」的藝術實踐,反省了藝術自身僅止於畫廊和美術館空間的局限,並且省思藝術的觀念與社會功能,揭露出假設的藝術正常性。例如假設藝術具有審美的自主性與中性,這些假設被當代藝術家以歷史的、社會的省思,在美術館自身的脈絡之內重新架構,「體制批判」作為當代的話語形態。

當代藝術家關心的這些事情,長久以來就是現代藝術的一部份。尤其自1960年代以降,又面臨了二十一世紀新的緊迫性。受到社會的時代動盪啟發,也受到觀念藝術作為思考工具和技術方法的影響,「體制批判」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類型。「體制批判」發生於各種場域,只要是藝術可以展示的,從美術館、藝廊,到商業場地、收藏者的家、甚至公共空間;也包括藝術生產的場所,例如工作室、辦公室,以及所有藝術論述生產的場所,例如藝術雜誌、畫冊、論壇、研討會、大眾媒體的藝評。

「體制批判」有許多形式,例如探討藝術展示陳列的架構、藝術的經濟循環、對待觀眾的方法。藝術家尋找歷史與社會建構的,介於裡與外、公眾與私人的疆界,使得這些成為可見的、進而可以評論的。「體制批判」常常是於特殊場域,批評那些經由機構體制而再現的藝術功能。例如許多藝術家關於美術館運作與角色的作品,揭露了文化生產與企業機構的關係。

許多歐美當代藝術家與藝評,嚴厲批評美術館功能,也表達了對於藝術類別的懷疑;女權主義者批評了所謂的藝術大師的性別優勢與天才;有色人種的藝術家否定了白色人種的主流霸權;許多藝術評論的.容,取材自國際社會的紛爭,例如關於南非或東歐的事件,藝術家與藝評一起合作,進行反獨裁策略。這些都暗示了藝術觀念不是靜止的,而是要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空間被更新、重新想像。

然而,早期「體制批判」的失敗,因其局限於揭發可疑體制的功能,並沒有超越美術館與其相關的藝術範疇。於是,近年來,許多藝術家思索著改變藝術生產的模式,必需朝向影響社會的真正變化,批判各種公共機構的功能,成為藝術的社會行動之焦點。藝術家角色的發展,不只是作為觀念藝術家,而是作為社會行動者,採取激進的觀念策略,離開美術館架構,進而檢視社會的其他場域。基於馬克思物質主義者的分析,藝術家介入藝術文化的生產系統,將觀念藝術的自我反省性,超越藝術領域,轉移到意識形態機器本身,藉以暴露與分析,實證工具理性與現代管理邏輯的社會體制。

《海市蜃樓》的創作計畫,「透過文字與照片呈現社會發展的特殊現像,以公民參與的方式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海市蜃樓》的社會行動,離開了美術館或藝廊的傳統場域,以田野調查與影像紀錄,擴展了藝術的社會功能,也擴大了「體制批判」的對象。從藝術家姚瑞中的廢墟漫遊開始,卻從中發現了新近興建的、已經是、或未來即將成為廢墟的建物,別名「蚊子館」或諸如此類的「閑置空間」,遍佈大大小小鄉鎮。於是展開長期的攝影調查計畫,揭露了從中央到地方共構的、由政客與官僚聯手的黑金政權極力偽裝的理想國,卻不過是政治經濟都暗中敗壞的國度。一個虛弱空洞精神世界的反烏托邦,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金的土地炒作、政商的利益交換、選舉的綁樁固票,導致於各種巧立名目的浪費公帑。空泛的政治敷衍與跳票的政治承諾,宛如失落的社會,裝痟的政治無意識,以為忽視它就看不見它、看不見它就等同於問題的不存在。
《海市蜃樓》以「體制批判」的社會行動,揭露了資本地理與政治權力之間的空間生產關係。這些位於市區或郊野的「蚊子館」、「閒置空間」、「供需失衡的各式園區」,令人傻眼、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的「奇觀」,如真似幻,彷彿是文化沙漠裡浮現的幻象。到底是什.政經邏輯與操作,居然有這些巨大的預算可以如此的浪費與棄置?《海市蜃樓》使這些隱性的未來廢墟得以曝光,成為可見的、可公論的對象,例如「延宕開發的大型園區、蓋到一半卻停工而閒置的設施、新建卻缺乏實質效益的建設、經營管理不佳的館舍、功成身退仍堪用的閒置空間 ……等」。如此的藝術介入社會行動的「體制批判」,不能以傳統藝術物品的概念理解,而是在於創作觀念、社會訴求、社會行動、社會效應與展演文件,作為藝術文本。

檔案陳述的社會現實

《海市蜃樓》以攝影檔案,展開社會的「體制批判」,不但刻畫出令人絕望的未來,也暴露了那些隱藏不見的、歷史與社會建構的、政治管理邏輯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神話。除非,我們採取行動,扭轉或改變邁向未來廢墟的路徑。這行動,從攝影檔案的田調、拍攝、建檔、公開、批評,成為一個民間發聲的另類檔案,有別於官方檔案的威權。把檔案的收集、歸納、編碼、建制、詮釋的權力,經由藝術的社會行動,轉變成為公民觀點的「體制批判」。

檔案是某種系統,管理著特殊事件與陳述,也確定被述說的事件是具體累積的文件。文件依據不同特性、多重關係、詳細規範,而被放置一起。檔案可能是陳舊歷史文件的消極儲存,也可能是對於話語系統的積極監管。許多當代藝術家,主要以攝影或影片作為檔案材料的工具,挪用、解釋、重組、質問檔案的結構與材料。攝影與影片,不只具有大眾媒材的傳播性,相對於攝影的精確記錄而言,更是開放新的視覺與歷史經驗的重要轉變媒介。

攝影與檔案的關係,從攝影的發明開始,攝影的記錄被認為是事件的獨特陳述。影像與陳述,一起界定檔案生產的條件。其核心概念,照片用來證明某事件是有根據的、真正的或推定的事實,將攝影與被攝者存在的的事實連結一起。由於機械的銘刻與影像的直接引用,攝影具有確實描述的能力,也具有建立時間與事件之間關係的能力。攝影是文件證明同時也是這些文件的檔案記錄,每張照片先驗的是一個檔案物件。可無窮盡複製影像的特性,使攝影的影像成為複雜的魅力物件,被挪用到無數機構的、工業的、文化的目的,例如:政府的宣傳、廣告、時尚、娛樂、個人紀念、藝術等。由於這類的使用,使的攝影成為檔案現代性的重要工具。

攝影被用來作為科學實證的辨別工具與社會工具的權力,已有長久的歷史。例如攝影界定與規範社會的異常,對於身體與身份的監視與控制,以維持更多管制的、官僚的、制度的秩序 (Sekula,1986)。攝影的影像,因此可以連結到人類學的空間,可以觀察與研究社會的成員與機構,如何反映了他們的社會關係。從家庭相簿、警察檔案到數位照片分享的雲端網站,當使用者成為檔案內容的分配者,經由不受監管的領域而影像共享,那.日常生活攝影的社會使用,無論是業餘的或專業的、私人的或公眾的,已經沒有區別。攝影平實無奇的形式,使得照片成為身份、記憶、歷史的類似物,結合過去與現在、.擬與真實。因此賦予攝影文件有如人類學物件的靈光與社會工具的權力。攝影檔案作為藝術形式,亦即是藝術脈絡之中的檔案生產。例如德國藝術家李希特( GerhardRichter)的作品《Atlas》(1962),反映了攝影與歷史學之間的關係。對於影像的集體化(collectivization)處理,即是博物館與檔案的重要功能,長久以來也是攝影領域整體構成不可或缺的方法。檔案也是分類法.知識和信息的類別與註釋,可理解為再現的歷史形式。傅科(Foucault,1982)說明了檔案是一種歷史的先驗,定義為考古探究的領域,經歷時間與空間的旅程,檔案的方法學不是為了建立判斷的有效條件,而是建立陳述的現實條件。經由檔案的科學方法,陳述獲得合理性,這包括制度化規則的制定與權利的授權規則。一系列的設計,結合了結構與功能,檔案達到它的權力與真實性.它的證據功能與詮釋力量,換言之,它的現實。

檔案成為當代藝術的核心策略,許多當代藝術家處理檔案如何被理解、爭辯與建構的問題,或稱之為「檔案的衝動」(archivalimpulse)(Foster,2004)。利用檔案的方法,反轉了檔案的制定原則與意義生產,例如結合了影像、現成物、文字的複合裝置,質疑檔案主張的自我證明效力。主要在於質疑文化霸權的檔案結構與功能,與如此原則之下的檔案文件使用,因此產生違反本意、背道而馳的檔案閱讀;或可能因此而創造另類的檔案結構與功能,作為建立歷史、證據、資訊的考古關係。

《海市蜃樓》以檔案的形式,陳述了每件照片的現實情.,它要傳達的敘事就是藝術家的社會實踐,揭露「政黨利益高於人民利益的政治算計,選前吸票、選後酬庸」的社會現實,以及利用各種地方發展名目作為主導政策而產生的公共建設問題。《海市蜃樓》的檔案,提供了人類學的空間,可以觀察與研究社會的成員與機構,如何反映彼此的社會關係。以「產業休閒化」、「文化產業化」為主導的政策,「如今已全面地逐步整合產官學界,在公辦民營風氣趨勢下,政府動輒以美好藍圖徵收民地或改建閒置空間,大舉興建供需失衡的各式園區(保守估計全台約有上百座),學者爭相投標規劃案或研究案已司空見慣,許多以學術著稱的院校也相繼投入經營,更別說大財團早已佔盡有利位置,以高明的政商關係層層轉包、分食大餅。」 無論是花蓮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廣中心、台東縣杉原美麗灣度假村、屏東九如航空站 、台中市后里垃圾衛生掩埋場,《海市蜃樓》記錄了遍地發生的廢墟與荒謬,瘋台灣的笑詼社會檔案。

攝影如同巨大的時光機器,經由攝影我們可回到過去。影像產生了私人與公眾的意義,不止是記錄了存檔的欲望,也具有艱鉅的民族誌意義。有別於官方檔案的政令宣導立場,《海市蜃樓》的檔案形式,對於同一場所的各種角度探勘,平鋪直敘的集體化影像,建立了陳述的現實條件,補償這些被謬誤政策操弄的、眾多龐雜公共建設的「閒置」、「廢棄」、「荒蕪」狀態,使它們存活在影像裡,成為歷史文件。

然而,這些地方不只是公共建設的錯置,也是記憶的抹摋。檔案的基本功能,應可提供記憶的回想,然而,《海市蜃樓》的檔案,卻是反記憶的證明,在這些公共建設被開發之前,可能是許多人們的童年、家族、故鄉回憶之所在,也是親情世故之所在。現在取而代之的,卻是冰冷無情、荒廢不當的現代建設與景觀破壞。財務物質的耗損與心理精神的失落,如此雙重的代價皆由人民承擔。《海市蜃樓》經由檔案的證據功能與詮釋力量,揭露了權力傲慢的現實與政治騙術的奇觀。隱身在檔案結構次序之後的,即是一張張駭然而沈重的陳述,對於公帑的浪費、對於人民的耍弄、對於自然的破壞以及對於歷史的輕蔑。這些荒謬廢墟的攝影影像,也開放了尋找新的視覺與歷史經驗,《海市蜃樓》提醒了我們思索如何重新想像與記憶對於地方之愛。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