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純純
Jun T. La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迷離與絕對—賴純純的藝術探索
文 / 蕭瓊瑞

賴純純的藝術,和她的人一樣,始終融和著兩種看似極端的元素:時而明麗端莊如城市精英、時而質樸草根如村野鄉民。這兩種氣質的結合,就如同那些閃爍著多彩、迷離光芒的彩色壓克力,和巨大、燻黑的質樸原木,同時出現在她的展示室中一般,令人驚奇、也令人困惑;但最終,人們總能發現:一切又是那樣地恰如其份、如其所如。賴純純的創作,沒有所謂「風格」的問題,也沒有所謂「材料」的問題,有的只是「是否剛剛好?」的考量。

賴純純是台灣1980年代「戰後第二波西潮」中出線的代表藝術家之一。1974年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先後留學日本(1978,多摩大學)和美國(1980-1982,紐約普拉特版畫室)。但對她藝術生命產生重要影響的,應是台灣旅英藝術家林壽宇。林氏在1982年回台並舉行個展,引發台灣藝壇所謂「白色震撼」和「低限魅力」風潮。賴純純從林壽宇的作品中,瞭解到純淨、絕對與精神性的探討,她的作品也開始走向一種多面向的媒材嘗試。1985年,她和莊普、胡坤榮、張永村等人組成「超度空間展」,以「空間、色彩、結構──存在與變化」為主題,這是台灣最早以純藝術形式思維進行的裝置藝術展。

1986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中華民國繪畫新展望展」及「中國現代雕塑展」,賴純純獲得雕塑首獎及新展望獎的榮譽,成為台灣藝壇最受矚目的新生代藝術家。這個時期的賴純純,不論是平面的繪畫,或是立體的壓克力雕塑,都是以簡潔而大塊的色面,作為主體;這些明亮而多彩的色面,不同於「低限主義」常用的幾何結構,而是採取流動的曲線構成;色彩自身的存在即為意義,它不必依附任何具體的圖像,也不必仰賴外加的象徵,一如花朵的盛開;以賴純純自己的說法,正是「……依其原貌、原性而存在於空間裡,佔據了各自合適的位置。」這個理念,幾乎也就成為賴純純之後創作的主軸思維。〔黑、白、紅、綠四聯作〕(1983)及〔無來無去〕(1986)都是此時期的代表之作。

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獲得首獎的同年,賴純純以她在建國北路的工作室,改成具有教育、推廣,和研究性質的對外開放空間,取名「SOCA」;「SOCA」就是日語「原來如此」的意思。這個空間聚集了許多當時藝文界的人士,進行各種講座、導覽,甚至導遊之工作,協助人們接近藝術、瞭解藝術。這樣的工作,落實了賴純純期待藝術不離人生、深入社會的創作本質,也反映了她深具社會動員與人際交流的潛能。這些特質,正足以解釋她日後何以花費相當的時間、心力投入社區活動及公共藝術的工作上。

不過在個人的創作上,這個空間顯然還不足以完全滿足活力十足的賴純純。生性熱愛旅行的她,大部份的時間,是在各地的美術館、藝術村中流連,至少從1988至1995年間,除了密集的各式聯展外,光她推出個展的地區,除台灣外,還包括:瑞士巴爾塞、法國拉圭培、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澳洲雪梨和臥龍岡等地。創作的類型,包括:平面繪畫、雕塑、裝置,和觀念藝術等;至於運用的媒材,則涵括:壓克力、油彩、墨水、竹紙、木石、石墨、鋁板、色粉、沙、麻繩,和現成物等。作為藝術家的賴純純,比起其他藝術家,顯然更強烈地要求自我「不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因此,她的創作始終具有高度的實驗性與探索性,就連她的人生似乎也是如此。她曾說:「我一直企圖超越(或說是逃避,或說是叛逆)那層層固定化、習俗化、形式化、概念化,甚至落入循環的因果大轉輪。」
在早期的作品中,賴純純簡潔的造型和明麗的色彩,讓人容易和「設計」的印象聯結在一起;但賴純純用生命去開拓、實踐的藝術思維,使她的作品擁有越來越深沈、含蓄的精神性與感染力。其中佛家的思想,似乎一度成為她精神探索的重要引導,尤其在1990年代前期的作品,更展現了一種對生命、人際思考的深度。〔後花園〕(1992)、〔不動如山〕(1992)、〔真空妙有〕(1994)、〔悸動的心〕(1994)、〔並坐〕(1994)、〔佛香〕(1994)、〔住〕(1994)、〔流光〕(1994)……等,都是這個時期的力作。

1990年代後期,台灣公共藝術興起,賴純純開始積極投入此一領域的經營。表象上看,這位幾乎是一帆風順、全台公共藝術創作量最豐盛的藝術家,實質上,在投入初期,仍遭遇許多的挫折和委曲。但到底,公共藝術還是提供了這位深具開創性與實驗性的藝術家更大的探討空間與實踐機會;在這裡,她可以完成一般藝術家在工作室中無法完成的夢想,尤其那些具備迷人色彩與穿透特色的壓克力材質,擺置在巨大的公共空間中,顯然更具一種滲透與感染的力量。台北捷運南勢角站和澎湖馬公機場候機室的作品,都是具代表性的作品。

經歷將近20年的公共藝術經驗,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的時刻,賴純純開始感受到公共藝術的製作,冗長的協調過程與溝通方式,對自我創作能量的開展,是一種嚴重的損耗;她開始有計劃地自我調整,重新回到工作室中的創作,她在台東買了一塊地,預備興建一座工作室。這段時間,她仍保持著強勁的創作力,許多的個展相繼推出,包括2009年在台北當代美術館,及2010年在高苑、成大,及台北伊通街的個展,不同的空間,展現出不同的展示內容。在成大提供的工作室中,這曾經是陸軍804醫院的特別病房,目前作為成大待拆的閒置空間,她和創作夥伴、也是原住民藝術家的沙播兒.拉告,共同推出「後花園日誌──當代異質的邂逅與對話」的展覽。一框框小幅的平面畫作,仍然保持著多年來單純色面、沒有圖像束縛的本貌,但不再有明麗、鮮艷的色彩,或白、或黃,素淡的畫面,上頭還可以清楚窺見畫筆刷過的痕跡,猶如一頁頁心靈的日記。碩大的原木,是八八風災後,為成大規劃原住民漂流木創作營留下的木材,在賴純純的切割下,以它「最適合的樣貌」,或站、或臥的「佔據」在那裡;木材散發的香味,和廢棄建物特有的氣味,融合成整個展場特有的氛圍。

回到台北伊通街重新改造後的「純'空間」的「南風吹」展覽現場,除了幾件1977年留日時期的油畫作品,首次在台灣展示外,主要仍以壓克力作品為主體;在明亮潔淨的空間中,壓克力透明的質感襯托著明麗的色彩,一如1970年代後期,在日本所繪作的那批油畫畫面中的油彩一樣地多彩、耀眼,和飽和,真實中帶著一絲絲迷離;迷離中卻又是如此地絕對、不容增減一分。

賴純純談到小時候和父親去看電影、選片的經驗。父親是片商,要看很多電影,小小的賴純純似懂非懂的跟著看,看到累了、睡著了、又醒來、繼續看,在似睡似醒中,銀幕上的光影交錯,如真似幻……,一艘巨大的船在迷霧中駛來,是如此地巨大沈穩,又是如此地輕靈穿透……。正如在那厚重木石的創作中,出現壓克力的輕透、多彩,迷離中帶著一份絕對的存在。賴純純藝如其人,看似衝突的因子中,隱藏著一份不變的堅持與高度的自覺。

藝術家雜誌,422期(2010.07),頁210-21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