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晉華
Shi Jin Hua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從美術館到畫廊的位移:石晉華「指月錄」個展關於再現與收藏的問題
文 / 吳嘉瑄

接續著10月份舉辦的作品集新書暨「今日藝術」塗繪讀本系列新作展覽之後,石晉華又推出由林宏璋擔任策展人的個展「指月錄」。「指月錄」的策展概念可追溯至石晉華在2010年「台北雙年展」中的作品「當代藝術煉金術」計畫,在這個計畫中,石晉華將他參加畫廊展覽所遭遇的經濟問題,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創作了〈觀念的代價〉、〈藝術所得〉、〈封面計畫〉以及〈網拍台北雙年展空間〉四件作品;其中,〈網拍台北雙年展空間〉則是因為石晉華另一件作品〈台北的X棵樹〉北美館所給的製作經費過低,因而構思出以拍賣其在雙年展中部分的作品展場來自力救濟。總的來說,這些作品所探問的都指向了藝術家創作生產狀態、以及作品的無形或有形價值,在不同脈絡中或相互扞格、或緊密糾結牽扯的弔詭關係。「美術館」作為一當代藝術之所以生產與展示的核心場域,美術館的空間已然被賦予特定的政治性意涵。貝爾亭(Hans Belting)已經提醒了我們,美術館作為一提供體驗的反思處所,決定美術館未來命運的關鍵並非是其的存在,而是其活動,並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是否能夠擴充展覽的意涵或豐富展覽的面向,亦即至今的美術館概念未曾提供、或無法容忍的面向。」(註1)。石晉華透過在美術館內所做的各種對於美術館展覽機制運作的擾動與挑釁——援引並嫁接了美術館外部的畫廊、市場與媒體資源與脈絡,就此而言,石晉華在「當代藝術煉金術」計畫中的操作,讓作品其物理性存在與意義詮釋的界線不斷在擴張與縮限的狀態中浮動;簡言之,作品的「正在發生」——在被生產的過程中,不斷因為「場域/空間」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些以照片、圖片與文字說明等記錄的形式重現「當代藝術煉金術」計畫的檔案/文獻,換言之即是林宏璋所言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檔案熱》(Mal d’Archiv)中論及的「archive」(檔案,註2),可說是作為一種葛羅伊斯認為之作為指涉與記錄生命形式的藝術文獻(註3),葛羅伊斯便認為,「藝術文獻企圖透過利用藝術空間中的藝術媒介來指涉生命本身,亦即不以直接呈現藝術的方式指涉某種純粹的活動、純粹的實踐,以及藝術生命。藝術成為一種生命形式,而藝術作品成為非藝術(non-art),僅作為藝術生命形式的記錄文獻。」(註4)。據此,「指月錄」展覽在呈現上也試圖以模擬正規、乾淨而冷調的白盒子空間氣氛,來強調其藝術文獻的形式張力。

而林宏璋對於「archive」(檔案)與涉及作品價值之「典藏」意義耐人尋味的嫁接,無疑地是將石晉華那些指涉與記錄生命形式的藝術文獻給「紀念碑化」,成為一種「以藝術產品為生命終結」(註5)的物件。在此,可能出現一個頗詭譎的問題是,藝術文獻在進入典藏脈絡之後,是否可能就因此失去了它的生命靈光,而成為某種朝向只可能「栩栩如生的」記憶之物?或許石晉華意識到此,因而又另外提出了平面輸出作品〈北美館103室〉與錄像作品〈指月錄〉,呼應重返「當代藝術煉金術」計畫的美術館脈絡之畫廊展場,就像是回聲一般,石晉華讓「當代藝術煉金術」計畫不斷在兩個場域脈絡之間擺蕩,以及寫著「x168」(〈台北的X棵樹〉中死掉了168棵樹)與「+29」(重新種回29棵樹)的「計數畫布」兩件繪畫等新作,藉此將「當代藝術煉金術」計畫的藝術文獻與新的意義脈絡(使用不同藝術媒介、畫廊場域/空間,以及收藏系統)相互銜接起,試圖延續那些藝術文獻的生命。

(藝外雜誌,51期,2013,12月)

指月錄—石晉華個展
11.9~12.8 台北安卓藝術
---------------
註1:貝爾亭,王聖智譯,〈反思的處所或感覺的處所?〉,《藝外ARTITUDE》41期,2013.2,頁87。
註2:林宏璋的策展論述中,「archive」被翻譯為「典藏」。
註3:對此,可參閱葛羅羅伊斯(Boris Groys),王聖智譯,〈生命政治學實帶的藝術:從藝術作品道藝術文獻〉,《藝外ARTITUDE》37期,2012.10,頁44-53。
註4:同上,頁44。
註5:同註4。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