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藝真
Hung Yi-Ch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逆勢操作Walter Benjamin?—寫在洪藝真「複製-再現」展覽之前
文 / 花亦芬

猶太裔德國藝術理論家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於1936年所發表的〈科技複製年代裡的藝術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對現代藝術與現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種複製技術結合,因而能對當代工商業文化、普羅大眾、甚至政治許多層面產生廣泛的影響,提出相當具有洞察力與反思力的觀察。在這篇影響深遠的文章裡,他特別提出,透過現代科技所提供的種種複製技術,現代藝術脫離了傳統藝術講究「唯一而僅有」的特質,進入追求公開性、普及性、可多元複製性的科技文明新向度。

從西方藝術史來看,藝術與科技文明結合,而對當時社會帶來徹底質變的衝擊,始於宗教改革前夕的版畫。著名的德意志畫家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及他所仰慕的畫壇前輩大家Martin Schongauer (1425/30-1491)正是帶起這一波時代巨浪的靈魂人物。Martin Schongauer在位於今天德、法交界的古鎮Colmar開設了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蝕刻版畫作坊,他的作品成為泛歐藝術家珍視的傑作,連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都以臨摹他的版畫來開始自己的藝術生涯。面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百家爭鳴的壯闊波瀾,Albrecht Dürer心裡清楚,他真正可以建立自己聲望與地位的創作媒材絕非義大利畫家擅長的壁畫(fresco)與蛋彩畫(tempera),也非尼德蘭畫家專精的油畫,而是新興的、看起來材質價值感遜色很多的版畫。版畫輕便好帶,製作成本不高,因此成了當時發展新構思、傳播新思想最便捷有利的大眾傳播工具。藉由版畫,Dürer大膽地將自己對繪畫許多獨到創新的思維表現出來;也因為不需要顧及太多創作成本因素的考量,所以他也不必時時遷就訂製者的想法或愛好。因此,義大利與尼德蘭畫家在創作壁畫、蛋彩畫、或油畫等「精緻藝術品」時,無法完全照著藝術家個人原創力來發揮的問題,反而不是Dürer在版畫創作上會面臨的阻礙。隨著版畫普遍流傳,Dürer逆勢超越了當時精緻藝術主流勢力的掌控,成為泛歐聲譽隆著的藝術家,也奠定了他做為德國民族藝術大師的不朽地位。隨著Dürer帶起的旋風,版畫成為宗教改革時期最直接有利的大眾傳播工具,讓新的改革理念快速傳揚開來,造成歐洲信仰世界的激盪與分裂,也持續影響到現代基督教世界不同教派版圖的勢力劃分。

科技複製如果是以「傳播」、「普及化」為本質,捨棄原作(the original)獨獨能享有之「氣勢/氣韻」(aura),轉而追求公開化與展示價值——如Walter Benjamin所言——甚至進一步促成當前社會與政治內涵的質變;那麼,洪藝真在本次展覽所企圖呈現的「複製」,其實是一種逆勢操作的「再現」。《一稿多本》是她親手繪製數百個尺寸大小相同的小畫布而組成的牆面,每一個小畫布所框出來的畫面單純就是藍白相間的方格圖案。創作者希望透過手工繪製在畫框邊緣所積累出的不規律性,讓觀者在細看後可以注意到,看似千篇一律的重複裡,其實正展現著手工繪製才能創造出的不一致性。其他單獨展出的作品亦以「原作」與「唯一複製件」的對照為表現訴求。這個「唯一複製件」雖然是翻模廠「科技複製」的產物,但是,它卻是創作者與翻模者費心溝通後才精製出的「頂級複製品」。除了極簡處理部分物體表面、並且細心保留原來畫布上清楚可見的手繪肌理外,整個複製件的再現方式還特別以烤漆表面來呈現,讓複製件擁有與原作截然不同的華貴氣質。這樣的華貴再現,加上創作者強調該原作的複製數量「僅此一件」,而使得這樣的「頂級複製品」享有與一般「科技複製品」截然不同的貴族氣息。

從這個展覽內容可以看出,洪藝真其實在玩一種「顛覆」的遊戲。藉由「複製」,她摧毀「原作」原先擁有「唯一而僅有」的特質;但是,透過「唯一而且極精簡化、高貴化的複製」,她卻讓「複製件」擁有原創者刻意經營下「唯一而僅有」的「氣勢」(aura)。複製本身成為「再現」的要角,「原作」的存在意義也需透過「唯一複製件」的烘托,才被呈顯得更加清晰。在這樣的邏輯下,洪藝真對「繪畫性」的思維與其說是回歸「顏料、畫框、畫布」的材質思維,不如說是回歸到對創作者創作主體性的堅持。她堅持所有手繪作品都出於她個人之手,不管《一稿多本》的牆面需要重複繪製多少藍白相間小方格,不管重複的過程是多麼冗長繁瑣;她也堅持烤漆複製的作品要保留她原作留下來的手繪肌理,儘管那是需要相當費心翻模才能得到的結果。

在科技複製的年代,洪藝真卻將「複製」處理成相當個人化——甚至可以說相當貴族化的——「再創作」。這樣的嘗試算是返回Walter Benjamin所說的「藝術神學」 (theology of art)——「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 嗎?拋開了藝術品的社會功能、主題內涵,純粹就創作者對「繪畫性是什麼?」這樣的概念思考來創作。在相當程度上,的確可以說,洪藝真因為逆勢操作了Walter Benjamin對「科技複製」的闡釋,而讓她刻意呈現的「個人化複製」具有解構二十世紀科技文明/工業文明大軍壓境的舒壓效果;但是,她企圖透過這個展覽對「當代繪畫」提出的前瞻格局卻值得更大膽、更多元地去開創。如果只是侷限在單一面向的「擬像複製」,也就是說,表面上看起來是複製,但是實際上卻是花費更多創作成本(包括有形與無形的)才能達成的「更極簡化、更貴族化之複製」,二十一世紀繪畫對二十世紀「科技複製」現象的反省與翻新便顯得還不夠厚實多元,還不足以構成一個具體的塊面可以成為用藝術創作來嶄新論述新時代思維的堅固基地。但是,洪藝真已經開始走向一條新的道路了。透過這個面向,她展現出二十一世紀創作者掙脫大環境結構束縛的清楚企圖。試圖以個人化、手工化、美感化的藝術表現,重新指出每一個獨立個體在科技文明、現代社會政治的重重制約下,仍然擁有不可或忘的自由揮灑空間。從這個角度重新來理解洪藝真堅持的「個人化」一筆一劃,以及她所提出的「複製即再現的延伸」這樣的觀念,其實便有面對當代科技文明不容忽視的深刻社會意義、文化意義、與精神價值意義。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