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昆穎
Lin Kun-Yi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音磁》的當代光譜
文 / 王品驊

當觀者置身在《音磁》的空間中時,低限、節拍般的聲響和抽象圖形般閃爍的led電子組構,以發光樂譜的形態環立身邊,觀者如同進入一個表演者/聆聽者共享的位置。

這是年輕藝術家林昆穎的《音磁》,尚未展開四重奏之前的樣貌。這件由四個電子組件面板構成單元的影音作品,能夠在陣列的編排設定方式下與藝術家進行合奏、四重奏的表現。其聲響來自電磁鐵的吸力產生的小鐵件撞擊聲,並在同步情況下,體現著聲響和光點的即刻運作。優雅的聲音和光暈氛圍,給予觀者一種和諧蘊藉的美感體驗。而這樣的創作與古典藝術的差別,也許在於那自動運作的電子機器人時代屆臨的時空感,和視覺與聲音循環交織的感官變幻。

從展場有如精密的電子組件裝置來看,觀者很容易認為這件作品是由數位運算和訊息傳輸所控制,然而實質上,雖然具備能以數位操作的潛力,其目前生產聲音的方式,卻是運用電力使得電磁鐵產生吸力,創造出鐵片撞擊聲,可以說是透過簡單電學、物理原理進行類比性聲響的創造;林昆穎說,對他而言,他其實是在製作一個樂器。而且在樂器的發明和製作上,關注著類比聲音創造的可能性。因果邏輯的電子組件運作原則,有如精密骨牌效應的環環相扣。也因此帶來不炫誇繁衍的類比聲響之古典美感。

這樣的創作向度除了原本即具有古典音樂訓練的背景之外,是否也呈現著某種對於數位媒介的思考?在他的創作論述中提到,「媒體以其獨有的形式訴說著數位時代下的共同語言,運用窄化的框架式維度進入腦內感官,藉由其宣傳本能建立屬於當代的現實。」在數位的媒體效應中,其自我傳播的本質,的確是無須本源,可無限變形、繁衍生殖的數位本質。這樣的邏輯,正是數位音樂的聲響基調。在善用數位媒體的當代現實中,林昆穎似乎喜歡嘗試質疑數位邏輯的必然性。也許這也是使得他在創作論述中,會以對於「波」的思考,進行一種創作方法論的衍生的開始,從數位訊息處理的界面,轉到物理宇宙的思維。

因此他強調,「波」由連續相同的波形組成,波形一旦開始,便自身有個推進至終結的力量,這推進的力量來自於「自然」,總體的自然賦予這波形完結的本能,而再進行下一個再現。對「波」的思考,提供了林昆穎創作的方法論取徑,他的創作系列皆由此衍生。

他將「波」定義為:在時間不逆狀況下的某生命的歷程結構。「波」由不斷循環重複的單一波形(Wave Form)所組成的,單一個完整的波形代表的是一段時間裡的程度變化,這段時間過了,事物回歸到原點狀態,而再展開一次相同的波形,如此繼續循環成為「波」,我們藉由觀察一個單一波形的變化,來了解事物的運作及歷程,因此,時間不逆下,所有人事物都可以被擺在時間軸上,以「波」的形式來觀看時,我便得到論述基礎--由不斷循環的波形來構成一種狀態,那個狀態就叫「波」。

回歸到生活世界中,自然界和物理宇宙中的確充滿了不可見的「波」的存在和運作,聲波、光波、電波、磁波、能量波、超音波、水波等等,科學對於「波」的認知和操作,已然開啟新的科學知識體系和應用範疇;那麼,對藝術創作來說,「波」的思維帶來了什麼?透過林昆穎的創作,我們可以發現他並未依賴數位資訊運算便利強大的既有效能,反而是從動力、物理法則的思考,回到人與世界連結的一種單純對應模式中。而這個能夠單純對應的即刻性,也回饋了類比法則不同於數位的質感。進而體現著,他所思維的人的身體感知與世界的對應本質。

這樣的思考,開啟了他系列創作之間內在的關連性,《音本義》追尋著空間中光線對於特定點的解讀、《波》系列在電磁傳遞中呈現運動、《音磁》則是追尋電磁提供的聲響和圖像繪寫的交織,在一種後資訊的認識論處境中,他的創作仍有對於物理自然界的強烈追究和反響。這是藝術對於生活時代的複雜層疊進行多重反思的可貴探詢。

因此,在他的創作論述中,《音磁》源自三種切身經驗,核磁共振的身體檢查現場體驗、美術館觀畫時,感官在窄化中越趨精準的霸性感受,以及在病痛之後,重獲新生般的洗腦式知覺體驗。觀者從藝術家運用「新媒體」手法、卻同時反思「新媒體」、重置「新媒體」的創作狀態,察知其創作之「當代性」與自我宣示、定位的能力。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