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
Tu We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施工中,危險!—試論杜偉於「前藝術」空間的裝置展
文 / 黃海鳴

這次的展覽是在「前藝術」,一個位於地下室,兼營西式餐飲與當代實驗藝術空間的場所展出,顯然杜偉把上述那些元素都玩進去了。整體而言,有強烈荒謬的感覺,它不是取消意義的、「新新人類」的那一類,而是對於看似簡單卻層層剝入問題的那種提問方式。如果沒看走眼,杜偉是少數最愛問與最能問的藝術家之一。

有關「地下室空間」的較一般的多重意象

不同年紀特,別是不同世代的讀者,恐怕對這個已經混雜了多功能的「地下室」會有不同的感受,這點使得用地下室改裝的展示空間,重疊著更多的意義及感情。就一個近五十歲的人而言,小時候並沒有所謂現在這種多功能的地下室。對我而言,唯一的「地下室」是父親工作地方已經變成倉庫的防空洞它,除了與戰爭、空襲有關之外,還與刑罰、死亡、地獄有關。但在「公寓地下室」的時代,這些地下空間名為「防空避難室」,實為倉庫、抽水機房………。而當代地下室除了有些還是倉庫、停車場、運輸線,有很多早已變成娛樂場所、商場………。假如把這些年代的地下室意象都壓縮在一起,一定非常有趣。

也許還需要把目前還存在的、較負面的,在一般公寓還常見的「地下室意象」在重提一次:有窄樓梯及小出口與外面空間相通,通常用鐵板門與外面的空間相隔。它通常陰暗、密閉、潮溼,保留為修飾的初級施工過程、佈滿水管、污水管。它的出口是往上或往下已不重要,重要的可能是,它總是密閉的,總是無法看到全局。地下道路、礦坑或許是在地平面以下,但也常高過地平面,地下道、礦坑間的通道或向上,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下但都是地下室,礦坑雖然是最接近寶藏的地方但也暗示了活埋的恐懼。除了上面一些負面意象之外,也有把地下是比做子宮,那是可以休息、孕育及生產新生命的位置,但它也包括了類似活埋的恐懼。事實上杜偉這次作品的強度及其多義性,首先就是建立在這個普遍的感性基礎之上,然後才能玩他地下室的多重的及具體的書寫。

時間、空間範圍的描述

如果,在展開討論之前,不先對他這次在「前藝術」展出的實際空間做一個簡單但結構性介紹,恐怕接下去供做仍會徒勞無功。當然我會馬上遇到一個難題:「作品從哪裡算起,涵蓋了哪些因素?」基本上似乎比較適合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除了提供西式餐飲的空間之外,實際由藝術家所佔領的空間當然是作品的空間範圍。但這樣的劃分恐怕會使意義不能充分顯現。我認為,不但餐飲空間已經被藝術家所挪用成主要構成元素,連地下室外面的解嚴後,甚至解嚴前剩餘的台北都會環境----氣氛,都被納在作品中,作為稍遠的時空背景。

其實地下室空間又可以分成三個部份:第一個當然是先前所說那個餐飲空間,第二個是局部被屏風隔開的工地空間,第三個空間是以上面寫著「施工危險,請勿靠近」字樣的黃色塑膠帶所圍成的另一空間,其實這後者並不像工地,而更像一間「祕密偵訊室」(杜偉在另一個意義上讓它成為工地)。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三個相隔又相滲透的三個空間用「並置及共時」的角度來看,但我認為用「時間、過程」的角度來看會更加生動。握認為這是藝術家的完全自覺遊戲。引用他的一段話:「 一個人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房子都長的一個模樣,突然,空襲警報響起,我急忙找著掩護體躲避,街上全部的門窗都閉著,只有通往地下室的梯口鋪著紅毯開著門,沒有遲疑的走下去,卻發現地下室有著一群埋首吃著大餐的人,彼此沒有交談也沒有抬頭,餐廳後面是一塊空地,牆上寫著『空襲時本大樓地下室開放使用』幾個大字,我穿過食客們直奔至空地末端,在其餘空白牆上寫下:『施工危險,請勿靠近』,便在空地上築起屬於我的避難室。」從這段文字,當然能夠知道整個從地上到地下,從外面到裡面的不斷令人驚愕的行走過程,都被仔細地設計。當然用這種「直線式時間發展」的角度來看,仍然是不充分。因為這種時空錯愕所以會產生,是因為記憶與當下處境之間的不斷交錯。或許它本來就不只是一條時間線或述事線,而是數條;例如,我要去吃西式餐飲,輕鬆休閒、享樂一下卻發現餐廳的後一半還在施工,並且有一處還很像臨時偵訊所;例如,我要去看展覽,卻發現餐廳開業、佈置得很有氣氛,但展覽好像還沒佈置完,是不是還沒開始?或是某人帶著被防空演習所喚醒的恐怖記憶(戒嚴時期記憶),衝進地下室,卻發現「地下室有著一群埋首吃大餐的人」。或許硬要分成三條清晰的線是很牽強的,因為對於大多數台灣人而言,晚近的記憶、遠古的記憶、當下的慾望、感覺、恐懼都混在一起。

說它們完全混在一起,並不夠細膩,針對一個完全活在戒嚴時間狀態中的人,從外面進到本應是防空洞的餐廳時,會有一種驚愕。就一般人而言,從吧台及餐飲空間,走到更裡面的如工地般的展示空間時,會有一個時空錯愕;再從裡面空間往外看,也會有另一種時間的錯愕。如果硬要說它們混在一起,應該說,真實、幻覺、感覺、記憶、過去、現在、未來全攪在一起,不斷翻騰、發生。

第一次我帶學生去看作品,並且主要活動是在剛說的工地及「偵訊室」附近,從那一端看著對面那邊,在黯淡燈光及西式懷舊音樂輕撫下享用西式餐飲的人時,會不自覺地昇起某種道德評價,甚至會有一種厭惡感:他們簡直糜爛到國家有難都忘了。但第二次是為了慶祝太太生日:並為她朋友:還包括有一位旅居國外多年的朋友做藝術導覽;因此在享樂的時刻,幾乎把那邊作品完全忘了,她朋友,首先也只把那邊當做是為完成裝潢的工地,還嫌為甚麼不趕快弄好,簡直破壞情調!但是當我們從那面,漸漸進入狀況,另一種不安及嫌惡的道德批判又逐漸產生。

這種政治情境的交互轉變是這作品的重要感動人,也叫人深思的地方。在作品中這,邊的享樂狀態被處理成暫時遺忘危機的狀態。在餐飲部與「 偵訊室」之監視一個貨真價實的工地,它的牆上塗成粉綠、粉藍、粉紫、粉紅,並寫著一些喚醒人注意的文字,例如:「安全第一」,「施工危險請勿靠近」ㄒ但我有時寧願把這些文字看作室喚醒人記憶的元素,因為警語的使用已經越來越少,而「空襲時本大樓地下室開放使用」就更加明顯,令人想到戒嚴時代,特別當這些自是以簡體字書寫時。

我認為這些 「變色的文字」在於喚醒台灣社會中逐漸消失的危機感,這種企圖的強度要超過單純的喚起工地聯想。在不久以前不正是到處都有禁令?也許也是順著這種意念,讓人感覺到,最內部放了各種記錄儀器的空間像極了「醫院---偵訊室」。簡單嚴肅白牆壁間佈置著最起碼的傢具:一張桌子、一個黑色睡袋、一個尿斗、一個洗臉盆,除此之外都是冷酷的檢驗與測量儀器:一部攝影機及對面牆上的身高線的標誌,另一部拍立得照相機及前面牆上放的是時鐘(或是溫度器),白色的尿斗裡放著溼度器,白瓷洗臉盆中也放著溼度器(只要使用就會有數據出現),有一部分貝機,可以知道你發的聲音(哪種聲音?)到底有多大………。按照作者的說法,那類似偵訊室空間是他的「避難所」,這裡面毫無生活享樂,並且與世界完全隔離,如果說還有點關係,可能就是那架數十倍的單眼望遠鏡,它是唯一可以從避難室中向外看得介面,但那不是也在警戒狀態的窺視嗎?在這個地方是不是還存在一些玄機?作者所說的「他」,是指他本人,還是隱涉其他人,或揭發自己心中還未解除的心結?他這次的主題「施工中危險!」在何種角度上才最有意義?與這間「避難室」有何關係?

提問:「施工,中危險!」這個警句令我提出一系列問題

杜偉的作品中常帶有警句的氣質,但這次他要警告的是甚麼?「施工中,危險!」到底是甚麼東西危險?:「施工,中危險!」這句話,除了警告所有人要小心外,特別告訴你(非工作人員、非內部人、不知全局人)不要靠近,否則有危險?

裡面的人,常常享有特權且可悠哉悠哉的安心工作(天曉得),於是區分出裡面的人及外面的人,永遠有大部分人因為永遠不太知道,也不能參與,於是都一直是莫名其妙地處於被禁制的、莫名其妙恐懼犯錯的角色?

但到底式哪邊在施工?是展覽場中央?這個空間滿地還留著油漆、刷子、報紙、梯子,牆上還寫著「 空襲時本大樓地下室開放使用 」的標語,因為正在施工,因此不要人靠近,以免妨礙工作,及危害自身?

還是有人把原先準備當做防空避難室的空間挪做他用,由於它本身就已是個「危險工程」,更不希望有人靠近,於是掛上「施工危險,請勿靠近!」的標語,以避人眼目,偷偷神不知鬼不覺地就完成了偷天換日工作?

或,最為危險的是展覽場最內部那個所謂的「個人避難室」的那個空間,當掛上「 施工危險,請勿靠近!」,於是,那個個人的避難室不管裡面做甚麼,只要掛上這個「多用途」的標語,就避開了別人靠近,於是也就避開別人檢驗,並相反地,可以在一邊看別人恐懼及閃避,彷彿那個地分便成了禁忌凝視的特別豁免區?這可能是社會權力鬥爭中的那一批自虐虐人的人?

到底是因為裡面那一間還在施工(未完成),因此不希望你靠近(但以後就可以進去),還室它就是以永遠做不完的工作為藉口( 施工危險,請勿靠近 ),永遠阻止你進去?那麼,你是要進去,還是不進去?杜偉問你們:是不是從小就被嚇怕或禁止慣了?

警句,是警告某件事,還是警告「警告某件事」的那件事?似乎還不是那麼清晰,或許杜偉要這種兩面性。

從一九九六年〈污名者的空間〉:一個像教堂一樣,鋪著紅地毯的空間中的空座位,似乎暗示了作者對忙從大眾有某種程度的「意見」。在一九九七年〈這個Bar有最低消費〉這件作品中,他在伊通公園(前衛藝術替代空間)的吧台旁邊,另外又社了一個低消費、寒酸的餐廳中每一面壁的座位前都有一個鏢靶,因此消費者如坐針氈,不知何時有人往他後腦上丟飛鏢,這種白色氣氛中隨時都怕有人從背後丟飛鏢或監視的情況,似乎在這次作品中依然存在。

杜偉作品儘管可讓讀者做不斷的延異,似乎一方面避免自己專斷,一方面也避免被藝評輕易定位,他一直保持著莫名的不信任感、危機感,他的作品也一直隱藏著綿密的、冷冽的批評及質問。

藝術家雜誌 272期 1998.6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