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貴彥
Takahiko Suzuk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影像詩學下的地方抵抗
文 / 胡朝聖

過去十多年來在日本以外的跨國生活經驗以及最終落腳於台灣楊梅定居的移民過程,是藝術家鈴木貴彥藝術創作概念的核心根源與基礎,是這個時代裡後現代全球化下的地球村濃縮體現,此移動經驗回應了地理學專家朵林.瑪西(Doreen Massey)於其重要論述<全球地方感>(A Globe Sense of Place)中所指涉關於跨越空間的遷徙與通訊、社會關係的地裡延伸,以及人們對這一切的體驗,也就是瑪西所謂的「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鈴木貴彥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再現「時空壓縮」下自身的國際游移,回應這些年來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文化差異、地理碎裂和空間斷絕,並從此延伸出關於地方與全球之間複雜又緊密關係的思考。

鈴木貴彥2015年於伊通公園的個展以網路虛擬空間的<全球商店> (Globe Store) 和實體雕塑的<檳榔攤>作為其對於空間、形式和概念的主軸,作品影像中選擇的主體建築或是空間不論就外型設計或販賣之商品,均有濃厚的台灣風味,這與藝術家這些年來居住的城市有著相當的地緣性關係,它們不是地處台灣較為邊陲的衛星城市,就是具有小鎮風情的社區,以此回應藝術家在不同地域之間遷徙的文化觀察。在資訊網路的時代中,除物理空間的實際限制而無法即時即刻的自由移動外,網路和通訊世界早已使全世界破除疆界限制,因此回應到這樣既特殊又普遍性的生命經驗,地方感與全球化就成為鈴木貴彥<全球商店>和<檳榔攤>的核心觀點。

扁平且平等的<全球商店>

<全球商店>的創作從2006年發展至今已超過八年之久,藝術家將這些在鄉鎮裡拍攝的商家建築以電腦去背的方式突顯其單一獨特性與地方特質,然後以藍天白雲合成為作品背景,畫面呈現出既扁平又立體的視覺效果,之後再將其經緯度與網站資訊並置於影像之上,一張張的作品成為商家外觀與資訊的廣告綜合體,放置在網路虛擬世界中。透過電腦螢幕搜尋觀看,紐約曼哈頓高級餐廳與台灣嘉義小吃店竟奇妙地達成某種平等狀態,地處世界兩端的消費空間沒有因為地域上的不同而有任何差異,他們都是網路星河裡的兩顆星體,在點指之間即刻到達。

藝術家的創作早在八年前彷彿預言了當今網路世界的消費趨勢,在上個世紀末普遍強調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年代中,國家競爭的概念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城市競爭;但當時序正式進入網路世界之後,城市競爭概念似乎又再度讓位,人們的物理與心理疆域感正進行著本質的巨大改變:從傳統的領域感面對新時代的「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再從「去疆域化」到同時發生的「再疆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內外反覆交雜揉合,鈴木貴彥的<全球商店>以一種去疆域化的方式回應了網路無國界的說法,網際網路的普遍性則讓全球融合成一個世界城市,一個更為巨大的「全都會(omnipolitain)」以及世界商場,科技讓網路公民及時得以處理、接收以及傳送資訊,通行全球,這讓物理空間中的市中心喪失了以往許多的優勢,而這些都市在網路的世界裡都只是「全都會」裡的其中一個城區或郊區。『明日的市中心將同時不在任何地方,也是無所不在的圓周。昨日的「衛星」城也許只是環繞大都會的新興城市,而明日的通訊「衛星」可能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城市裡所有資訊流通樞紐的市中心。於是,昨日之邊陲即將成為明日之中心,而昨日之中心也將成為邊陲。』[1]

全球工業縮影下的<檳榔攤>

從網路世界裡的全球與在地思考作為基礎,鈴木貴彥最新系列的<檳榔攤>將創作觀點從虛擬商店的全球化、扁平化和平等化拉回到現實世界裡極具在地特色的消費空間,是以對於全球商店形式與概念的沿用與實體化;<檳榔攤>以攝影雕塑的方式呈現,被拍攝的主體物—檳榔攤,均取材於藝術家於花蓮、楊梅以及桃園等衛星工業城市觀察後的再現,這些地方多也是世界工廠產業鏈下的衛星城市,因此這樣題材的選擇背後之觀念即呼之欲出,即便是脫離網路觀念的探究,其中心思想依然環繞在地方與全球複雜關係上的思索。<檳榔攤>攝影雕塑的表達方式在美學上是一種嘗試實驗,藝術家試圖將攝影的侷限從平面擴張到3D,以全面記錄的方式將兩百張照片進行立體造型的雕琢,藉此進行影像觀察的實體化、詩性化和符號化,突破二維的限制,攝影雕塑將當下的風景停留在某個定格的瞬間,過程中拍攝下的人事物也都留在雕塑表面之上,更豐富了整體作品的時間感、流動性和表演性,但即使再現風景的部分可能因拍攝角度造成雕塑的變形與模糊而與實體不盡然相同,並經過藝術家後製處理,藝術家希望這當中所創造的藝術性就讓觀眾去體驗其開放性、曖昧性和模糊性。

從這些像模型式的攝影雕塑我們重新觀看了在台灣衛星城市或鄉鎮常常看到的商店與消費文化,然就如藝術家所言:做成雕塑模型的目的並不是只表現檳榔攤和比較容易引起討論的檳榔西施而已,而是試圖吸引大眾目光投射到從此處所擴展開來關於生活中一些被忽略的事項;法國著名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在其名著<空間詩學>就曾提及「在微型的世界裡,所有價值變得凝煉而充盈」,因為「所有的微小事物必須慢慢生長。為了縮小世界,自然需要一段相當長的閒暇時光待在安靜的房間裡。還有,一個人也必須喜愛空間,以便經常將之刻劃為仿若有這樣一個自成一寰的微世界,以便在繪製成的微世界裡織繞出一個整體的景觀。在這種成就裡存有一種直覺式的辯證,這種直覺辯證總能見物之大。」因此對鈴木貴彥而言選擇<檳榔攤>,除了其舉世無雙的特殊造型、消費文化,以及對應台灣藍領階級消費習慣而產生出來的特殊消費空間,還有就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主要將議題關注到<檳榔攤>消費的特殊族群,和其背後所連結出的相關產業、在地與全球化之間的複雜關連。

台灣人都相當了解<檳榔攤>的主要消費族群以原住民和勞工階層為大宗,在藝術家眼中他們與主流社會的價值和生活模式有所差別,甚至被認為有一種不入流、土和鄉下的特質,檳榔這種在地性的產品在一般人眼裡也是被看不起,可是在這樣的消費文化裡頭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被討論的:諸如依賴此消費族群而發展出的一條龍產業結構,當中包含雇主勞資關係裡的檳榔西施最引人注目,因為從他們工作內容、外表和服裝還延伸出時有所聞的性服務產業和服裝設計產業,對於檳榔西施來說,<檳榔攤>的存在更投射出出一種父權力量的空間化,或是父權體制與欲望下構成的特殊地理與消費空間;再來,檳榔攤整體空間使用工業材質的現象更是透露出全球工業產業鏈底下台灣在地的消費文化、空間美學與地表景觀的真實體現;最後,鈴木貴彥對於檳榔攤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以快速調整空間設計和商品內容(除檳榔以外,有越來越琳瑯滿目的商品出現)的方式回應消費慾望、視覺體驗和流行文化的需求有著敏銳的提問,對他而言檳榔商店就是一種廣告、一個燈箱,是個複合式的空間用以提供販賣檳榔商品、視覺、和身體慾望。藝術家以<檳榔攤>系列作品記錄了台灣都市狀態的織理、城市的日常生活以及台灣社會的轉變,強調對於我們居住與工作地方裡所被忽略卻需珍視的事物,以及面對全球經濟對地方造成的威脅,突顯在資本主義的強大勢力下,地方消費特色也成為一種堅持自我主體性的政治勢力而予以抵抗之。

結語

<全球商店>和<檳榔攤>兩個系列作品即便在視覺呈現的方式有所差異,但在觀念上卻是一脈相承,鈴木貴彥將自身跨國的移動經驗以攝影記錄了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社會景觀與消費文化的快速變遷,投射並思考台灣在網路無邊界的時代裡,地方感與全球化之間創造的一種平等相容,而且翻轉彼此既定的中心-邊陲想像,邊陲在一指之間即成中心;而在地特色則由世界工廠下分工產業鏈所形構出來,在地與全球特色彼此相生共榮,經作品濃縮與再現後,最終以一種獨特的美學呈現在街頭、網路與空間裡。

藝術家將二十世紀末以來一直被討論的全球化概念以影像回望台灣在地位置的思考與可能的未來想像提出了諸多的參照,說明了在資本主義強大的滲透勢力之下,地方並不會消逝或是全然潰敗,而是以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所稱謂的「戰鬥性的特殊主義」(militant particularism)掌握在地品質,對於科技理性、消費文化、市場價值和資本累積進行某種對應與反抗:在全球化滲透與地方感建構的行動之下,台灣逐漸演化成一種曖昧卻堅定的方式表現在城市地貌、消費型態與社會轉型的變遷之上,這種地方感的建構是在看似必然與無可迴避的大潮流下從記憶到希望,從過去到未來旅途中的積極時刻。

-------------
[1] 保羅․維希留,《消失的美學》,楊凱麟 譯,(台北 揚智文化),2001,頁11,節錄於學者邱德亮先生為該書所撰寫之導讀文章裡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