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名
Lin Guan-Mi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巨觀下的微讀 評「靜默突襲—林冠名個展」


文/鄭林佳

現今數位影像多元紛陳的面貌讓人們幾乎已習於這樣的識讀方式,迅速瀏覽式地閱讀任何文字、圖像訊息甚至於藝術。數位時代快速抓取淺近訊息的概要方法,已讓人忽略從較高視野觀照世界的物理巨觀。透過近期當代藝術館藝術家林冠名個展,提供當代影像一種觀看的高度。他以趨近低限度的操作方式處理影像,打開單純凝視下錄像的時空感知經驗。作品同時也給出一種必須細細咀嚼的方可領會的微讀況味。挑戰觀者既定的時間經驗與空間感知,給予消費過度的社會一陣喧然之後的沉靜奇襲。同時也提供當代藝術面對現今的環境,會有哪些觀點的可能或是超越。

一次性

在林冠名《靜默突襲》個展的整體樣貌體現如同音樂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所言:「起於靜默,直至靜默,你唯有走到終點才能停下來。」這席話暗示著科技時代人們易於遺忘的「一次性」。隨著技術進步人們可以透過科技將事件發生的內容加以記錄儲存並且重播,然而實際上事件的過程卻無法重新來過。就像是把現場演奏錄下來,但是對當時在場的人而言,那樣的過程是一去永不復返的。而林冠名卻試圖給予觀者相對性的時間,藉由影片提供出一種處在瞬間而不停歇的靜止情境,藉由緩慢影格的陳述方式抽離現實的時間感,霎時讓人措手不及地面對違反慣常經驗的狀態。一種臨場感就在此時悄悄滲入觀者的感官,促使每個進場的人思索個人在環境裡的存在樣態。

在此所謂的「一次性」就恰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格言「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他認為無論是這條河或是這個踏入水中的人都已不同了。一種「萬物皆轉」(panta rei)的概念在林冠名的作品中無限衍伸。恆常不變的道理似乎即指是「變」這件事。林冠名的作品透露出人是易變的,其作品常以自然景觀為基底,人為的景觀僅只是大環境裡些微的部份。景觀在此具有循環的重覆性,如海水波動。那種波動具有一定的循環與時間性,一如《難以計量的機率問題》裡,在經拉近又放大的鏡頭下波濤頓時形成若遠若近的粗糙模糊粒子,似乎逐漸地吞噬載浮載沉的泅泳者。

巨觀下的微讀

展覽現場此件作品投影於窗簾上,伴隨簾布篩落的光線更增添其波光粼粼卻又呈現出虛擬般的不確定感。先取材於遠景進而加以局部放大,這樣的呈現方式猶如「巨觀下的微讀」。從遠處遙望水面就如同全知者的角度,亦即以一種巨觀的視角無聲遠眺,盡視線所能搜納最遠的那一景。刻意放大數百倍的鏡頭正像在細膩地讀取每個畫格,試圖不斷貼近所謂的真實顯像。一種微讀的觀看方式使觀者隨鏡頭挪移,燃起想要仔細辨識出畫面的影像。鏡頭純然的凝視卻牽動觀者各種心理的運作,但弔詭的是原以為放大後的影像可以讓人更加看清楚拍攝對象,但這樣的紀實性卻在一片朦朧中逐步游離而扣連到虛擬的邊界。影像經微讀後所產生的效果也替作品重新帶入一種思辨。自然物體由實體轉換成錄影中的影像,影像在嘗試放大後其本質的真實性多了種變異。萬象恆常的變動恰為此處的註腳,即便藝術家希望藉著放大影片來找尋那份回憶和溫度,不過越是想去找尋而得到的卻越是模糊。個體自身的經驗乃是「一次性」的過程,凡是經過了就不可再回。一種不可逆的狀態,所有當下以即生即滅的方式在行進著。

相較於連記憶與影像都不可追索回返的一次性,《僅僅如此這般地游》倒是像在虛擬之海裡翻攪出人們真實且熟悉的記憶。作品的影像無開始亦無結束,循環著湛藍海域中游泳者的路徑。若不仔細觀看,觀者極可能習以為常地認為這僅是電腦無訊號時的藍幕而不去注視。藝術家特意以低像素的操作,無形中喚起各人自身類似的影像經驗。

巨觀的高度面對拍攝對象顯然具有疏離與冷靜的態度,《反覆、軌跡和延異》中則觀照到某種將人置放於外的超然方式,形成現實感知與所見現象的脫離與失序情況,正如同時間鏈上斷裂的環節一般,讓人難以形容那說不出的情狀。《外木山》一作同樣是在水濱的尋常景象,但藉由前景到遠景不同時態的鏈結構築出超越人類認知的慣性。就如時間性在非時間性的實體之間,形成某種外在抽象的關係。現場的景物都以其自有的時間在各自進行,尋常的場景卻是抽離觀者自身的經驗,進入另一層次的想像。

帶有溫度的距離

林冠名的影像提供一種企圖置身事外與事物保持安全距離的態度,影片中也時而出現令人不知所措的陌生感。他的作品可以窺見其紀錄事物的軌跡,同時透露著一股距離與冷調,但也若有似無的散發出一種溫度。如《零碎的愜意》似乎隱含對於媒體與資本社會的反思。畫面後方陸地出現人工機具,與前景人物形成極大對比。恰似在台灣講求快速、均一化的社會裡,公園會被人造圍籬包圍,藉由水泥仿製樹枝砌成的欄杆與週遭環境相對照,一切便顯得荒謬而不真實。此件作品中的場景充滿衝突性與突兀的狀態。另外這四分鐘左右的影像卻是令人難耐的,呼應了影片中環境與人的極度不搭調。挪用下載符號間歇性地打斷影像中人物的動作,這符號也是在網路上常見的。此處的挪用呼應現下媒體與消費環境的一種大眾化的習慣。這裡的下載符號就像「符指」但卻指向「無所指」,是一種不知等待什麼的等待。眾人期待下一刻的影像運作,只是符號反覆出現不斷打岔,卻未見更順暢的影像流動。一切只像是影片中那個等候下載的符號在來回空轉。這種對環境現象的關照雖有距離,但當其涉入這樣素材的拍攝,其影像也正散發著人文的微溫,或者是一種探索人性的溫度。

林冠名作品也善用空鏡頭營造某種全知性的觀點,空鏡頭似的場景貫穿了他多件作品。在《飛了之後》裡無人的風景似乎隱含了電影那種提供一種敘事性的背景,同時也帶出觀者等候下一刻事件發生的情緒。在穩定且疏緩的固定鏡頭下細微的跡象入鏡,此處則出現了劃破寧靜的一筆---洩氣的氣球旋入畫面最後落到湖面。無聲的語言卻無形地灌注了林冠名的態度於他這幅風景畫布裡。

巨視與微讀也顯見於《在記憶中》,只是此時所謂的記憶已然不是拍攝時的當下。林冠名將在海濱拍攝到被浪濤捲起至海面飄揚的漁網,並以180度逆轉投影出巨幅的風景。低度科技的操作方式,通過倒反的影像突顯出真實與幻見的模糊邊界。原本沉於水面下的漁網經風浪翻起至海面,再經作者特意的顛倒反轉似乎回到了一種海面下它原來應然的狀態。錯置的影像形成了巨鯨似的漁網浮沉於水中,讓觀者一眼無法辨識眼前的景象。影像的倒置與巨大的投影營造出一種視覺震撼,僅運用極低度的影像後製與未多修飾的素材,注入現下高科技環境中難得的詩意。

再趨於靜默

《靜默突襲》帶來影像的巨觀視野與微讀視角,林冠名錄像畫面的靜默特質,點出環境某種的荒謬與突兀,進而向這一切突襲而來打破那吊詭的沉靜。正如巴倫波因認為萬有引力定律中凡是物體都會落回地面,而聲音也都趨於靜默,反之亦然。這聲音的拋出何時會對當代形成迴響,則要待下一個歸於靜默後的突襲來臨。

(藝術家雜誌,396期,2008年5月,頁286)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