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嘉華
Jason Ch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斗方中的欣喜與哀愁 - 記《95014》的認識
English
文 / 林平

當藝術家在尺牘、斗方之間,進行書寫和繪畫的行為,藝術的想像可以是什麼?當創作者在小到不足以容身的畫幅空間中創造,藝術和生活現實的界線是否真的那麼難以溝通和跨越?

四月造訪紀嘉華的工作室,從一間明亮帶有穿透擴散作用的大窗工作間開始,我看到了《95014》發生的現場。午後從窗外灑入在大樓多到奢侈的光,投入眼的是幾乎看不到筆觸形跡和重量的一小幅畫。沒有要說些什麼,只是像時間和光的痕跡般流動在被精準約束設計過的畫布上。他說,這一間房間是他最原始的工作空間;在我看來,是一個不能多加思索、直接反映出內在心性和外在環境交流互語的空間。緊接著我逛行了一樣中性的白、卻帶有不同性質的幾個房間,具有開放互動性的廳,和滿佈私密話語的案頭和角落。一堵同樣精心設計規劃的活動牆面,滑動游走之間,破除了空間原本的絕對性格。隨著空間主人的指使,開與合、張與閉,關鍵性地決定空間的範疇和氛圍。

牆上、桌面、地板與牆交接處,有刻意為展示而暫時陳列的作品,裝了框、決定了格局,等待進入畫廊的展示牆,連光的條件都構想好了,一如他其他的設計。可是一直悄悄召喚、充滿魅力的,卻是諸多畫面中狀似漂流在雪白純淨空間中的紛紛飛塵和蝶影,在變化萬千的節奏中,此起彼落。每一個畫幅的邊界和框架雖然具體存在,卻相容隱匿在牆與牆、牆與地面的儉約規範中—一種基本的結構。剩下的、或者說真正需要被感知到的,是畫面充滿淡淡欣喜和絲絲哀愁的繽紛。

每一位創作者面對創性思維和視覺實踐的當下,是目標清晰而明確地給自己派作業、或者是無目的性的進行日課,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創作本質上的差異。前者強調認知、分析、反省、和批判的功夫,追求一致的企圖心和一貫的精神。後者卻充斥著不假思索的信手拈來、感知、意識流動、和直觀性,沒有欲求的映照出生命的可觸形式,充滿了意外、危急、矛盾衝突、和不合理性。在紀嘉華的工作室隱然可以區隔出這兩種空間性格、或者說兩群不同的創作程序。對他而言,受過建築和設計專業訓練的背景,使結構、精確度、視覺邏輯、和秩序,成為他創作的「骨幹」。但是當他捧著筆記本,試圖拋出幾個創作想像的關鍵詞彙時,我聽到的字眼卻是真實、現實、生活、視野、複數多元、和模糊的界線,一種鮮活的生命經驗。

我曾經看過紀嘉華1998年返台後幾次展覽中的作品。2000年底之前貼近學生時代的作品,充滿著生活即景和入世觀看。磚牆、建築區塊、屏障、舖面、和都會的律動意像。在層層疊疊無法穿透的時間肌理中,僅能在形狀與形狀間的隙縫中擠壓穿梭,生活如進行曲式般地,昂然掌握幾何學的秩序、和可計量的速度。但是2002年的展覽中,作品以「重生」命名,全然擺脫幾何意像,相對地,充塞著綿密塗敷的繪畫空間。據說大畫布是因應展出空間的工業尺幅(台中鐵道20號倉庫)而製作,形成足夠籠罩身體的場域特性。飛躍的蝶形記號,輕盈介入緩緩變異的氛圍中,彷彿嗅及令人動容的自然律動、和帶著氤氳的空氣感。不確定的流動狀態、和圖像有意無意間傳遞出的漂移遷徙和振翅飛翔的生物性,讓觀者忘了畫幅的框架,只記得一幕幕充滿生機的存在意像。極簡的格子形式,如同建築鷹架或柏拉圖式的理型(Ideal),曾經藏匿在他繪畫中,形成堅定的下層結構;這一階段,格子隱匿無蹤,卻由無為和包容性的場域所取代。2003年在伊通公園的展出,蝶形體開始藉具有量感和速度的色線,形成活潑柔軟的線圈造型,分裂增殖和迅速滿舖在暗示空間深度的繪畫表面。不管你看到的是幸運草、扇葉、五彩繩結,不論是飽滿上揚的氣球、或隨風飄移的風信仔,甚至是球友戲稱輕盈彈跳的羽毛球,圈套聚散間,形成無限擴張蔓延的風景自身,使「抒情抽象」是可以適切套用在他此階段作品上的標籤。但是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在歷程,塑造了前後兩階段引人遐想的異質性,從幾何到有機、從清朗到模糊、從秩序到渾沌。

出身於優渥環境的紀嘉華,在看似平坦的經歷和完整的專業訓練中,似乎隱藏著不可思議的變化和抉擇。青春期面對旅居異域的認同衝擊,十五年不曾返回台灣家鄉的漂泊生活,異文化和母文化交互存在和共生的現實,讓年輕的心很難無辜,讓懷鄉的對象難以想像。若干年來,病痛和意外總是像家常便飯般的伴隨在理當年少輕狂的身邊。若沒有樂觀積極的心念和超脫困境的勇氣,該如何承受這生命中對立存在的沉重。有人說紀嘉華作品中有不適齡的老氣,或許該說他的創作讓他還原了該有的年輕。

從這一次的展出作品的命名辭彙中,依然有許多來自抽象和構成藝術家的慣用語詞,極容易令人想像的是一種能量和物質、可見與不可見的轉換現象,一種隱藏在行動中的結構,一種音樂性的律動。但是有另一種稱之為「世界」和「宇宙」、「季節」和「旅行」的名稱,卻具體而微的反映出一種對生命的價值觀和生活的態度,或如前所述,一種鮮活的生命經驗。紀嘉華說他當學生時不懂塞尚(Paul Canne),現在卻對他分外著迷。Eva Hess、Brice Marden、甚至Joseph Beuys的思考即形式的素描作品,均曾經是他和自我對照的參考架構。翻開愛格妮絲馬汀(Agnes Martin)的書頁,佈滿密密麻麻的眉批。吸引他的不再是代表理型的格子,而是格子框架以外的真實存在。因此,畫室現場中,蝶形記號如同經歷了生命的高峰,從濃密擠壓、層疊蘊積,歷經和幾何記憶的對照並置,最終擴散消退在相對縮小的畫幅中;線性的規範隱匿化約成點狀的耕耘,彷彿用高倍放大鏡看到的分子活動,或許其實是滿佈星辰的宇宙。

在畫室的訪談中,意外得知紀嘉華不只熱愛羽球運動,更長期沉浸在古巴拉丁舞風的莎莎(Salsa)狂野中。想像是肢體在空間中扭動的軌跡,繪畫作品中成熟體驗的輕柔和熱愛的舞蹈運動之間,恐怕有難以撇清、相互應和的關係。在這次展出計畫中刻意出現一整批小尺寸的紙上作品,和斗方規格的畫幅呼應。和他自稱充滿性感的油畫顏料相比,炭筆、墨水、鉛筆、和各式工具引導帶出半自動的線性嬉戲。在過程中雖然可以觀看到不只嚴肅的停滯思索,滑動的曲線可是率真直接的讓人意想身體的無意識回響,每一次的舞動,留下每一次的痕跡;是時間的空間延展,是存在的視覺徵記。不論是繁複或簡約,總那麼自然的流露出禪畫中東方式的明晰性。

造訪了《95014》的現場,試著尋找這一組號碼的線索,是一個關鍵的年代和日子?是愛人的生日?是某一種身分或特殊帳號的密碼?是那麼多小時堆砌的10年光陰?是從小到大總共畫過的素描張數?…他說今年畫展過後要回美國加州的居所,在台灣一晃8年的時間,過於穩定的生活讓他懷想漂泊。他沒有直接說想「家」,只是帶著微笑說,這組數字是他所居住的Cupertino的郵遞區號,似乎的確難掩那一份淡淡欣喜和絲絲哀愁。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