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如
Chen Yin-J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矛盾是唯一的洞見:陳瀅如《超距作用》裡的三重性
English
文 / 鄭文琦

我(透過冥想行星)結合了天文學與占星學的理念 ,儘管天文學家對占星學不予表態。物理學把焦點放在實證性的、可檢驗的事實上,與此同時,偽科學試圖處理非邏輯的預測和不可免的宿命。我認為兩者合作無間,這樣的組合說明了我的藝術。——陳瀅如,ART4D雜誌訪談

歷史的圖解

義大利神秘學家,菲奧雷的耶阿基姆(Joachim of Fiore;1135-1202)曾在1183年的一次異象(vision)裡,得到「對於真理的完整理解,都以三位一體的形式顯現」(the whole understanding of truth is to be found in the Trinity)(註1)的啟示,認為世界的歷史是過去、現在、未來,對應於聖父、聖子、聖靈的三個時期而推進的。其中每一期又分為七階段,對應於《啟示錄》提到的七封印書卷。深受耶阿基姆影響的神學家,無不奉為圭臬在歷史圖像裡尋找分期的線索,同時認定《聖經》提供歷史發展的藍本。如今人類早已活過這位仁兄預言的「聖靈時期」(他推測結束於1890年),然而,他的想像仍提供一個極其優雅而完整的模型,關於歷史、世界本體和屬靈的國度(或者人類的行動、有形物質和抽象心靈)如何通過一種可「圖解」的構造而統整在一起。

解讀耶阿基姆的思想,關鍵在於認知天上(三位一體)和地下(人間)同屬於一套有目的性(teleological)、從過去延伸至未來的時間架構,此外,不同時期並非彼此無關地隨意發展,而是前後上下密切地對應。然而,歷史本就是文字發明的產物,因此也就沒有一段歷史不是人類所創造;所謂天上地下的連結當然也是一種虛構。這裡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一個造物者為歷史定出藍本,也不在它是否有一組起點與終點,(若有的話它們又在何時?)而是如何提出一種「有效的」模型,去觀想一個尺度超乎人類經驗範圍的宇宙——畢竟對不懂量子力學的古人來說,三位一體肯定比大爆炸(Big Bang)的宇宙觀更有參考價值——故在判斷「三位一體循環」(Trinitarian Circles)有沒有意義時,就不能根據真實性而必須訴諸可詮釋性(interpretability)了。

神秘學家的模型,讓我們得到解讀陳瀅如一系列三件作品的線索,這些從2012年返台後醞釀迄今的計畫分別是:第一章《天一象、地一物》(2013-2014),第二章《屠學錶》(2014),到最新一章:《超距作用》(2015)。觀眾可以發現三個計劃所採用的視覺形式及影像敘事,都暗示著一套當代觀眾得以視覺化的宇宙模型,而這套想像的構成,既有外延的物理空間(第一章)、也有內在的精神結界(第二章),最終衍生成一個自我統合的三重性構造(第三章)。

「三重模型」的描述首先見於觀眾可知覺的視覺形式,在新一章《超距作用》裡,我們看到像是三聯畫的三頻道錄像,從巨觀(外太空)跳接微觀(微生物)攝影的科學主題,其中模擬星體運轉的電腦動畫繪圖,為現代科學家所服膺的知覺模型。其次是高度濃縮的圖像、符號和文字摘要,統整生理學、占星學、天文學、歷史和物理學(量子力學)等不同學科的認識論,指向一種(宇宙)本體的模型(因而產生隨不同學科而來的知性批判,其中根本的衝突在於占星學與天文學的分歧);也就是說,新作和舊作《共登世界大同之境》一樣,保留、甚至強化科學與偽科學彼此依存的矛盾性。但最後一點也更讓人困惑的可能是:它也只是一個「不太準的模型」。因為一旦觀眾從畫面中的多起「事件」解讀確切的意義,整體的結果將溢出局部的總和。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透過它去體會藝術家想傳達的理念;就像耶阿基姆的意義不在於歷史的真實,人類卻必須在歷史反證後才能通透它的真義。

然而,這種完全非個人化的影像風格,竟是來自一次將極為內在的身體經驗,予以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所衍生後續反思的歷程。

自我指涉的模型

沿著模型的脈絡,我們回溯此系列的源頭,即陳瀅如在2014年發表的首章《天一象、地一物》(原名:《上行、下效》)。當時藝術家默默地經歷過一次手術(註2),或許我們可以把這起個人化的事件之於她個人的意義,視同耶阿基姆在1183年經歷的異象「啓示」。因為這種身體異化疏離的外部化作用,正是她開始將占星學的元素,特別是與「手術」主題有關的行星(天王星、火星、土星)與其相位(三顆星之間兩兩90度而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導入一系列創作的構思之中。

天王星

在《天—象、地—物》的影像裡,觀眾印象最深的要屬外科醫生執刀切除並展示病灶肉塊的那一幕。這時候,我們很難把這些令人不快的畫面跟個人聯想在一起。然而,在主流醫學的觀點裡,人體運作本就是機械主義的觀點,器質病變就像老舊故障的零件,必須加以更換或維修才不至於影響整體的功能。在這裡,「人體」不是一個會呼吸、思考、感受的存在,也不是會向外表達喜怒哀樂的生命體,而是一整套複雜分工的零件組合。雖然將自體外部化、物件化是現代醫療的標準程序,但也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讓我們得以看見天王星所象徵的占星學,如何帶出藝術家通過一系列模型描述的「自我指涉」。(註3)

在第一章,藝術家從 「天上如此,地下亦然」這個承自西方傳統的箴言,發現宇宙與個人處境呼應的契機,同時煉金術、占星學、量子力學等不同領域也都找到相似的模型。既然大、小宇宙是相互依存的,透過外部化的指涉如占星研究,我們是否能從集體經驗裡印證內外如何上行下效?又或者說,人們真能從狹隘的個體意識拓展到集體的感知與認同嗎?

海王星

在第二章《屠學錶》裡,藝術家對人類的視野拓展幅度之廣,遠遠超過她先前所做的實驗影像。如今看起來,這種「擴張」的效應應該與海王星在背景回歸雙魚宮有關,同時間,這次計劃所取樣的幾個東南亞國家悲慘的屠殺與內戰題材,透過藝術家親手繪製,取材自神聖幾何與曼陀羅的特殊圖式,緩緩達到抒發、撫慰人心的作用,後者也是海王星所象徵的集體療癒。然而,這種肉體與精神對立的雙重性,正是雙魚宮的典型特徵,個體的創傷也與集體的淨化聯結起來。在這種矛盾牽絆下,藝術家以真實歷史為起點的手繪歷程,開啟一條通往內在精神結界的見證道路。而這趟療癒之旅也帶領觀眾一同從歷史唯物的那一端,再朝著個人唯心的這一端擺盪。(註4)

冥王星

從各種角度來看,《屠學錶》都是藝術家創作過最特殊的計劃,它以素描與參考文件為主體的展示構成,都不同於錄像為主體的前、後章,因此觀眾也許不容易將它理解作承襲《天一象、地一物》的作品,內容也好像跟《超距作用》的量子力學不太有關係。然而,如果我們取法占星學的象徵體系,以天王星到海王星的順序比附第一章到第二章,那麼,擺盪在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超距作用》,也就不難比喻為冥王星的自我更新;它更窮極人類所知的學術領域,從世俗化的檔案底挖掘更深層的共通性。

只不過冥王這顆屢遭天文學界鬥爭的天體,總帶有一股難以釐清意圖的不確定性。因為它主要的象徵是徹底的毀滅與更新,所以進行詮釋時,任何意圖掌握冥王星意義的人觀察者總是無法準確地預測它的意義。但這種預測上的不準確性,反而呼應了量子力學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或者說觀察者效應)。於是我們再次看到有趣的巧合:正是在這背反的意義上,第二章海王星的雙重矛盾,得以在此章延續其集體的向度,並深入未知的宇宙,終究帶來純然的戰慄。

宇宙的意圖?

無論是引用神秘學家的「三一循環」破題,或透過三王星來解讀,我們必須知道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這些理解模式的脈絡裡,一個不帶有意圖的宇宙終究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們會發現這種在科學上站不住腳的觀點,在陳瀅如的作品裡,竟然是運用大量科學研究的客觀素材來陳述與佐證的理性結論——或許這正是當代藝術家讓人感到挫折的地方,因為你永遠不能真正從他們表面的語言去了解作品真實的意義——無論如何,隨著控制認識論發展迄今,科學家所主張的「客觀性」終究要隨著量子時代(或者你想說寶瓶時代)的理解而修正為「互相依存」(interdependency)觀點了。又或者說,縱使個體與集體的對立只是假象,但要理解到這點,我們卻無法不經過將自我向外投射的「物件化」(objectification)作用,如同科學家一般解剖、操控自己的心靈並研究它如何運作,才能回到那主客合一的觀點。

不管宇宙有沒有一個意圖,《超距作用》確實有如令占星學家(天文學家)頭痛的冥王星,打算在星系的時軌上書寫它多變的軌跡。但觀眾也可大膽地推論,這個最完整具現藝術家洞見的計劃,肯定不是她自我/集體探索的終點,否則它也將辜負冥王星神秘莫測的盛名了。這不禁又讓我想起和她一樣喜歡不務正業的心理學家榮格,後者描述人類整合潛意識的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任務,倒是為這種跳脫常軌的(假如還算是一個)「宇宙模型」提供某種動態的解讀方式。無論如何我們都將發現,榮格思想中的三大認識核心:因果律、目的論、共時觀(註5),都是解讀這位藝術家意圖時最重要的根據,而它們更透露了:通曉宇宙意圖最快的途徑,正是通過自己的心靈。

------------------
1. Quoted in Bernard McGinn, The Calabrian Abbot: Joachim of Fior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1985), p22;轉引述自: David A. Wilson, The History of Future (Toronto 2000), p42。
2. 「……透過科學和偽科學來詮釋近期動的手術與體會。結合大宇宙/自然、小宇宙/本我的觀念,『天上如此,地下亦然。』,陳瀅如將探索宇宙信息與人的處境之間的關係。從玄學或自然法則的觀點來看,宇宙萬物本是一整體,其實古老的煉金術與據現代科學理論根據的量子力學,都將這觀點視為核心;大、小宇宙相互依存,傷害其中一部份會牽動更大的一部份,反之亦然。」陳瀅如只簡單提到一次「手術」,但影像裡明顯可見身體的外化意象裡 。
3. 在占星學裡,天王星(Uranus)總是與革命、肉體上的劇烈變化,現代科技如醫學、電腦網路或通訊有關。但更特別的是,天王星也是「占星學」的自我象徵——因此天王星之於占星術別具有一種「自我指涉」的意涵。
4. 參考〈內在地圖的使用指南:淺談《試駕靈魂》的占星觀點〉。
5. 「在它(靈魂)本質中含有一個目的,它的生命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所以靈魂的運作是以目的導向的,但身體遵循的是因果律。」Progoff, I. Jung, Synchronicity, and Human Destinity. (NY, 2973)。了解這點需要「因果律」(causality)和「目的論」(teleology)。榮格認同科學用來解釋物質世界的因果律,也認同神學或哲學主張人的生命有其目的。普羅果夫解釋他認為身體遵從因果律、靈魂遵從目的論。但在解釋心靈深層的運作模式時則提出「共時性」(synchronicity)法則,讓人洞見事件背後的原型(Archetype)意圖。轉引自:Jock Mckeen等,《存乎一心》(2014)。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