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璁
Wu Chi-Ts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透過影像詮釋水墨「格物致知」的內在法則|吳季璁作品觀察
文 / 王咏琳

展場的空間中央,放置著利用玻璃與壓克力所自製的投影結構機具,透過緩慢旋轉的裝置,將光線穿過的鐵絲網投射在牆上成像所釋放的景物看來像是荒枯深沈的墨色山水,這是吳季璁於22歲獲得台北美術獎的系列作品〈鐵絲網〉,透過反轉影像結構與製作的作品形式,其多個作品〈小品〉、〈灰塵〉、〈煙林圖〉、以及去年的個展所發展出來的攝影作品〈皴法習作系列〉,讓其被譽為台灣最有潛力的媒體藝術創作者,同時他的作品參與了國、內外展覽與多個獎項,亦被選入如:「白駒過隙山動水行-從劉國松到新媒體藝術展」以及去年上海藝術博覽會由Arthub Asia亞洲共同策劃的「新水墨(Now Ink)」專區。

大學期間主修油畫的吳季璁,作為畫家倪在沁助手的同時也自學水墨,轉而投入影像創作後,其藉由影像媒體機器不斷地去思考媒材特性、影像速度、身體知覺,亦將空間作為創作材料之一。談到自己的作品與「當代水墨」的關係,他不諱言地表示自己的作品如〈小品〉系列除了是來自於情感與記憶,同時也是對繪畫與單純美學的緬懷。透過作品〈煙林圖〉,他試圖在同個脈絡下討論影像∕觀看的問題,其提出新的藝術表現的追尋如何與逐漸被遺忘的藝術傳統漸行漸遠,藝術家如何去描述其中交錯、曖昧與流變不定的狀態。

不管是傳統文人山水或是寫實山水的脈絡,吳季璁認為山水很大部分是藝術家觀察帶有高度個人性自己想像的世界,如今藝術家對自然的想像跟自然的關係已經不同,他還是從藝術的角度出發。談到自己作品對於東方思維的呈現,他認為東方哲學之於其思考一直是很基本的,這關乎一個藝術家如何看世界,如何回應藝術與歷史。提到自己的作品〈灰塵〉,他認為這件偶然在曼徹斯特駐村時,在倉庫玩著影像反饋偶然發展出來的作品,最能代表他對於道家與師法自然的哲學,其認為傳統的筆墨精神已經不是繪畫的問題,其中的底蘊應該被廣泛思考,不同於相當視覺性的〈鐵絲網〉或是透過感光材料和攝影原理去實驗山水傳統所發展的〈皴法習作〉系列,而〈灰塵〉欲呈現的並不是一脈很形式化的山水,而是透過攝影機拍攝且回傳的訊號所形成光線和電子訊號的現場即時循環,再遮斷射入攝影機的光線,更透過觀眾的走動,讓空間中的灰塵粒子在影像中看來就像荒蕪的飛雪變化著,這般關注外在世界的態度,他認為是如禪宗空、寂、幽、淡的處世理想。這樣的觀念也透過去年個展中的作品〈天空〉透過螞蟻以及影像裝置,去談論一個循環往復皆然的生命歷程。他試圖在做的是把傳統繪畫和影像語言連結,詮釋與遠思關於藝術的形真,同時他說:「其更像是重新連結起拉扯分裂的兩個自我。」

(刊登於今藝術248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