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璁
Wu Chi-Ts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觀看之眼
English
文 / 王品驊

觀眾進入了展覽現場,一個轉動的機械物件,發出運作著的低低聲響,在黑暗光線中,嘎嘎轉動的機械體投出了,飛揚於煙塵間的光影,牆面環繞著忽明忽滅、氤氳韻染的流動影像。這個場域,是吳季璁的新作〈鐵絲網III〉。

這位年輕藝術家,一直在提供著觀者特殊的觀看經驗。

「他在 2004 年的創作自述中這麼寫著: 然而媒體奇觀的下場或許是,一切不足為奇。豐富龐雜的訊息,相互消彌,當拿著遙控器快速切換著節目時,究竟憑藉著什麼在選擇?究竟在看著什麼?也許真的是媒體即訊息,除了觀看這媒體本身,我們再難看見什麼。言歸正傳,我想提出的問題是,影像究竟是(可能是)什麼?[1]」

所以,當有觀者爭論,他的鐵絲網系列作品,是否應先讓觀者看到影像,再看到投影的機具,他卻回應以,他就是要觀者同時的看到兩者。他讓觀者,看到「影像」如何在眼前被生產出來。那麼觀者是否仍對生產著水墨畫面般的流動影像感到有趣?水墨繪畫的湮蘊墨境與投影機具的冷硬效能和鐵絲網的視覺結果,之間是否造成了衝突?

在這項「生產」影像的活動中,傳統水墨的圖像意義被解消了,但是水墨圖像本身仍舊在生產中,藉由巧妙的動力機械和光學原理,進行一場新的視覺的媚惑之術。黑暗空間中,變幻的影像景致,使一切如同打光的劇場,或是新奇的魔術表演現場。而這個使「觀看」本身一面顯現,一面同時自我揭露的現場,是吳季璁著迷之境。

他對於觀者仍舊停留在鏡頭之前,凝注著變幻的光影效果,感到有趣。此時「觀看」已呈現最原始的面貌,沒有錯覺和欺瞞,那麼吸引觀者的是什麼?那空洞不帶意義、扁平輕薄的影像,能夠提供什麼?讓觀者流連其間。因為剩下的僅有被機具的鏡頭生產出的「影像」,而且就〈鐵絲網 I〉而言,當時鏡頭 「由於用的是品質很爛的中國大陸製透鏡,沒有鍍膜,所以會有色散現象,影像的邊緣泛著彩虹般的色澤。」 然而他在一篇訪談稿中接著說:但當影像被減到最原始的模式,也許能夠去看見「影像是透過怎樣的模式而展現出來」的過程,這些東西便是直接可感的。在數位影像中,這套流程可被理解、卻不可被感受。「不可感」是影像文化中一個重要傾向。繪畫、雕塑是可感的,它們每個突變都發生在過程之中,那麼直接、鮮明,過了一百年後,還是保留在你面前;但影像技術其實就是一種切片式的簡化,它讓我們對存在的認知一再喪失,當生活越來越限定在一種模式裡,那東西的權力就會越來越擴張。

影像技術的權力擴張,造成了存在認知的一再喪失。因而,我們發現吳季璁非常有意識的面對著當代影像塑造的環境,以及身在其中的我們。也非常有意識的,讓他的藝術探索,維持在一個擺脫技術思維宰制的位置。

然而,我們卻在他作品現場的機械運作中,感受到他的專注性,那專注是放在一個自己改裝、製造出來的機械結構和被電力驅動自動生產出的影像機制。那機具有如一個動態雕塑體,成為一個影像器官,整個器官為了能夠直接的、非幻覺性的,生產特定速度、特定效果的影像經驗而運作著。而在通常,藝術家所掌握的速度,總是慢的,在現實尋常的強硬固著中,拉出一個不尋常的新世界。體現出某種無法看見、未曾想像的性質,但在奇特透明的操作程序中,觀者彷彿感受到,那些新的性質其實是被隱藏在原有的自然性中。

我們看看藝術家如何在預先提出的創作計畫中,如何描繪將要進行的新作:「〈鐵絲網 III〉,是延續過去創作的系列作品--機械投影裝置鐵絲網系列第三代,延續過去鐵絲網系列關於影像的探討,嘗試 360 度的環場投影,並進一步涉入速度的議題,環型的空間中央,放置著投影機具,極度緩慢的旋轉,投影在牆面的光區如同掃描揭露著影像空間(有點像燈塔掃過黑暗,釋放出景物的感覺);旋轉的速度逐漸加快,機具的聲響漸漸增大,空間中的光線亦愈趨閃爍,影像在加速的過程中逐漸不可辨識,又在趨近極速時閃爍感慢慢緩和,運動趨於穩定,最終變成整片平靜的光線,影像在環場牆面上展開。一段時間後,速度漸慢,週而復始。」

一個充滿視覺、聽覺、空間經驗的劇場氛圍被勾勒出來,藝術家創造一個具體可實現的條件,

讓觀者進入其中,進入一個已經脫離現實的新世界。在這裡呈現了一套隱喻的程序,將當代現實的影像生產機制做了某種揭露、告發。「影像」究竟是什麼?「影像」在這裡被生產、被消費。你,觀看者正在觀看、消費影像。

觀者無法避免的涉入了整個「觀看」的圈套。這個「觀看」並且完全是當下發生的、赤裸的,不過卻不是逼迫性、壓迫感的,甚至有點幽默自嘲、溫馨親切的展露。在這個良好控制的氛圍中,「影像」綻露自身、回返自身,不是別的什麼。

有趣的是在此,觀者是否感受到,整個被構造、生產出的程序和場景,作者是在其中的第一個存在者。他甚至是告訴了所有在場者,他著迷的是什麼。那波動變幻著、流變在時間的無限循環中、毫無意義的光影,在不安與安定之間搖擺的小小瞬間,都成為一種新奇。是藉助某種媒介,處在持續的當下遭遇點上。既鮮明又輕巧,在緩慢的流逝中,與時間並肩,與你共在。

如果回到創作的形式上,鐵絲網系列毋庸置疑都是在某種虛擬出的極限機制上體現材質的力量。作者作為第一位觀看著,呈現他在偶然、遊戲、輕鬆的工具(攝影機、數位技術)摸索過程中,發現到的事物面貌。這些隱藏性的時間變貌、世界景致,藉助影像體現為不尋常的感覺特性。被重置的「觀看」,生產出一種「造假」的力量,既揭露現實生活影像的虛無,卻補充了另種意涵。對於「影像」給出的新的詮釋。一種當下發生的感知,在流變中的身體現場。

這個新的現場,還處在一種不被干擾的開敞中,除了藉由機具的作用,讓藝術家和觀者共同發現了的新景觀、新世界之外,並無其他的意義或指涉性發生。在這裡,觀看者並不透過人稱操作,就已經處於一種共感中。藝術家抿除了特定自我的框架,也不停留在文化意涵、意義性的追問中。在這裡所毫不保留的打開的觀看之眼,也已然脫離了冰冷的機械界限,而是巧妙的構築在藝術家自身所維持的「觀看」本身,一個向著未知、充滿想像、探索性的開放視域。在這個高度控制的、對於「觀看」採取凝注的處境中,藝術家既是說話者,也是觀者,透過作品他提出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影像是什麼?」,而是更進一步的「我們在看什麼」以及「誰在看」。

-------------------
[1] 摘自游崴專訪吳季璁稿〈 影像背後,我們遺失了什麼?〉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