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仁
Chang Cheng-J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空間漂流的旅程
文 / 邱坤良

張正仁是我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事多年的同仁,我們專長不同,相處的機會卻不少,彼此互動頻繁。我在北藝大校長任內所策劃的幾次大型展演,他皆分擔了最重要的視覺裝置部分。他的外表有些粗線條,但心思細膩,幾近多愁善感。他人如其名,是有社會使命感的「正人」君子,對於藝術創作和教育的實踐,十分執著。

正仁近年來雖忙於北藝大的教學及校務行政,卻又創作不綴,國立臺灣美術館11月18日推出的「2006張正仁個展:『漂流於 形、質之間』」,是他去年在大趨勢畫廊舉辦「平行˙漂流」個展的續集,並可追溯至2001年的個展「潛行者之塵世航行」,無論從主題的標示,或從他在這些不同階段的複合媒材創作,反覆出現的「浮板」意象,都可閱讀出一種延續性的精神漂流狀態。

正仁作品所反映的,可能是他在都會中不斷游走的當代漂流美學,也隱藏了島國陷入政治漂流的超大敘述。因此,在國內若干藝術評論家眼中,張正仁是個「台灣都會的游走者」;也有人稱之為「社會性的美術觀察員」,進一步描繪出他關心社會,入世批判的創作者特質。這些美術專業評語,我倒容易從學校日常生活片段,以及我個人的觀察,得到豐富的聯想與印證。特別是,北藝大創校前期的「遊牧學院」歷史,更容易在這位都會遊俠身上留下重要印記。

青年期的張正仁曾擔任北藝大前身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助教,也是他投身藝術教育的開始。那時,這個以開放、進步的藝術思潮為主流的新興藝術學院,本身即經歷過游走在都會邊陲,且一再集體漂流的創校史:從寄居國際青年活動中心的「遊牧學院」,過渡到水患不斷的「蘆洲四合院」,歷經漫長十年的等待,最後才「出蘆入關」,在現今的「關渡學園」落地生根。

回顧1991年,我為戲劇系的學期製作策劃了「關渡元年一九九一」活動,戲劇系學生組成的劇團,擔任大甲媽祖進香活動的輿前子弟團,八天七夜中,在神駕停駐的地方,隨時為神、人表演「隨駕戲」。當年的五月上旬,這齣儀式戲劇發展至最後一段的「出蘆入關」,成為遷校大遊行,我們從蘆洲的遊牧校舍集體搬移,徒步穿越人聲鼎沸的街市與車行轟隆的公路,渡過淡水河,最後遷入關渡的新校區。事後我才知道正仁也參與了那段「出蘆入關」的空間漂流之旅,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都會游走美學觀。

正仁近年來所創作的系列複合媒材作品,經常出現蒙太奇手法的影像拼貼,這些絹印複製的黑白影像,許多擷取自後工業台灣的城市地景,以及行進中的車輛所觀看到的社會鏡頭。他蒐集來源影像的創作歷程,神似一部台灣視覺藝術版的公路電影,那也是一位學院創作者持續都會游走,以實踐個人漂流美學的見證。

他這方面的創作顯然受到德國電影導演溫德斯的影響。對照來說,張正仁比這位以拍攝「巴黎德州」等公路電影聞名的新電影導演早一年出生,雖然分別歸屬於歐、亞的不同文化圈,卻同樣是戰後嬰兒潮晚期的一代,他們也都在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受到搖滾樂和可口可樂等美國大眾文化影響,而在日後的創作中不斷和美國主導下的國際消費社會與流行文化展開對話。換句話說,張正仁如同本土視覺藝術版的公路電影導演,他讓創作的主角開著汽車,進行城市邊境的探索旅行,這位獨自開車上路的劇情主角,就成為和主流社會疏離的短暫逃逸者。他離開了社會角色的界定與規範,在驅車流動的過程中理解自己生存的環境,而不斷開拓出另一個前進的旅程!

多年來,正仁除了在個人生活中扮演著人子、人夫和人父的家庭角色,也在藝術創作和教學之外,承接了系務、校務行政的繁重工作。按一般推斷,面對多重社會期待的他,既承載了高負荷的工作量,恐怕少有逃逸出走的機會,又怎能仿傚公路電影的主角,乘車四處游走,浪跡邊境?終究,他還是透過創作者的豐富感應,找到了從現實生活突圍的機會。每個忙碌的工作天,他開車往返新店家居和關渡的北藝大校園,固定穿梭在城市邊陲的環河快速道路及洲美快速道路等區段,這個不算短的通勤路線,反倒成了他精神逃逸的出口。沿途從巨獸般的水泥高架橋墩,到灰濛濛的後工業建築地景,都會邊陲的商業廢棄物,以至於片斷保留如城中孤島的自然景致,都在他開車上下班的公路旅程中瞬間捕捉,留下了客觀紀錄的影像。

若從劇場角度觀察,張正仁的複合媒材創作慣有的手工製作木框架,有如多線情節平行鋪陳,交錯展演的多重鏡框舞台。在他日常上下班的開車過程中,隨手拍攝的這些環境影像,加上他個人內在精神投射的抽象繪畫,以及反映消費文明的日常生活現成物,全都透過他拼貼、重組等編導手法的運用,形成一幕幕的都會漂流劇情,是具有公路電影效果的的立體組合雕塑。

綜觀歐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以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出現過幾波風起雲湧的現代藝術運動,皆以學院作為藝術革命的據點和散佈新思潮的育成地。例如德國威瑪政權期間所創設的「包浩斯」學校,帶動了包浩斯體系的現代建築與設計運動;美國東岸「黑山學院」則有跨領域的前衛藝術導師,包括舞蹈家康寧漢、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以及普普藝術運動領袖之一的羅森柏格等齊聚一堂,引導新藝術的走向。

同樣地,解讀張正仁的創作,不能不溯及他一路藝術養成及擔任教職的學院生涯。留學巴黎和紐約的版畫家廖修平,早年返國推動現代版畫,影響台師大美術系學生,並促成「十青版畫會」這個本土現代版畫團體的出現。成員包括張正仁、董振平和梅丁衍等人,都先後前往紐約等地留學,接受西方前衛藝術的洗禮,爾後再回歸本土,任教大學美術系所,再接力般地養成另一批具有在地精神的學院前衛派。

正仁等人留學接受西潮,再返國任教北藝大美術系所期間,正是台灣政經和社會、人文環境變遷最激烈的年代。當年北藝大出現了一批不同領域的創作人才,他們從西潮的薰陶,回歸到本土的社會脈絡,且突破僵化保守的傳統學院派,而成為台灣新藝術發展的重要推手。如今,我們欣賞張正仁的年度最新創作,除了有紐約普普藝術的精神轉借,更透露出濃厚的社會批判意識,以及冷靜、理性的環境觀察,若說他的藝術血統,出自不折不扣的學院派,那應當是迄今未衰的,北藝大反叛的新藝術精神。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