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仁
Chang Cheng-J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文化衝擊與語法建構─張正仁作品的形式判讀
文 / 江衍疇

張正仁的作品一向以反映社會現象著稱。長期的美術評論中,他被稱為「社會性的美術觀察員」、「台灣都會的游走者」;擅長以編輯式的文化剪影,掌握多元環境的視象原貌。

這些評論說明了張正仁的創作內容,也界定了他的社會性格。在一次又一次的展演當中,鑑賞者延續著以往的經驗印象,對作品中的社會機制多所著墨,卻少有人提及他表現形式的構建過程。

在樣式豐富、百家競榮的台灣藝術裡,只率爾將他歸結於後現代效應的洪流之中,是否真能解讀到作品的確切意涵呢?

我在九五年《抽象藝術在台灣社會變遷下的對應與反省》的論文中,曾經解析過他的作品。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歷經後現代洗禮的台灣抽象藝術芻分為四類:
一、以環境釐測為主「人與空間」的人文思考。
二、對應人際疏離而產生「人與心理」的生命觀想。
三、對後現代效應再反省的新抽象思維。
四、反映後工業解構現象的材質表現和裝置觀念。

雖然張正仁作品中的社會性格對於四個議題皆有所涵蓋,我仍然將他劃歸於「對後現代效應再反省的新抽象思維」這個欄目,認定他以現代美術的造型訓練,在油畫、版畫、多媒材中拓展新一代的抽象意涵。

當時這樣的劃分不過是提出一個觀點,試圖將台灣後現代美術過分偏袒圖象表現的論調予以剖分,說明非具象藝術在後現代思潮中的存在事實。後現代主義所強調的歷史重讀、文化批判,並非具象藝術、圖像表現的專利。相反的,現代主義的脈承,也可藉由理論重整和語法的進化,再生現代主義遺忘的社會機制。

張正仁的創作成為這個論點中的一個例證,他兼具抽象形式與社會功能的作品提供了辯證的最佳機會。自始至終,我將他視之為後現代理論的實踐者,但從未將他視之為具象的表現者,不管他作品中呈現的社會意識多麼強烈、出現的具象圖片如何頻繁。

這些環境觀察和視訊採擷的所得,無非是為作品中的非具象表現內涵爭取更寬廣的人文質素。

以後現代的建構法則來判讀,張正仁創作中的抽象特質更為清晰可辨。後現代的效應或許紊亂,然而語言的法則卻極為嚴謹。查爾斯‧簡克斯(Charles Jencks)在後現代建築(Post-Modern Architecture)中以後現代思想的發展過程標示了後現代形式的建構法則:一是語意學(Semantics)途徑,一是語法學(Syntax)途徑。在前者的形式當中,語意的誕生乃是經由大量隱喻(Metaphor)的聯想和圖形標記(Iconic sign)的喚起所蘊釀形成,最後構建出鮮明的象徵圖像(Symbolic sign)。這些圖像充滿批判、彰顯的特質,是文化判斷的極佳工具,也最具顛覆能力。相對於現代主義單一、純粹、排他的刻板印象,語意學途徑所產生的作品自由豐富、包容萬象,極易獲得感性上的滿足。

張正仁的作品在語意學上有所經營,但卻淺嚐而即止,不輕易落入圖像批判的結局。77年開始於都會形象的注意,隨後如92年的〈紙上都會〉、93年的〈都市色彩學〉乃至99年的〈穿越塵世〉,期間大量採拾的圖形標記,正是為了營造語意形式所匯集的隱喻和共感,做為脫離現代主義絕對、唯我刻板效應的對照材料。按照范求利(Robert Venturi)的理論,隱喻和圖形標記之所以成為後現代思想的基礎,乃是它們來自共同的歷史承襲、共通的生活學習,以及共構的社會經驗。

張正仁作品中拼貼、剪裁、構置的零星圖片,正是圖形標記的內容,代表共存的訊息和記憶。而浮光掠影式的併拾則是遵守隱喻手法,以暗示代替呼喚、用內斂轉化誇張,以反省標告批判,細膩地依循後現代樣式的建構法則。

至於語意學途徑的終極表現──象徵化的圖像──也就是具象繪畫,張正仁一直避免建立,他寧可保持隱喻的模糊內容,也不投入圖像批判的行列。這便是前文中我認定他為非具象表現的理由,以語言的法則仔細審查,他的創作已經是另一種的表現方式。

語法學(Syntax)是現代主義論者因應後現代變化所採取的折衷途徑。在不放棄現代主義的理性信仰之下,坦然迎接後現代文化的思想衝擊:承受批判、體察事實、回應需求,但不否定現代主義的存在價值。

非具象創作者表現於後現代的美術樣式仍是非具象的。理論上實行重整,語法卻沿用現代主義的既有語碼(Existed code)予以進化、修正。後現代標榜的歷史重讀,語法學派以史學對話加以印證;社會現象的表達以視訊陳列應付。至於裝飾風格則用複合式的抽象語彙表現,自始至終信仰理性思維、堅持非具象的構成模式。

張正仁在創作中屬於語法學的範疇應無二議,他在社會意識的訴求上著重史觀的閱讀,環境的披露上著重視象經營,表現技法上謹守美學分際,從不讓文化批判凌駕於創作哲學之前。

解構思維或許最能說明他抽象語法的特質,在新抽象思維的寬容定義之下,張正仁的作品呈現了多重層次的抽象內容,包括古典抽象和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對位、具象和抽象的混同、主觀心驗與客觀訊息的共構關係。就後現代亟欲破除現代主義單一、特定的形式意涵來說,解構抽象帶來現實上的併合,也帶來多采多姿的創作面貌。張正仁所表現的語法途徑,乃是現代主義演釋出來的索引式標記(Indexical sign)的再進化,是後現代效應下非具象藝術表現的再構建。

這是我認為作品值得玩味的地方,透過敘事性、社會性的表相效應,印證他內在形式理論的成因。

在長期後現代的迷霧當中,張正仁的作品並不容易判讀,由於文化釐測的淤淺化,愈是精準於理論的創作愈是難知。然而也由於如此,作品的鑑賞深度獲得滿足,從表彰的題旨、技巧的寓意,一直探索到語言的構成。

也由於不停的判讀,我們逐一瞭解到所有的形式都是觀念的成果;美術創作的判讀過程,正是人類的文化學習之旅。這不只是創作者的心之所繫,也是評論的依存所在。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