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宇
Tsui Kuang-Y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在永夜前的一場冒險:我的極地之旅
文 / 崔廣宇

在我參加過的駐村與國際交流經驗裡,這次的經驗總算讓我見識到什麼叫做天涯海角!

這個「北極圈」(The Arctic Circle)藝術旅行計畫的成員包含2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科學家、策展人、嚮導以及四位船員,行程主要是繞行斯匹次卑爾根(Spitzbergen)、斯瓦爾巴(Svalbard)群島,並在幾個定點稍做停留,以便讓藝術家與科學家有機會在這些地方工作。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瞭解了此地的礦產資源與環境生態,在岸邊與野生海象面對面接觸,隔著冰峽觀看北極熊家族的生活;而在過去,此處也曾是許多探險家,為了征服北極而客死異鄉的起點與終點。我們還踏上消退中的冰河,在揚帆航行中體驗極地風雪的威力,被迫在強風吹襲下,傾斜30度的船艙裡用餐,乘著塞滿人與裝備器材的快艇在激浪中搶灘,在雪深及膝的環境裡健行,飄雪中聆聽船身摩擦碎冰前進的聲音……甚至,要在這個被遺忘的世界裡進行創作。

沒錯,這是此次旅行計畫的一個重點,雖然乍看之下與北極圈的環境有著某種對比,但確實可能是一個新的可能以及藝術實踐的方式,以藝術家的角度來看這次的旅行,兩星期如同兩個月般的長久與豐富。這個旅行企畫除了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親臨極地環境,去思考與探索開發存在於此環境與自己所關心議題的可能,更讓平日習以為常的概念的發生與執行,變成某種挑戰自己的方式。當一群人在一艘船上彼此都運用事前準備好的材料,以及既有或者等待被發現的資源來嘗試做些什麼,在一天比一天短的日照時間、嚴峻的氣候與地理因素下,所有的動作反應與思考邏輯都必須比平常快速;但往往天不從人願,時間就像一顆正在漏氣的氣球,而天氣也一天比一天差,你只能壓縮自己,期待明天能夠拿來工作的日照時間,否則僅僅兩週的航行與有限的登陸機會,將無法生產出任何東西。

有趣的是,這樣的條件反而促成了大家彼此支援協助的團隊默契,從計畫的思考到執行,都必須考慮到環境以外,關於人、關於航行,以及環境熟悉程度等等的條件。很慶幸的是,我們這次的策展人歐康諾(Aaron O'Connor)在這裡擔任了重要的協調與幫助的角色,針對每位藝術家的情況,盡量滿足大家創作上的不同需求,在這期間還需要與導遊Jan不斷地討論並決定航程,在哪裡著陸?哪裡比較適合作品等等繁瑣事務,再配合船長的豐富經驗與建議來決定每一個地點,以及下一站該去哪裡。

這個計畫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我們20個人中有幾位是環境科學家,可以想見,我們彼此都在觀察對方在各自領域工作的習慣與觀念,從陌生直到從閒聊裡知道彼此工作範疇的位置,甚至因為領域或者觀念重疊而發生彼此合作的可能。

在一次顛簸的夜航裡我思考著,在這樣極端與陌生的條件下,我到底可以從其中發現些什麼,並揭開這環境中「隱形的系統」,對我來說,答案正如同生物在北極環境裡的密度和能見度。去回應暖化在這裡產生的影響,還不如撈起一塊浮冰品嘗它的溫度與滋味,或者親自站在冰河前,用你來自亞熱帶的體溫融印出自己的身形,最困難的反而是用藝術家的角度,去詮釋那些科學家正努力解疑的環境問題。經常在登陸時看到前一夜北極熊與雪狐到此一遊的掌印,心想著我們這群外來者要以適當的方式介入這裡是何等地困難──一艘滿載著食物與用水的帆船,帶著懷抱希望與好奇的人們來到這裡,在盡量不干擾環境,與不被北極熊威脅的前提下,進行創作與研究──突然間,這個突兀的畫面閃過我眼前,而讓我感覺到荒謬至極。

切斷與人造都市的連結,我們像是人類社會分派出來的一個小組,在這個微型的船艙社會裡依舊維繫著來自城市的資源與社交活動,船艙外自然界的弱肉強食與劇烈的環境改變,在這層脆弱的膜衣保護下顯得平靜與安詳。維繫著這個社群的脈絡,來自我們手中可靠的生存技術與知識,在導遊的一再叮嚀下大家謹守規則不讓悲劇發生,我很快地發現到這些極地生存的知識,原來就是那道最前面也是最後的防線,離自己再近也不過,你動也不動就可以看得到寬容度的邊界已在腳下。在這裡極端環境的意義並非單指緯度和氣候,更多的是學習如何與這個環境互動的過程以及它的方法。不過,說是互動其實也言過其實,大自然的結界早將我們區隔在環境的表淺區塊,要與它交手其實還言之過早;穿越這道界限可以不需要勇氣,但一定需要運氣,但同時也意味著,某種無法掌握的未知正逼近你而來。我懷疑除了人類總體活動對這裡所產生的影響外,藝術創作真正能夠和極地環境交手的機會到底在哪裡,是拍幾張照片,或者堆幾顆雪球,把城市裡的把戲帶去那裡,以為這樣就可以嫁接起這座橋樑?後來想想,我們只不過是極地餘暉下所映照出來的影子罷了,等待下一場風雪來臨將所有痕跡湮滅;而這些不同形式的作品最後造就的會是誰,結果又會以何種形式反饋於這裡?

或許整趟旅程裡真正能夠顯現的是,斯匹次卑爾根這座極地之島就是一面鏡子,隨著航行的軌跡,勾勒出每個人心中對於這裡的期許或失落,並斷斷續續地映射出人類文明價值,對應於極端環境所顯現出來的模糊輪廓,大家用自己所懷抱的信念在此試探著自己的極限,從支離破碎的環境資源裡,蒐集建構用以支撐這個框架的所有需求,並用力維持著這個輪廓,等待下一個永晝裡不易察覺的變數與無常。

不過,在永夜來臨前的餘暉真正消失之前,眼前這個微型社群依然活力旺盛,我們從事著自己手邊的工作,在這個大自然提供的壯麗舞台上,懷抱著浪漫,汲取靈感來豐富自己!

(今藝術209期2010年2月號 專題:旅行的藝義)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