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瑪悧
Wu Mal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解放藝術,催生新美學
文 / 吳瑪悧

藝術是什麼?
在濕濕冷冷的颱風天,閱讀著永和社區大學師生聯合製作的這份《二十一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時,我的腦子裡迴旋著《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裡,那一幕幕映照在牆上的亮光景象。

…..她劃了第一根火柴。柴火的溫暖亮光讓她臉上泛出微笑。
但是火很快就熄了,於是她畫了第二根。
從映照在牆上的火光,她看到一張桌子,上面有香噴噴的烤雞和豐盛的菜餚。
火熄了,她再劃一根。
結果看到一顆點綴漂亮的聖誕樹,樹下有許多給她的禮物。
再劃一根,看到最疼愛她的奶奶。
為了不讓奶奶消失,她一根又一根的劃著……。 《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很讓人動容。不是因為她的貧窮和可憐,而是,透過那個牆面亮光的反照,我們看到她內在深沉的渴望,以及因此而照見的,她的匱乏。
藝術是什麼?安徒生的童話好像已經在回應我們:藝術就在那個亮光牆面上。
那麼,藝術的工具、媒介,不就是那一根根的火柴棒嗎?技術呢?劃火柴,大家一下就可以學會。但是,透過柴火去看見個體內在的渴望,是多麼不容易教與學的事….。

《二十一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這本書,很真誠的紀錄著永和社大藝術課程參與者:規劃者、講師、學員們,對於課程的設計、互動、思索,從中的收穫,以及透過「藝術課程聯合會」的相互激盪,試圖營造一個公共參與的論述場域,使課程邁向社大的目標:透過藝術媒介,建構公民社會。

永和社大的這個努力透露在字裡行間,很讓人感動,因為也在這個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讀到許多師生的猶疑、衝突,以及不斷努力的調整自我。

對於藝術課程的規劃來說,這裡其實涉及到工具的掌握學習、透過工具來展現差異的個體生命,以及透過藝術讓不同的個體產生連結等,不同階段的教學操作。然而面對社大不斷流動的學習狀況來說,要看到成果就要非常吃力的經營。因此隱藏在這本書裡的根本性焦慮便在於:如果我們追求一種讓藝術與自我生命又與他人連結的目標,那麼,這個目標如何達成?

然而,在深入思考藝術教育的課題時,它其實觸及到更本質性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藝術?藝術就只如我們一般所認知到的,具有實體的藝術品嗎?創造藝術的方式就只有透過我們熟悉的傳統藝術媒介嗎?藝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會做藝術品的人,還是培養一個具有創造力、反省力的個體?給予一般民眾的藝術教育,和培養藝術家的專業教育,有什麼差異?更進一步的:藝術與公眾的關係到底是什麼?然而這些問題都不易回答,答案也不只有一種。

當我接受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邀請,為一般社區婦女的「玩布工作坊」設計課程時,我嘗試著回答上述的問題。由於協會是個社運組織,不是藝術學校,參與工作坊的學員,都有簡單的縫布經驗,因此我從布思考它與人生活、與我們身體密切的關係,覺得它就像我們身體外面的一層皮膚,而設計了「從妳的皮膚裡甦醒」三個工作坊課程計畫:以被單(心靈被單)、內衣褲(裙子底下的劇場),以及衣服(皇后的新衣),幫助探索女性的心靈、身體情慾與自我認同。

然而我把「從妳的皮膚裡甦醒」既當作一個藝術工作坊來規畫,也視它為一個以公眾為主體的社群藝術計畫(community project)在進行。在課程過程的分享中,參與者會因為看見彼此的差異,以及在工作坊中建立的互信與同理心,而學習尊重彼此。因此,工作坊的成果不只在於學員們各自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物件,更在於大家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溝通空間。透過這個共同享有的空間,我們覺察自我,也體察她人,因而創造了彼此的連結。玩布工作坊因此最讓人訝異的成果在於,透過工作坊所建立的姊妹情誼。也因為這種深厚的感情連結,彼此因此會不斷鼓勵彼此,相互拉拔、建立自信。

之後,我們把玩布工作坊的經驗,透過簡偉斯導演拍攝《玩布的姊妹》影片,繼續把這種以藝術作為引領自我覺察的媒介,和連結藝術與公眾的理念推廣到各地。一方面希望吸引有志者投入以社群為主體的藝術工作,同時也希望大家相互切磋,讓這樣的想法可以不斷茁長,而形成新的美學觀,拓寬我們對於藝術既定的狹窄認知。

七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藝術家紛紛投入社區/社群工作,或進行所謂的「新類型公共藝術計畫」。因為當藝術家去反省個體與公眾的關係時,這些以公眾為主體的互動式創作,就成了幫助建立公眾與藝術關係的最佳方式。然而這些計畫目的不在於把公眾塑造成專業的藝術家,也不在於展現大家在過程中所完成的藝術物件,而是,每個參與過程的人,都在互動、相互激盪的過程中,被重新塑造,成為一個新的、有反省力、有創造力的人。

當代藝術的發展其實早已走向解放工具、解放實體的作品觀等方向,因為它的根本認知在於:藝術的創造來自於思考、反省、批判的精神,而不是工具技術,因此,藝術作品不只是為了被觀賞,而是更積極的在誘發觀賞者成為具有創造力、反省力的人。今天雖然許多學院仍拘泥著教育部的藝術課程規劃,以媒材:素描、水彩、油畫、綜合媒材等來做為課程的區劃,但許多老師已經不拘泥於課程的技術名稱在教學。社大作為一個非學院體制的成人教育機構,其實更可以拋掉技術性的思維模式,重新建立一套藝術與公眾關係的思考。

然而,在追求新的藝術教育觀、美學觀時,我們可能還是要先解放我們對於藝術的既定認知。藝術其實不在完成品上。它也許就在稍縱即逝的亮光中…。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