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瑪悧
Wu Mal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懷疑者的美麗追捕
English
文 / 吳瑪悧

嶠的作品向來給人幾個印象:她總使用非常纖細/危險(線、棉花、針),脆弱/優雅/夢幻(玫瑰、藍光、水)等非常具陰性氣質的圖像與材料,處理方式則以儀式般的重覆動作操作,使用的框總是很講究、很貴重,並且要製造冷感。

這種對立/矛盾,也是嶠本人與作品對照時常給人的感覺。她的作品傳遞的如果是陰性氣質,她的人則又似乎要擺脫女性的刻板印象。她若想藉圖像與材料去轉述生命本質的感性與脆弱,她的處理手法卻是強/硬的,要把情緒框/限起來,而不是讓它發酵。

羽毛、雲、魚、水,反覆出現。但是,我們總看到一種想飛、飛不起來(或不想飛)的矛盾情境。(似停非停)把它表露的很清楚:翅膀要飛,但框把它侷限,飛行於是成為一種矯飾。幾件看雲的作品一樣讓人感覺她身體(心靈)與理性的不同志趣。通常,我們以仰望的姿勢去看雲,嶠卻讓我們俯首看雲。通常雲在窗外,嶠的雲卻在窗內。透過水、透過光,我們進入作者潛意識裡對自由的渴想,並且觀看到她的不自由。

框是禍首?!飛行和雲並非不可及,只是框是理性的執行者。為了整潔、為了可以掌握,作者一邊在創作的探索自我過程中,一邊逸出自我,以設計者的角度盤整,藉重複的圖像與動作把意識抽空、壓抑自我。因此我們看不到揮揮衣袖不帶走雲彩的瀟灑,而是耽溺。耽溺夢想,耽溺渴望,耽溺在框裡。

框是格子的引伸。蘿莎琳.克勞絲談<格子>說:「它把視覺藝術圍在一個純粹視覺的領域,抗拒著語言的侵犯」。然語言部分,嶠總以充滿詩味,逸走在框外的標題在追/捕。

《山藝術》第90期(9/1997),頁74-75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