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棠
Wu Yu-Ta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動像的紀元——記第三屆里昂雙年展
文 / 吳宇棠

第三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已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對外開放展出,預計展至九六年二月十八日,展覽場地位於里昂市六區金頂公園(Pare de la t.te d’Or)中的國際城議會大樓(Palais de Congr.s)及十二月初剛落成完工的里昂當代美術館;這座新美術館由名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耗資八千六百萬法郎,總展覽面積有三千多平方公尺,乃是里昂市近年繼里昂歌劇院後最引以為傲的公共工程建設。

法國長期以來在國際當代藝壇處於落後的局面,個中原因固然極為複雜,但法國人也無日不思要重振法國藝術的國際聲威。因此於一九九一年在前文化部長朗格(J. Lang)的大力支持下,里昂市舉辦了第一屆的當代藝術雙年展。這是繼巴黎雙年展停辦之後,近年來法國所舉辦的唯一常態性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覽。一九九五年適逢盧米葉兄弟(A. et L. Lumi.re)發明電影百週年紀念,而一個世紀前盧米葉兄弟正是在里昂製作成功他們的第一部電影(同年底在巴黎一家咖啡廳首度公開收費放映);因此第三屆雙年展主辦當局乃以一種回顧與前瞻的角度,以動像(Moving Image)在當代藝術中的發展運用,依電影、錄像與電腦影像三種技術途徑,策劃了這一屆的雙年展。這也是各類型國際大展中第一次以新影像科技(New Image Technoiogies)在藝術創作上的發展為主題的展覽。

為了辦好本屆雙年展,主辦單位一共審查了約六百份的藝術家資料,其中約有半數乃藝術家所自薦(相當多數投入新影像創作的藝術家為六○年代後出生的,大部分沒有顯赫的資歷,因此自薦的作品資料就顯得非常重要),最後挑選出六十四位在這個專題上有所表現的藝術家;由最早展出錄像作品的白南準及沃斯泰爾(Wolf Vostell)一直到一九六六年出生的舍孟(Paul Sermon),作品年代貫穿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九五年,並遍及歐洲美洲與亞洲韓日等國的當代藝術家,包括早已赫赫有名的阿布拉摩維琪(Marina Abramov-is)、尤雷(Ulay)、阿孔奇(Vito Acconci)、坎布士(Peter Campus)、道格拉斯(Stan Douglas)、葛拉漢(Dan Graham)、科瓦斯基(Piotr Kowalski)、孟塔達思(Antonio Muntadas)、瑙曼(Bruce Nauman)、歐本漢(Dennis Oppenhein)、漢彌爾敦(Ann Hamilton)、維歐拉(Bill Viola);作品媒材包括攝影、錄像、投影、國際網路、電腦互動作品(interac-tivit.)及電腦虛擬影像等等。

當我們走進國際城議會大樓展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舍孟九三年的作品。這組作品由一張沙發與一部電視螢幕所組成,觀眾坐在沙發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像出現在電視中,但當觀眾試著拿起沙發上的靠枕時,.發現電視中的靠枕依然安在,不久螢幕上甚至可能出現有陌生人坐在觀眾的旁邊,而實際上沙發中並無旁人。原來這組裝置包含兩組數位化攝錄系統,另一組設在鄰近里昂當代美術館展場,兩組攝錄系統的影像會重疊出現在螢幕上,而形成時空錯置的效果。

二樓展出的作品中,六二年出生的日籍藝術家 Toshio Iwa.在九五年的新作是本屆雙年展中最突出的作品之一,他也是極少數主辦單位優先內定擇選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乃由一組數位化投射螢幕操控的鋼琴及一具軌跡球滑鼠所構成;觀眾操控滑鼠即可在投射螢幕上留下自己所選的音節軌跡,當這些軌跡通過螢幕末端的掃描線時,鋼琴即演奏出相符的音節,而螢幕上的音節軌跡同時幻化為各色的星形圖形。這是近來互動作品中最富詩意的一件,兼具聽覺與視覺美感,電腦的程式技術與處理速度也能與作品的實際運作要求相符合。

此外傑福瑞.蕭(Jeffrey Shaw)八九年的互動作品,在當時是相當震撼的影像技巧。這是由一個投射螢幕與一具固定的健身.踏車所組成,當觀眾踏上.踏車,運轉龍頭,即可一面健身一面漫游於一個三度空間的虛擬影像環境之中。

相對於這些電腦的程式技巧,法籍五九年出生的卡利葉(Emmanuel Carlier)以其巧思,運用一組技巧上相對傳統的方法,.製造出驚人的影像效果。觀眾看到四組影片,分別是四個包含暴力色情血水濺射等等瞬間動作的三百六十度全景影片,這些瞬間爆發的影像在影片中.定定的如雕塑般凝結在空氣中,觀眾可以看到每一個角度的變化,如同整個場景瞬間被封在玻璃液中供人觀賞般。原來卡利葉利用六十五具高速照相機,做出全角度攝影,再製成影片。這組作品也證明新形態的視覺影像創作最重要仍在於藝術家的創意。

觀眾也可以看到若干作品中藝術家的想像力與運用的程式技術不能完全吻合時的尷尬:如葛霖(Paul Garrin)的作品是一組走道與十個電視螢幕所組成,螢幕中有一條狂吠的牛頭鬥犬;原先的設計是當觀眾在走道上走動時,鬥犬會隨觀眾的運動而移動位置,追著觀眾叫。原本是一個很幽默的構想設計,可惜互動程式的感應不夠精密,電腦的速度也不夠快,尤其是若同時有多人在走道上時,情況就更顯得侷促。此外布瓦西葉(Jean— Louis Boissier)的作品欲藉觀眾翻動不同的書頁,經電腦感應辨識而出現相應的電腦影像,也是構想極佳但程式與電腦的速度並不理想。但這也反映了高科技作品需仰賴精密的技術與高昂的製作費用,而這些因素也往往正是藝術家創作上最大的困擾。

如同本屆展覽主辦單位所希望的,這次雙年展能展現新科技在藝術創作上人性化與幽默的一面;索漢(Pierrick Sorin)這位六○年出生的法國藝術家展示的是一組如魔術般技巧卓越而富黑色幽默意味的裝置。觀眾透過一個洞口,看到如電影布景般的一組混亂的現代工業垃圾實物風景,而藉由優越的鏡面投射技術,兩個滑稽的錄像人物出現在其中,彷如真正存在於這個場景中一般。這是索漢為這次雙年展特別製作的裝置,一般反應頗有好評。

另外,在新建的當代美術館中展出的大多是已成名的藝術家在這個領域上努力過的痕跡;其中有早期作品重新展出,如阿布拉摩維琪、尤雷、阿孔奇、坎布士、葛拉漢、維歐拉等,也有展出新作的如白南準與孟塔達思等。我們可以發現坎布士在七○年代的作品至今仍有驚人的能量,但也看到一些前輩僅是將新科技產品視為材料來擺設,但在動像或新科技影像這個領域的探討上並未曾跨出太大的步伐。但至少這些作品提供給我們一些軌跡,看到新的材料與技術如何由早期的配角地位到今天一躍而成為一門新的創作途徑及許多藝術家探討的主要方向。

本屆雙年展主辦單位嘗試藉由藝術影像來證明視訊新科技(New Technology)的參與並非是藝術創作的夢魘,反而可以為影像藝術(l’art de l’image)擴展美好的遠景;因為傳統上藝術這個字彙指的即是影像的藝術,影像處理技術的進步與隨之而來影像領域的擴張,自然意味著一塊新天地的發現。

我們自然可以為這個美好的遠景感到樂觀。然而事實是否能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美好,.是另外一回事;首先新科技影像所費不貲,並非一般藝術家所獨立負擔得起的,其次涉及電腦程式與機械設計的部分更非一般學院管道出身的藝術家所能勝任;而由程式設計師發展出來的影像又往往在藝術水平上有所不足,換一句話說,目前新影像藝術的發展早已在傳統上藝術家的養成管道造成相當的衝擊,歐美各級美術院校也無不積極新開課程與增添設備。然而往往費力添購的設備趕不上淘汰的速度,而且最大的困擾在於尋覓不到適合的師資,大多僅能聘到技術人員對學生做技術上的協助。正如曾參展第二屆里昂雙年展,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先進視覺研究中心主任,堪稱當代藝術大師之一的沃迪屈克(Krzysztof Wodiczko)曾在一次巴黎美院學生與該中心學生的聯合座談會中感嘆:藝術與科技兩者都是需要投注青春與心力的事業,很少有人能兩者兼顧,因此雙方的合作可能是唯一能有效推動新藝術的手段,否則我們只好繼續不斷看到技術完美.缺乏藝術質感或想法很好.製作粗糙的作品。近年沃氏本身對擬絡操控系統(Cybern.tique Syst.me)在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頗為關注,九五年初他在赫爾新基發表的新作也極具說服力,也許這正說明他終究選擇放棄巴黎美院的教職而專就麻省理工學院的根本原因。

以本屆雙年展的作品而言,的確有部分如沃氏所擔心的狀況;也有若干藝術家創作的探討方向並不在這次的主題內,只因為他們曾在早期與這個範圍沾過一點邊,而被邀請展出;但是一般而言年輕一輩的表現可謂突出。整體而言,作為動像在當代藝術發展上的證言來看,這次的雙年展所提供的算是一項有力的說明。

雄獅美術月刊300期/1996年2月/頁25至28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