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婷如
Shao Ting-J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關於「閉眼冥想的小孩」
文 / 邵婷如

對我來說,藝術不是關於具高度金錢交換價值的物品,而是重申我們在當代的第一手經驗。
——安東尼.葛姆(AntonyGormley)

2013年春天因運動的意外傷害,導致整條腳筋斷裂,手術後兩個月依賴輪椅,日常生活須有人在旁打理,如同失去自主能力;而後花費另外四個月的時間復健,手臂與另一隻腿也因過度分擔身體重量,而引發其他副作用。此外,平常理所當然的走路平衡感,與舉足高度的敏感度,此時如同機器當機,必須重新輸入指令,歸零後重新學習,如同新生幼童。這段時間,我深刻體會到身體受苦的人們狀態,也理解我的短暫不便與疼痛,或許都不及他們所承受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 

身為人類的存在意義,與心智被捆綁的受苦不自由,是我自年少以來一直極度渴望解開的謎團,也正是如此,大學時我利用暑假到天母工作室習陶,在專注的「當下」覓得一時平靜,因而決心終生從事陶藝創作。根據心靈作家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的說法,人類除了深受心智的左右,還受到累世集體共業痛苦之身(pain body)的挾制,對我而言亦是如此。即使在中年後開始練習觀照,不斷地透過創作記錄覺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執行仍是充滿挑戰。然而這次受傷後身體活動受到限制,因此被推向一個更真實的體認場景。 

活動能力大量減少時,身體不同於往常持續不停地執行腦袋不間斷發出的指令,「現在做這個,等下做那個,再來記得要 ⋯⋯」。獨自在空間裡,靜寂中望著天空,當我不去對抗、評論這個受限身體的不便與不舒適時,就在那刻我接受了這事件的本然( w h a t i s)。焦慮不安還是留在原地,但有幾個瞬間,靜默似乎被拉長了。那個慣性評論好壞歸類的智性,面對內在揚起純淨的本體意識( being),如同兩個疏於問候的人,再次面對面,彼此說聲「好久不見」。我專注於那剎那的寂靜會面或心無思緒地觀看天空,瞬間感受平靜的臨在( presence)。

其實焦慮、不耐煩並沒有全然退去,但是在同一個空間裡,這個自內在揚起的本體意識,望著情緒起起落落的智性,如同說著「我與你的焦慮與不安同在,一切都好,請勿驚慌」。活蹦亂跳且忽喜忽悲的智性暫緩喧囂,周遭出現舒緩的空間,瞬間的平安也在那兒出現。 

物質世界的上司 ——「萬物之靈」的6155我們,一生忙著建立分別心、喜惡、享樂、掙扎,定義成就感,尋找歸屬性,因為我們的身軀肉體如同一座城堡,堅固地界定出內—外、你—我,化分出你的—我的、你們的—我們的。愈是強化的分別心,愈增添我們的內心的孤獨與失落,就愈去尋求更多的物質與成就感來減輕這個虛空,於是展開利益的攻防與搶奪,人與人、國與國的怨隙與仇恨也就此產生。 

然而,因為受限於身體感官、心智與痛苦之身的牽制,餵養再多的慾望,也無法得到喜樂滿足,情緒的起伏受苦、生老病死的肉體之痛,與本體意識(心靈)不斷地拉開長距,甚至終其一生不曾相遇。而身為肉身的我們,終究與其他物質結構一樣,最終都將化為灰燼。人從空無來,回歸空無去,這樣的空幻分離感,讓尋求生命存在的意義成為人類的宿命。 

然而每個身軀都存有無形無相的本體意識。深入覺察內在時,便能瞥見智性與痛苦之身正如濃厚白霧,遮蔽平靜與平安,將其隔阻在另一端。生命之旅中,除了物質肉體(身)與智性(心)外,一旦覺察且連結本心意識(靈)的存在,就如同「回到了家」,原存於宇宙的正面能量,才得以在這個受限的身軀擴充,體證真、善、美的真正本質,而非嬉遊於外形外相的定義。身為人類的真正意義,因為這個經驗而得以擴展。 

能夠再度自由行走時,我如同新生一般的感動,有股強烈的力量驅使我開始創作,「閉眼冥想的小孩」系列因此誕生。事實上,去創作新系列作品的想法,已在我腦中醞釀好幾年,但始終模糊難辨。在復健時期的沈思期間,整個圖像豁然開朗且清晰。我像孩子一樣回到初心原點,不畏懼對新事物的嘗試,因此初次使用瓷土與石膏開模灌漿,這些技法有別於我二十九年來的創作方法,必須從零開始起步與學習。 

孩童出生後,成年人不斷地教導「這是你的⋯⋯」、「這是優秀的⋯⋯那是低下的⋯⋯」等世俗的特定觀念。因此,在小孩的成長道路上,自我性與分離感不斷地被建立與強化。然而孩童並不像成年人處處仰賴心智的分析,並受到痛苦之身的深刻牽制,倘若不是來自家庭與社會環境批判與喜惡的影響,他們不同於成年人價值觀的僵化與功利的標籤化;更不同於成年人對感官的需求,永遠處在不飽滿的慾望消耗;也不像我們受到心智的慣性制約與掙扎。孩童身處於大自然時自在又盡性,對事物充滿開放的好奇心與接納心,他們與本體意識同在,身體、智性與心靈平衡共存,與宇宙保持合而為一的和諧狀態。 

孩子的童言童語,常讓我開心大笑,我深刻感受孩子們身心靈合一的純淨,而且深信他們帶著輕盈光透的能量,自宇宙生命的源頭啟程,再度來到這個能量濃稠厚重的物質世界進行探索體驗,他們與生命起源的入口是如此地接近,而且個個身藏宇宙奧妙的答案。事實上,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曾是那個孩子,即使是現在,一旦我們得以與本體意識面對,就可發現在層層白霧的那端,那個帶著真善美能量的孩童正等待與我們再度重逢。 

雖然自年少就渴望與內在本心面對,試著去學習接受事物本然樣貌,然而這一趟路途的移動速度卻極為緩慢;雖說如此,也不曾停下腳步去覺察這趟生命之旅存在的意義。或許正如約翰.凱吉(John Cage)所說的,「我們並非朝著某種目標邁進,而是與目標同在,它和我們一起改變。如果藝術有目的,那麼就是讓我們睜開眼睛看見這個事實。」

(工藝深角度 2014 /12月,p60-61)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