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嶠
Chen Hui-Chiao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一個存在的流變的不可見性
English
文 / 陳慧嶠

如果槍桿可以「替代」筆桿,詆毀那因淺薄的自我指令下所操縱的文字暴力(利)或預設了的權利;橫掃那永恆的焦慮、疑懼、挑撥、空洞、盲從、裂罅與鬥爭。如果鏡中的知覺可以「替代」那在眼中看到自我的人,因而獲得了一切世界、一切慾望;然非心無旁騖,終將毀滅。如果一個機制的建構是建立在「替代」另一個體制之上,在於重返主流中的位子或地位,如一道鎖鏈般展開,卻被踰越者所掩蓋,歡樂與痛苦就無窮,但這些都無法觸及那不跟現有體制認同的精微的本質。一切從本身湧出;不朽的是無限,而有限必死。當看不到、聽不到、體會不到別的時候──那就是無限,在這裡面不曾覺察「有」,可是它一直在那裡。透過了「空間」,一些人呼喚著;透過了「空間」,另一些人看著;透過了「空間」,呼喚的人又聽到了回答。所有的事物在空間中誕生,在空間中成長,在「時間」中自認識;無可閒置和無可替代地發揮著無限的自由意識與力量,週遍世界。

同樣地,既存的藝術展演空間,必定是在社會生活的現實脈絡中因實質的需求被建構而成,這類空間的存在更與地方人文互攝互入著微妙相契的關係。於空間、距離及選擇之間扮演著施為參與的角色,而空間中自我施為係主體之人善巧地推展,執拗地試圖克服展演空間商品化的異質,在生活中透過其實踐參與,是「另類空間」建構主體性的重要起步。這類展演空間或「伊通公園」的存在,皆因眾多藝術家的自發及親身參與和凝聚討論所共議創生的,遂而形成了生活結構中平凡樸質的創作空間,開創著、揭示著一切善美的事物,乃至跨越體制和地方的狹小範圍。但如何在日常生活與社會結構易於流變的特性中,意識還能保有暢達的活力驅策精神自由?特定性的釋放與流動有其特殊的契悟及必要。而對場所的歸屬覺知──「未知境的究極意義」與「對現實困境的克服」,均是構成藝術家在日常生活中斷此取彼的行動主張;亦是主體記憶中不斷召喚與回溯的根基,更是活性的空間之詩性智慧的來源。但單是理解並不足以感動我們拿本身的靈魂來作冒險的,而是因為在它的裡面有一種發人省思的生命脈動,貫串其間。意在於召喚生活空間之詩意品質,使藝術家建構一屬於主體創造的作品,不可複製地根著於地方歷史的世界中。

從實驗、非主流、游移、邊緣、替代、前衛、另類等,1986(約)迄今這種種為藝術形式或非營利空間所輪替更換的指稱,以及闡述這驟然降臨之「另類事物」歧異的途徑,似乎已無庸置疑。而這類空間雖隨時可能崩毀,卻有如撕巾裂帛的爪子,改變了當前藝術「域內」既有的體制與結構,迫使詭譎變幻的現有體制,在如雷殛頂的詫異中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的,正是這股「域外」的力量。而這闖進既定的事物與想法之中,成為另類的力量與力量介居翻騰交錯的力場,迫使一切另眼觀看的可視性空間,不是「替代」而是「有別於」,有別於特定的看與說的開敞,同時被另一種看與說的方式所接替著,指向域異與思考的拓樸,於當代藝術中生發關聯及影響。

所以「另類空間」不僅僅是一實質實體,或某人之地方性活動而已,是任一介入者經驗空間的概念,同時亦是參與者、目擊者、體驗者、感受者知覺拓荒的門檻,於當代藝術的推動,於廣義造型藝術界內跨領域的交流,以及當代藝術對於一般大眾的潛移默化等,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功能及影響作用。當今,全球網際網路及數位錄像高度馳速的發展,透過電腦虛擬或實鏡的獵影剪輯再幻化相狀為具體的影像世界,運用科技這類創作人文薈萃的在新世紀中展開,同時地域性文化的差異或認同亦成了藝術拓展的視野和疆域,在新與舊之間橫亙著聚滿偶然與機遇的裂縫,處處閃爍著機鋒,台灣在日趨蓬勃的國際藝術交流上,除了各大美術館或基金會外「另類空間」更擔負了關鍵性及前瞻性的推展視窗。然而任何一個展覽場所或「另類空間」的運作,我們真正顧忌擔憂的是我們真能不能洞晰、穿透及掌握共存的現實,創造調諧出一個完善的環境,提供另一種觀看和理想的行徑,讓人可以不時回返並從中獲得力量與訊息?而這類空間的存在和持衡及相關人士們如何主動的觀照和扶植?實則更令人拭目,屏息而待。

我真想問:「我們做的還不夠嗎?喔!也許,也許我們還需要再去照照鏡子。」

(藝術家雜誌,311期,2001年4月,頁142-14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