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勇
Ku Shih-Y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科技藝術中虛擬與沉浸的潛在意涵
文 / 顧世勇

技術與存有的開顯

海德格對於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中的哲學敘事方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尤其欣賞沙特對滑雪所做的哲學思考:「對山坡的陡緩程度的體驗,取決於你是用適合緩坡的挪威方法,還是用適合陡坡的法國方法滑雪。因所用方法不同,同一山坡時而顯得陡峭,時而顯得平緩。」沙特對於滑雪的思考正視了這樣一個事實:技術從根本上規定了人對世界的感知,即技術框定了人的視域,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空間之中。

關於技術的緣起有許多古老的神話。在哲人柏拉圖講述的愛比米修斯造人的故事中,技術與人的起源幾乎是同時的:在造物主創造生命的最後階段,造物主命令普羅米修斯和他的兄弟愛比米修斯替生物進行裝備,分別賦予生物種種特有的性質。愛比米修斯對普羅米修斯說:“讓我管分配,你管檢查吧。”普羅米修斯同意了。愛比米修斯一一做了安排:他給有些生物配上了強壯的身體,而沒有給予敏捷,把敏捷配給了柔弱的生物;他給了有些生物武裝,為沒有武裝的生物設計了別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可是由於他不夠聰明,竟忘記已經把可以分配的特質全部給了野獸,所以當他走到人的面前時,一點裝備都沒有了。普羅米修斯前來檢查分配的情況,正是人從地下出世的時刻。情急之下,普羅米修斯只好偷了赫菲絲特的用火技術和雅典娜的創造技術,同時還偷了天國的火種送給人。

這個故事似乎說明,諸神只把人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而技術是一種補償,引入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彌補愛比米修斯的失誤,是為了讓人憑藉技術謀求生存之道,實現自我“完善”。換言之,天賦不“完善”的人無力直接應對自然的挑戰,而不得不訴諸技術,將自己週遭的生活環境改造為一種人為的、技術化的世界。

然而,實際的情況可能洽好反過來:人的自然特性或動物性本來大抵完善,倒是在無止境的創造衝動和技術旨趣驅使下,人們選擇了“未完成”這一開放式演進模式,而逐漸生疏了“已完善”的天賦,減少了對其自然特性的依賴。即人因為選擇了技術而成為人,而具有與動物不同的生活方式。

由以上觀之,技術本質上是一種開放式演進的旨趣,這種旨趣和意向使技術活動成為人的內在向度:技術既是人的自我創造、自我展現的過程,也使自然和人的創造物被再現、被展現的過程。簡言之,人建構了技術,技術反映了人的開放性的本質力量。

技術的演進和生活世界的開拓源於人性的開放性和未完成性,正是由於生活世界無止盡地向前拓展和鋪陳,人性的深度才得以從潛在狀況中顯現出來。在當代社會中,科技所建構的虛擬生活使人們面對各種全新的選擇,虛擬真實因此而成為一個開放的人性實驗室。

科技藝術中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的建構論

“虛擬”最初與“真實”是一對反義詞,虛擬意味著潛在的。後來“虛擬”雖然仍意味著潛在的,但更積極的是指向“有可能性的”。在哲學辭典中,關於虛擬一詞的定義是:“從一般意義上講,是指在某一特定對象中完全可能實現的東西,就如同一塊大理石可以虛擬成為‘神像、桌子或馬桶’;從較為限定的意義上講,虛擬即是在一個對象中預先確定的東西。它自身內部具備了一切可以使之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雖然從外部看不到這些條件。故虛擬與可能性或潛在性相關,而與真實性相對。”

這使我們聯想到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範疇潛在與真實。亞里斯多德認為,潛在性是有可能的、但尚未實現的形式,真實性則是事物已有的形式。

科技藝術中的虛擬真實的基本概念主要涉及兩類:一是從純粹的技術層面加以界定,二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結合操作者的感知加以描述。

顯然,虛擬真實微妙之處在於:一方面,它試圖從身體感官和知覺等感性層面進行仿真;另一方面,這種仿真的基礎又是理性層面的科學理念。由此值得指出的有兩點:其一,虛擬真實的精緻程度要受到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制約,而對決定感覺參數的數據流的處理則是問題的關鍵;其二,虛擬真實實際上可以不受常識和因果律的制約而隨意虛構。

將真實感的傳遞和交互性兩個方面綜合起來,就形成了虛擬真實的基本概念。在此 我們可以概略分為七個方面:
(1) 模擬性。虛擬真實是電腦像素系統對真實景象的逼真模擬,同時三維音頻也令虛擬真實更為生動。
(2) 交互作用。就某些人而言,虛擬真實就是他們能與之進行交互作用的電子象徵物。
(3) 人工性。虛擬真實是一種人造物。
(4) 沉浸性。虛擬真實的音像和感應系統能夠使操作者產生浸沒於虛擬世界中的幻覺,即虛擬實在意味著在一個虛擬環境中的感官沉浸。
(5) 遙在(telepresence)。虛擬真實能夠使人現實同步地以遠程的方式於某處出場,即虛擬出場,此時,出場相對於“在場”,即你能夠在現場之外實時地感知現場,並有效地進行某種操作。
(6) 全身沉浸。這是一種不需要人體傳感器的方式,攝影機和監視器現實同步地跟蹤人的身體,將人體的運動輸入到電腦運算中,人的影像被投影到數位運算介面上,這使得人通過觀察他的投影的位置,直接與電腦中的圖像物體(圖片、文本等)發生交互作用。換言之,人成為自己的虛擬真實。
(7) 網際網路。虛擬真實可以通過網路實現共享,使用者通過自行規定並塑造虛擬世界中的物體和活動,就可不用以真實世界的指稱來共享幻想的事物和事件。
科技藝術中的虛擬真實除其上述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和觀眾互為主體的情境建構論,它是一種與技術決定論迥異的立場。它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建構論力圖揭示蘊含於技術化的生活世界中的價值因素,力圖從技術與社會互動的角度來體現人在其中的作用。

虛擬真實的沉浸“主體-身體”

沉浸於虛擬真實是一種全新的認知體驗,其最重要的特點是,操作者對經驗世界的感覺和認知的界限淡化。這種界限淡化的主要表現有二:其一,是身體感覺的作用變的更加重要,主體的主要內涵不僅是心靈的認知和基於心靈上認知的理性實踐,這一變化使身體成為主體的一個重要內涵。由此導致了“身體-主體”的出現。其二,操作者沉浸於虛擬真實時。知覺與幻覺是合一的,構成了真實實在中所沒有的“知覺-幻覺”感知模式。在對兩點進行微觀經驗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更進一步指出,沉浸於虛擬真實中的行為的實質是“我向幻覺行動”,本質上具有顯見的沉溺傾向。

近代西方唯理論大師笛卡爾將感性的身體與理性的心靈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並以身心兩元論做為科學的基礎。在笛卡爾看來,身體的知覺是不可靠的,唯有理性的心靈才能揭示世界的本質。他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曾指出:“現在我要閉上眼睛,堵上耳朵,脫離開我的一切感官,我甚至要把一切物體性的東西的影像都從我的思維裡排除出去,或者至少(因為那是不太可能的)我要把他們看作是假的;這樣一來,由於我僅僅和我自己打交道,僅僅考慮我的內部,我要試著進一步認識我自己,對我自己進一步親熱起來。”

然而,虛擬真實的出現,給笛卡爾設定的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虛擬真實就是感性知覺存在。因此,在有關虛擬真實的哲學問題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虛擬真實所表明的是一種反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立場。

虛擬真實的實踐表明,當操作者沉浸於虛擬真實之中時,身體的感性知覺的作用無疑顯得較在真實實在中更為重要,人與虛擬環境的關係不再以理性認知為主,而主要是感性知覺關係;而所謂沉浸就是使人只停留在感性知覺層面,不加反思地將虛擬真實作為行為的對象和環境。為了理解身體的凸現對虛擬真實中人的行為的影響,我們借用一個現代哲學概念──“身體-主體”來對其加以分析。

最早提出“身體-主體”(body-subject)這一概念的哲學家是法國身體現象學哲學大師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他希望通過這一概念,克服笛卡爾以來的身心二元論。

梅洛-龐帝所欲表明的是,應該將心靈的根源放在身體之中,放在世界之中,即身體和主體是同一個實在。他認為,身體既是顯現的主體,又是被顯現的對象;既是存在著、經驗著的現象,又是現象發生的場所。人通過“身體-主體”向身體以外的空間的擴展而形成其意識的背景──知覺世界。他說,身體不像其他事物那樣在空間之中,而是既不在空間之內,又不在空間之外包圍空間,身體之於空間猶如手伸向工具一樣。“身體-主體”的這種延伸就是知覺。與此同時,他把世界說成是有生命的身體,把知覺聯繫身體──主體和世界的過程說成是“世界的肉身化”(incarnation):一方面,知覺對外物的直接接觸使身體──主體化在外;另一方面,外物向知覺的顯現,意味著世界的內在化。由此梅洛-龐帝強調,世界就是我所感知的那個東西,知覺世界始終是一切理性、價值和存在的先行的基礎。
無疑,從真實實在的角度來看,梅洛-龐帝對知覺的基礎性的過分強調是有失偏頗的,但對本身就是以知覺為基礎的虛擬真實卻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結語

我們可以看到,在科技藝術的虛擬真實中,沉浸即意味著主體對身體知覺的完全依賴性,同時,由於虛擬真實實質上是為人所控制的實在,故所謂“世界肉身化”的隱喻也是不言而喻的。換言之,人在虛擬真實中的行為方式是以感性知覺為主的。在此涉及的是人、技術與世界的體現、詮釋、他性和背景的四種關係,體現關係相當於知覺的延伸;詮釋關係意味著認識的具體化和知覺化;他性關係反映出虛擬真實在知覺層面上的可控性;背景關係則說明了虛擬真實與“身體-主體”在知覺層面的統一。沉浸於虛擬真實中的時候,“世界就是我所感知的那個東西”這一命題是成立的,虛擬真實就是一個人類知覺現象研究的實驗場域。科技藝術正體現這般沉浸主體和文化意涵。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