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珮淳
Lin Pey Chw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走出文明、回歸伊甸「回歸大自然系列」創作論述
English
文 / 林珮淳

生命的體認

1999年當人類正以特殊的心境等待跨越新世紀之際,台灣的百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災難—「921大地震」。這個發生在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芮氏規模7.3級的強烈地震,雖只有二十幾秒的搖震,卻撼動了整個台灣島,也幾乎毀掉了大半的中台灣。災難現場到處是房屋倒塌、山崩地裂、走山變形,整個村落頓時消失,短短的幾十秒中死傷成千上萬人。台中文化局921重建基金會出版的《記憶921》紀實攝影集中,呈現了當時的現場的照片,也紀錄台灣人的惡夢與浩劫。書中幾段的文字表露了人的脆弱與無奈:

「如何能想見,昔日巍峨的大樓就在一瞬間攤倒在妳面前,昨日還笑聲滿堂的甜蜜家園,如今卻埋在萬丈深淵,一片寂寥,而愛了一輩子的人,今後只能在夢中相見…。回家的路,像一條成長的臍帶,鏈結著長大後的理想和小時的記憶;鏈結著遊子與家鄉的情感,鏈結著永遠也切不斷的鄉愁。大震來了,斷腸扭曲的路扭曲得令人不能置信,這是我熟悉的回家路嗎?順路而下,是否還有一雙迎接我的手?路的那頭,是否還有我的家?…釋放了極大的能量,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另類面貌,斷裂、扭曲、翻覆與摧殘。是一種對人類的反擊?還是自然對生命的制衡?……這一夜,多少人自驚恐中醒來,奪門而出?『山崩地裂』不再只是形容詞,而是一個觸手可及的事實;挺立在眼前的事實,多麼希望這只是一個長一點的惡夢,再睡一下,天光亮起一覺起來,一切如昨日。」

「921大地震」震醒了我的良知,若不是目睹這場大浩劫,我也無法體認「走出文明、回歸伊甸;回到起初,來到終點」的真諦(1997年神僕人洪以利亞弟兄就帶出「伊甸家園」2 劃時代的信息,要神兒女離開文明的挾制,回到神起初要與人同住的伊甸境界。)身為藝術工作者,在多年以「女性觀點」創作了解構性別的作品(《女性詮釋系列》與《相對說畫系列》),以及解構台灣歷史的228展作品(《黑牆、窗裡窗外》與《向造成228事件的當局者致意》),以及解構文化、社會等議題的作品(《真實與虛假》、《繁複與思源》),以及反諷讀書人追求功利的作品(《經典系列》)等…,在明白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後,我認識了人類所有的問題(如男女不平等、戰爭悲劇、社會亂象、天災人禍…)都是因著人性的自私、驕傲、自大、不敬畏神,甚至違反大自然定律,自以為「人定勝天」的心態所造成的。湯一介教授對「全球倫理」的構想就認為人類的自私造成人自身的身心的分裂,他說當我們回來看看二十世紀,可以說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世紀,是一個對人類的財富有巨大積累的世紀,但是它同時又是一個使人類遭受到非常深重苦難的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造福了人類,但是同樣破壞了自然、破壞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由於對利益和權利的爭奪,就造成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對抗、甚至於戰爭,而對金錢的追求,造成了人們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這樣就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3若人類能敬畏創造主,若能照著自然的定律過生活,就不會有紛爭、歧視、欺壓的問題,也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達到「天人合一」的伊甸境界。於是,在創作上我開始思考了人與創造主的關係,以及文明與大自然的關係,我明白了人與大自然本不該分割,我的創作議題更不可與大自然無關。

開啟與感動

神僕人洪以利亞的信息也啟發了我,他說:「人類以為開發了,其實那不是開發,那是破壞!人類開發到那裡,神的創造就被破壞到那裡,美麗的大自然就被破壞到那裡。文明人的足跡所到之處盡是帶來污穢,三十幾年前我們上錫安山的時候,楠梓仙溪中魚一大堆,因為沒甚麼污染,現在魚少得不見蹤跡,因為二十一號公路開通了,山地管制撤銷了,我們山腳十二號橋下簡直成了垃圾堆。文明人到那裡,就把垃圾帶到那裡,或說,文明的人類是垃圾的製造者,如今這個問題很難解決。今天神憐憫我們,讓我們看到祂的救恩,知道神對墮落人類的定旨是甚麼:祂要藉著我們所傳的福音拯救人類脫離文明的敗壞。」4 另外,教會許多的詩歌也給了我很多的靈感,如:「我們本是屬於伊甸,理當生活在伊甸,照神的定律來過神本的生活,做頂天立地的人。我們伊甸沒有人的文明建造,只有神的創造,我們在其中與大自然合為一。…投入大自然,在神的懷抱,歡歡喜喜,無憂無慮過生活,逍遙的伊甸人。天上飛鳥不種不收,無倉無庫,神養活牠,野地百合不防線,神給它妝飾。我們比飛鳥貴重的多,比百合更尊重。只要投身大自然中,就有一切,走出文明,遠離塵囂,走入自然,回歸原始,大自然真是神奇,有醫治大能,我們靈魂體興健壯,人格健全成熟,只要照神的定律生活,一切都好。天地都有神創造,神就在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生活,就是在神的懷抱中,我們在海邊讚美,在高山上讚美神,時時刻刻讚美神,受造之物都讚美神。…小鳥在天空自由的飛翔,魚兒在海裡自由的徜徉,花在陽光下燦爛地開放,萬物都在向創造神歌唱…」。因著這些詩歌的感動,我將天空、花草、海洋做為我作品中象徵大自然的主要圖像,而與「大自然」對立的「文明」就成了我要批判、控訴的對象。

文明VS大自然

文明越發達,科技、商業活動越發達,人類就更遠離大自然。「城市」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象徵,它也是經濟、政治和科技文明的中心,給人們帶來種種利益、舒適和享受。人們喜歡沉浸在都會中,尤其在那五光十色的招牌燈箱下,匯集了大量娛樂、商業、消費甚至暴力與色情的交易。「招牌」成了都市繁華的象徵符號與指標,是都會文明的符號之一。於是我將那炫麗耀人的「壓克力招牌燈箱」做為我創作的媒材,藉以「再現」這種「都會文明」的產物,以反諷其文明的本質。我也藉用科技的符號、圖像與媒材(如IC板圖像、3D電腦動畫影像、LED燈、DVD放映機等…)建構「科技文明」的模式,而反諷科技可能帶給人類的虛空與危機。

回歸大自然系列創作

1999年底展於桃園文化中心的的作品《生生不息、源源不斷》是我利用公園的健康步道意象,來傳遞我對大自然的渴望與尊敬。大自然原是生生不息、源源不斷供給人類生養,猶如母親般的乳育我們,當我看到彎曲如流水的步道,就很自然對它產生生命延續的聯想,於是我將人工的天空、花草、海洋的圖像搬進這公園,沿著步道放置一座座壓克力燈箱所做的三角錐,這兩者結合後的發光體竟創造出奇特的景象,觀眾可穿梭於作品間,也可從三個角度來欣賞一排整齊站立的天空、海景與花草圖像,尤其在夜間所產生的幻象更令人讚嘆燈箱的魅力。這件作品雖然是我「再現」都會人熱衷於人工美景所建構的文明產物,但真正也反諷了都市人毫無警覺去思考大自然所面臨的危機,因為外表、假象、人造光早已迷惑了人們的眼目。此作品之後也受邀於多處展出,如澎湖的馬公第一賓館公園以及高雄市立美術館等處。

在2000年「景觀、觀景」的個展中,我再建構了提供觀眾坐下欣賞的假天空、假花園與假海景。我先以正方立體的壓克力燈箱為規格,再利用此規格組合成三個景觀:如貼有花草圖像的兩座燈箱以喻表室內花園;貼有海底景觀的四座燈箱以喻表室內海洋;掛吊於牆上的三座貼有雲朵景色的燈箱則象徵室內的天空,這些格式化的人造景觀前面都放置有現成椅子做為作品的一部份,當觀眾坐在燈箱之前觀賞時,儼然構成一幅荒謬奇特的景象。原本美麗自然的景色卻被格式化、人造化後搬進室內暗房中,人們似乎也很習以為常的坐在椅子上欣賞,畢竟我們的生活週遭充斥著太多類似的人造景。

藝評學者陳香君對我的創作提出她的觀點:「孕育人類生命的自然難回。高度的科技化、商業傳播化,預示了自然的死亡,而義無反顧、擁抱科技進步成果的人類,卻對自我與自然間關係的沉倫一無所知。這便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某些人們基於商業利益,深陷濫用、誤用自然的惡性循環之中卻絲毫沒有一點自覺的寫照。這個道德預言,以最美麗的姿態,弔詭地透過電腦科技與商業傳媒,反覆地出現在本次展出的「景觀‧觀景」系列,以及桃園縣跨世紀全運藝術節裡的《生生不息、源源不斷》裝置系列,沉痛的控訴著資本主義剝削自然的邏輯,並諷刺的訴說著人性的無能與黑暗」5。

2000年高雄燈會中有加入「藝術燈區」,由高雄市立美術館主辦邀請我在愛河旁創作。我再以同樣媒材圖像與理念出發,且從一個夜間發光的城市構想起而完成了《大地之光》,不但呼應了燈會的主題(燈會中到處充滿了人工燈、煙火、雷射燈以發揮現代科技的特色),也展現了我原先作品的魅力。其實「燈會」本身就是文明的化身,都會文化驅使人們竭盡所能的去製造大自然所沒有的東西,而消費者(觀眾)也趨之若鶩樂在這種氣氛中(由參觀燈會的人潮可以印證這都會文化的吸引力)。《大地之光》是由不同造型的幾何柱體所構成,當這些形體成為巨大尺寸且發出光亮時,就如同都會的建築物聳立在地面的耀眼,展出時眾多小孩穿梭、嬉戲於中,猶如一座「不夜之城」。

2001年我又受邀在清境農場創作另一件作品《寶貝》。我選擇種有高大樹木的場地,構想如何把作品融在這景象中。我想到「寶愛」大自然,也想到樹枝間的「鳥巢」,於是一粒粒如貝殼喻為寶貝的燈箱就成形了。燈箱上以絹印方式印有黃、 紫色碎花,它如鳥巢般被崁在樹枝間,白天看這近二十顆的作品如鳥巢的掛在樹枝間,有種驚奇的唐突感,晚上看如鑽石在黑夜中閃閃奪人,又有如山中的精靈正睜大眼睛向人類示愛傳情。2002、2003年「寶貝」作品分別展於不同場地,如華山藝文中心的天花板鋼架上,以及在高雄糖廠廢墟裡,甚至也有在畫廊內的地板上(台中臻品藝術中心),因著場地的特性,「寶貝」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美感。

科技文明的省思

做完《寶貝》之後,我轉任執教於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在「專題研究」及「數位藝術美學」的一些課程中,我與學生有深刻的互動,而令我更加認識電腦科技、網際網路對年輕人的影響。我驚訝發現新一代對都會文明的科技產物有龐大的依賴與追求,電腦工具猶如他們的雙手,網際網路是他們生活中的另一個活動空間,所有他們的研究(透過線上資料庫)、創作(圖片影音索取或參考作品)、學習(教學網站)、交友、娛樂、購物…,已大量依賴網路的功能,雖然有其快速、方便、效率的優勢(只要打入關鍵字電腦自動搜尋,交作業或尋找人事物已無需耗費大量功夫,得來相當容易方便,連我上課也是透過網際網路指出我講授的理論或作品,而學生們也藉由線上的資料做即時的發表…),但也形成與現實生活甚至與大自然更大的疏離。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逐漸被「虛擬的世界」所扭曲,網路色情、謠言、遊戲、賭博、犯罪、交易、交友…已嚴重的滲透至人們的思維與行為中,而導致道德、情感、禮儀、價值觀偏離,且逐漸成為文化與文明的一部份,這是遠超過我創作「回歸大自然系列」時所擔憂的。

人類靠著電腦科技的力量(power),大膽的發展所謂的「未來世界」或「網路科技世界」,認為電腦已可建造生命(人工生命),透過晶片、IC板、網際網路、電腦程式…做複製、虛擬、操控、監視、研發、培育…等工作。在〈當代科技發展前沿問題的哲學探討〉一文中就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新活動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基石。」6 足見科技與人類文明的密切關係。人類挑戰創造主的原創,違背大自然定律已肆無忌憚,不管後果如何,只要有利益(權利或金錢)就有價值,難怪基因改造工程、複製工程、核能武器、生化工程、電腦資訊工程等…,雖已威脅到人類與大自然的生存,但自私的人性只想無止境的追求功利以滿足慾望,然而慾望卻也是無止境而難以被填滿與控制的。

想到此,我很憂心但也很慶幸自己因認識創造主的偉大而能虛心思考自己的位置,而這種體認也促成我先實驗一部以3D動畫為媒材的作品(發表於CO2展,之後將之輸出為平面而展現於華山藝文中心及台中臻品藝術中心),這是我面對電腦科技的衝突所發展的第一件作品,是以一個電腦3D動畫的原型女體(現有的Poser 的軟體)做360度無止境的自轉,而女體的周圍也被「0與1」及「女書」的符號所圍繞,這是我更進一步的討論強權與弱勢的關係(如女人在父權文化壓制下所發展出的文字「女書」,其實就如一些不懂電腦科技的人受到電腦文化的影響般,似乎只有無奈與無助的被牽制而陷在無法遁逃的循環中。)這件作品後來引導我在台灣藝術大學的藝文中心舉辦的個展主題:「非自然」,因為科技正以強而有力的霸權侵略大自然生態,以強權VS弱勢的姿態建構科技文明,因此電腦科技、網際網路所形塑的「非自然」世界(科技文明世界)則成為我在此系列所要批判的。

「非自然」個展-《寶貝》、《花柱》、《溫室培育》

在2004年「非自然」個展中,我除了將《寶貝》以放在鏡面的方式裝置,以展現一種整齊劃一、規格化的「非自然」景象,也更加清楚的以科技符號與媒材來凸顯人類所發展的人工產物,如電腦、3D虛擬影像以及文明社會中暗藏的人類各種物質與現象(金錢、名牌、網路遊戲、複製或基因改造工程的科技等)。於是一些相關的圖像都被擷取而應用,並與「花卉」圖樣結合一起,以思考大自然與「科技文明」的相對關係。

《花柱》

《花柱》是由五件大型不同花朵圖像的作品構成。我以幾何柱體的壓克力燈箱(如工業化的機械或都會大樓的造型)貼上IC板與花卉圖像,以及3D蝴蝶影像來建構一人工「科技花園」。「花」與「蝶」從IC板上生長出,且以訊息(雷射燈)相互傳遞,而原本大自然中捻花惹草、花蝶相互吸引的景象,已被冰冷的柱體所取代,而這種冷漠電子感的花園不正也反映出數位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嗎?

《溫室培育》

《溫室培育》系列則是四件的立體作品。我以「太空艙」、「無塵實驗室」、「無菌的溫室」、「科技空間」等為發想概念,建立以3D電腦動畫的擬真影像以及人工培育的意象,企圖把人類與花朵被培育、實驗、改造、複製的過程連結在一起,以反諷科技文明的無限發展,其實反而是將人類自身當成實驗品來改造。因此,花卉中有3D女體的動畫影像,影像乃呈現身體由線條構成而逐漸成形,並做無限的重複與循環的行為。另外,再以電動轉盤帶動花板做360度的環繞,與3D動畫女體的自轉相互呼應,以呈現一種如工廠自動化、機械化、循環化、電腦化的實驗過程,之後再以壓克力半球形的罩子來封蓋花與女體影像以表現無塵的溫室,又加上LED燈光的投射,而把整體作品照射的更加電子感。

「浮光掠影」個展-《捕捉》

2004年11月展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浮光掠影─《捕捉》」個展,是我延續「回歸大自然系列」而大膽以整間「暗室」做為裝置空間的創作。這作品乃由三個相關的創意所組成:1、以雙投影將成群的3D蝴蝶投影於入口的正視牆面上,當觀眾戴上立體偏光眼鏡時,一隻隻美麗栩栩如生的蝴蝶就立體的呈現在眼前。2、為了滿足人類想觸摸捕捉蝴蝶的心態,我建立了兩座假花圃,花圃的正上方(天花板)投影出蝴蝶的影像,當觀眾戴上白手套伸出手時,蝴蝶影像即呈現在手面上。這是可與觀眾互動的作品,而達到真實與幻象的趣味性,尤其在漆黑的暗室中,觀眾看到立體蝴蝶,又能試著去捕捉牠們,以滿足一種擁有的慾望。

我以數位投影的手法創造蝴蝶飛舞的景象,想藉著「蝴蝶」來討論:當人類遠離大自然,而把大自然影像放在隨手可得的空間時,以為就可以虛擬大自然而洋洋自得,觀眾雖可在暗房內體驗捕蝶的樂趣,但所看的與所觸摸到的卻是虛幻的影像,看似真實(可以戴3D眼鏡)卻是假象。另外,我思考到捕蝶後的人類行為,是將做蝴蝶做成標本,於是我也以光柵及透明壓克力的媒材,創造了15件「虛擬蝴蝶」的標本,藉以反思:有一天若「蝴蝶」與其「標本」都成為一種幻象時,那我們居住的大自然又將是如何?

《蛹之生》

2004年受邀第二屆台北公共藝術節而創作了《蛹之生》,主要是呼應當地文化特性,因哈密公園雖為老舊的社區,但透過更多的關注而期待能恢復其原有的活力。因此,我將約15顆白色的蛹造型,分別鑲坎於公園內的樹之間,白天只見一顆顆白色的蛹沉睡於陽光下,到了晚上化為一隻隻美麗的蝴蝶,在夜間一閃一爍的活現於樹林中。這是我將冷光片放置於蛹前端以突顯蝴蝶圖像的效果,以企圖詮釋白蛹到了夜間化為彩蝶的奇妙過程,而象徵此社區美麗的未來。

《城市母體》

《城市母體》乃藉由都會、科技的符號(如霓虹燈、LED燈、招牌影像)來反諷人類所淫浸的人造、數位世界,正不斷被數位科技所建構與粉飾,雖充滿了炫麗的光影與聲色,有如花蝴蝶般的吸引人,其實正引導人類遠離大自然,而進入一種被迷幻的假象中且不自覺。因此,我以如生物「異種」的造型,來隱喻人類所處的都會,有如一奇特的母體正複製更多的異種。觀眾可以透過凹凸鏡窺視母體內充滿炫麗的廣告招牌光影,光影中則呈現有群蝶飛舞的剪影,有如萬花筒的都會世界,且發出車水馬龍的噪音,而母體外則延伸了許多的觸角,觸角末端正是由母體所孕育的數位蝴蝶,加上LED燈的色光,產生人工生命的舞動與變幻,創造了一種複製體正以美麗的外表蓄勢待發的迷幻人類的眼目與情慾。另外,我也應用了互動系統與web-cam,來擷取現場正在觀看凹凸鏡中影像的觀眾剪影,且即時與凹凸鏡內的影像結合並投影而出,藉以反諷人類所創造的「城市母體」正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場域,觀眾以為是以局外者窺視母體內的都會世界,卻不知自己也是母體的一部份。

憂心與提醒

我從作品中不斷的對這種人造、人工、複製、數位、虛擬等文明產物與現象做批判,企圖透過「不自然」的數位輸出圖像建構出各式各樣的人造美景,以模仿「都會文明」的那種艷麗與虛華,以及那種生硬、不自然的現況與事實。這種反思、反諷的創作理念與手法則成為我從1999年至今的作品主軸,而作品裝置的形式也隨著空間環境而有所變化(如融入大自然中或放在室內的暗房)。這種壓克力燈箱的發光體的確奪人目光,展出時受到許多觀眾喜愛,這正是我作品想要批判的意圖,因為它正「反射」出都會人的心態—習慣此人造景觀而不自覺它的荒謬,人類似乎早已習慣複製或模仿大自然,卻無法警覺到這種「人造物」已取代了真正的大自然。作品愈加吸引人就愈加印證人們對人工假象的親切,也就更凸顯我的創作理念:人類若不回歸大自然,走出文明的迷思,恐怕有朝一日,大自然只是一些數位的圖像、燈箱、虛擬影像、3D動畫、光柵、訊息…所虛構的假象,而真正人類賴以維生的大自然又將會如何呢?

陳香君對我的作品評論:「回歸大自然,這個工業革命之後的浪漫主義欲望,或說,中國文人政治失意時的文化通風港,在當前科技高度擴張的時代,似乎已成為一種無可救藥的鄉愁。林珮淳的回歸大自然系列,也引含了對於『自然』這個『純淨烏托邦』的無止盡憑弔及永恆盼望。於是,在藝術家追求『純淨自然』的歷程裡,有憤怒難耐的控訴,也有頑強實現欲求的希望。正如欣喜地看見以往藝術家在探訪『性/別桃花源』的旅途上,不斷剖析深層文化意識如何阻擾航程的嘗試和耕耘,相信藝術家對『自然烏托邦』的衷情渴望裡,也會有轉換鄉愁的深耕勇氣。」7人類為了經濟利益追求無止境的物質慾望,不停地大肆掠奪、變造、侵犯大自然,如工業排放的廢氣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已引起全球氣候反常;冰河溶解可能沖毀所有人類的建造;基因改造導致生物變種;人工化學毒素污染整個生態,電腦科技帶領人類反被電腦控制的地步…,這些已發生的現象以及可預知的災難正以倍數逼近,人們在享受五光十色的都會文明,浸泡在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速成、快感與虛擬幻象的同時,危機卻正在一處處引爆中,大自然也正無法避免的快速變色、反撲中…,身為藝術工作者及神女兒的我,除了多方傳揚「走出文明、回歸伊甸」的真理外,只能透過美麗的作品傳遞著我對文明有無限的擔憂與省思。若人類不反省「文明」發展的後果,大自然總有消逝的一日,就如發光體(壓克力燈箱)的亮麗隨時會因著電源的關閉而化為黯淡,人造的美景與虛擬的假象正是人類自我陶醉的浮光掠影,但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所無法承擔的可怕後果。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