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匯宇
Su Hui-Y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告別電視兒童年代
English
文 / 蘇匯宇

「血腥寶貝」(好萊塢電影也算,因為我比較常從電視上看到它們)
對我而言,電視是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在1980年代,我還是孩童的時代,台灣只有三個官方電視台,到了午夜之前就會停止節目播放,並且以國歌影片為一天的結束。我的童年有一半時間與電視為伍,而我經常就是看到「唱國歌」的時段才去睡覺,也正是在當時,出現了「電視兒童」一詞,用以形容這個遇上電視普及的新世代

跟許多時代產物一樣,「電視兒童」世代即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網路兒童」,回想我2004到2007年的這些作品,其實就是一種個人見證,見證「電視兒童」的年代,見證一種思維習慣的特質、難題與即將被淘汰的殘酷事實。它們所談論的問題,基本上都屬於這個時代的後遺症

回到一開始說起,我的創作一直對「日常生活」(daily living)充滿興趣,我早期的作品風格較為冷冽而嚴肅 (如2002年的《幸福空間》),但是在2004年之後我卻開始轉往較為戲謔的態度去表達。然而戲謔並不是一種說話的策略,而是因為我的主題從這個時期開始都跟電視文化有關,而電視,在我的經驗上就是非常好笑的(我認為即使是很嚴肅的態度,放在電視裡看來都會很好笑),於是戲謔自是必然。

2004年以後,我的錄像創作包括有「所以我們反覆呼喊」系列(Endless Recalling,2004-2005,共三件) ,它講述的主題是電視肥皂劇(Soap Opera)與情緒消費(),這是一種類型片「灑狗血」伎倆的的後遺症;「Bad」(2005,與黃怡儒、王嘉明共同發表)、「星條旗」(Stars & Stripes,2004)與「Dance」(2006),它們講的是MTV文化、自我認同與殖民過程;「我愛林志玲愛我」(The Supermodel Love,2005,與鄭詩雋共同發表) ,內容是我與藝術家鄭詩雋親自破壞了名模林志玲的一個表演現場,並且參與了林志玲的當日新聞,我們當場遭到警衛驅離並遭到警告,這件作品講的是關於電視與偶像;「Everything」(2006),運用了類似新聞頭條或者電影預告的字體運動,這支影片從頭到尾談論的是電視文化的整體,尤其是新聞與預告片手法給我的感受。另外就是2007年的「槍下非亡魂」系列,它們的靈感起源於電影中的槍戰場景,透過它們我談論媒體時代下關於恐懼的想像與感受。

從生活習性而言,我是個徹頭徹尾的「電視兒童」,而且我相信「電視兒童」已是一個老去的世代,網路即將全面取代電視的經驗。如今很多人是不看電視的,但是他們不能沒有網路。網路影像的傳遞模式造就新的媒體經驗(例如You Tube的風潮),讓生產者與使用者兩種身分經常是同一人。這使我想起一個網路術語,「end-user」,末端使用者,泛稱個人電腦的用戶。末端使用者從一個相對被動的接受者,無法生產、發言或參與,到了如今因為部落格、交友網站與各類如You Tube這樣的架構,而具有積極的主動權。反觀在電視時代,幾乎所有人都是「最陽春的末端使用者」,電視兒童只接受訊息,從不發言。

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 1999年的報告,二歲以下的兒童最好完全不看電視,年齡稍長的兒童也應儘量不接觸電視或是限制其時間,理由是電視大部份內容都很空洞,傳播很多不正確的資訊,圖像式的資訊也會讓兒童的推理力與想像力下降(註1)。這些擔憂相對於今日的網路經驗只能說是大驚小怪,電視兒童已經是個不可想像的狀態,媒體情境亦較過去更為複雜而多變。我的這些作品,就像是一個總結,它們是我在電視經驗上的總結,也同時企圖成為一個時代反思,用以「告別電視兒童年代」。

何以一定要用「告別」這個動作?這或許是個複雜的問題。如前述,許多研究幾乎都傾向將電視認定為有礙於人格與智能發展,而除了那些醫學機構的警告之外,法國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n)則是另一種例子,他認為電視正在對藝術、文學、科學、哲學和法律等文化生產形成巨大的危險,我們應當盡力揭露電視的象徵暴力,使這一切大白於天下,喚起人們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自覺意識。由其所見,電視是多麼不良而危險的東西!但是話說回來,這未必是正確的見解,很多其他的研究也顯示出電視的正面貢獻。每當看電視的同時,我不免想到,電視,這個我不曾有機會做出選擇的生活元素,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它等於那些傳播理論與醫學報告嗎?它等於那些天天出現的明星嗎?它是來自那些我永遠無法理解的充滿高度複雜技術的世界嗎?「看電視」這件事是否已經落伍?
它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又是如此的遙遠,這不得不讓我思考它的意義,也讓我曾經想擺脫它(大學時代我曾經刻意不看電視一年)。於是「告別」的用意此時是多重的,一個是對它在感覺上的過度依賴,另一個則是對它在知識上的疑慮,以及,對於媒體這件事情的歷史主義式的理解等等(趨勢來看它似乎必然被淘汰)。

直到現在,我在睡前還是會看電視看到睡著,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我吃飯的時候通常會想看電視,如果可以,我還想在馬桶前面裝一台。就此部分而言,這跟二十年前的我並無差異,我還是一個電視兒童,電視佔據了我極重要的生命時段,即便,我正企圖用作品紀念這個即將逝去的年代。然而比較起來,只有電視的年代好像還更為簡單些。

(本文為2002-2006年作品總結之創作自述)
------------
註1 New York Times,August 5. 1999。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