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
Hsia Y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關於東西
文 / 夏陽

多年來, 除了作畫之外, 常常想到的是中國近世美術方面的一些問題, 茲簡述如下 :

中國近世美術的問題, 當然是東、西交接之後所產生的。檢視一下書壇情況, 顯然傳統已經毀棄, 而向西方學習的部份, 無論質和量都可以說是非常貧乏。有人說是因為西風柬漸而毀了東方傳統,事實上倒是對西風吸得不透所致。早期能夠負笈西洋或東洋而又是學藝術的的真是少之又少,而所謂學只是上學堂、畫石膏、畫模特兒、畢業、回國當教授, 至於當時洋藝壇有些什麼運動一概不知,更不要說參與了,只有少數人例外。

總的來說, 中國向西方的學習其實很少, 然而它的影響卻是極大的, 因為自康有為以來許多學問家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缺點就是不寫實, 只要加上寫實就好了。須知寫實乃是要表現物質存在於空間的感覺, 筆、墨、宣紙是做不到的, 於是變成輪廓較正確, 較有立體感及透視等。如此一來, 傳統的線的藝術在運作上就無法自由而卡死了。像這樣的畫只能叫做圖畫, 而不能稱為藝術作品, 因為它不能在工作中接觸到潛意識, 表現力無法凝聚之故。然而說也奇怪多年來大家還很能接受這類國畫, 無他, 因為創新已成為一種迷信, 可能是憑藝術形態而非眼睛去看畫的原故吧! 可憐西方一點點所謂“寫實”就掃掉了中國幾千年的精華, 連部份民間藝術也在株連之列。還有在教學上就是素描( 石膏像) 是一切這型美術的基礎, 試問中國自齊白石以上幾千年的畫家連“基礎”也沒有嗎? 真的很奇怪, 常常很簡單的道理就是搞不通, 奇怪! 其實也不奇怪, 只是西方的風昧沒有吸透, 無法真正去比較傳統的風味擺了。

現在我就來試試看, 談談東、西兩方有何不同。

大概在三千多年以前的一大段時間裡, 年代不必考究了, 從那時候存留下來的、造型美術作品中, 總的印像是什麼呢? 西方,廣義而言在地中海周遭, 包括埃及、西亞及希臘, 一尊尊人或神的雕像大概是最突出的了。而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則處處有鼎, 以及名目繁多的青銅製飲食用具,統稱為禮器。再看它們的空間體積, 那些雕像差不多真人大小, 有的相當巨型,鼎一般是像大飯鍋、大型的有大到上千公斤重。由此可見這一切都是當時人們盡最大能力精心創作的,現在我們稱它是雕刻和工藝品, 在當時恐怕不是這麼回事, 一定比現在藝術品的地位高很多。凡事越古越單純, 涵蓋面也越廣, 雕像和鼎在當時的社會功能上, 意義一定是十分重大, 當然, 不是說當時別的創作物就沒有價值, 諸如建築、壁畫, 各種器物的造型, 器物上的圖畫或裝飾等, 所有這些在美術史上都有原創性的地位。然而就總的觀感而言, 雕像和鼎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我在想, 那時候文字還沒有被普遍的使用,人們憑直覺凝聚共識,站在雕像前面,或聚集在鼎的周圍古人的精神狀態一定非比尋常吧。

現在我們來把這樣兩代表性的東西在腦筋中來回放映,中西的根源就可以清楚地呈現出他們的不同了。先來看雕像,不管是人像還是神像,終歸是人的樣子,我們看到它時,也會對應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產生敬畏或親愛等直接的感覺,好像可以互相對話, 總之是一種直接面對面的感覺,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再來看鼎就不一樣了, 鼎給我們的感覺是關係著一群人的存在, 而我只是其中之一, 鼎是一個中介物, 而人又是一個群體, 我也在其中, 因此根本上就不是直接面對面的, 如果用圖解來說明的話, 雕像文化是一條直線, 它有兩端, 而鼎的文化是環狀的, 根本沒有端。古人實在很可愛, 腦筋單純,凡事直截了當,可也十分有智慧, 不論中、西, 人總是被第一優先註意到的, 西方先祖就依人的形象、用盡精神把所能找到的最堅固的材料--石材--雕成人像, 賦以崇高的地位, 神、帝王、英雄、美人, 作為人的楷模。而中國的老祖宗也妙, 他們一開始的注目點即在群體, 把這個日常共同使用的陶製大飯鍋提升到極高的地位, 用當時的最高科技, 結合最精緻的藝術創這齣了鼎, 是以群體意識為中心的文化精神的形象化, 而西方則以個體意識為中心, 這就是中、西不同的根本所在, 而後由此衍生出種種變化。

西方,比較自然, 合乎人的本性、本能, 這都是由於注意力在個體——人——的本身所產生的, 許多本能的行為都受到肯定, 你看希臘神話, 諸神的行為那一椿不跟咱們人一樣, 惟一的不同然無非在於超強, 而且還更加任性, 七情六欲, 坦率表露。總之, 西方的東西比較真實, 有血有肉, 因此力和性是不避諱的, 身體也就無須遮掩, 反而成欣賞的封象, 由於對身體的顯注觀察, 產生了對物質的實感的描寫實,我們可以相見當時的藝術家是多麼地用心觀察人, 看他的臉、身體、手足等, 一個一個地, 十分地充滿和明確, 還有對瞬間動態的掌握, 體會運動的規律, 總之必須高度集中精神在人的身體的本身,才能產生古希臘那麼傑出的雕像作品。然而到了中世紀---這一西方的“超穩定”時代神聖化製約了人性, 看那時的雕像和繪畫, 大多著重嚴肅而簡練的造型, 甚至以線條為主, 人體的肉感降到最低,其間約經遇千年之久, 到了文藝復興時又向希臘精神回歸, 藝術家的眼睛又關愛到人的本身, 聖母聖子的像, 如同一般美貌的婦女和可愛的孩子,豐滿的身軀, 慈藹的笑容, 雖然畫得非常有真實感, 但比起中世紀的聖像來, 反而覺得有點“假”, 因為太像“人”。我們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會發現他對“力”的讚美是如何地深沉, 而提香(Titian ) 的作品創常是表露了對“性”的暗示,說明了人的本性、本能的複活, 事實上這種精神是一直延伸到今天的, 看西方的藝術基本上是以人物為主, 人世間的一切都在關心之列, 無論和諧或是對立,它總是直接面對著人間。此外在工作方式上, 也是一個非常重要必須好好探討的事情, 西方的工作方式基本上可以就是一種“走著瞧”的方式, 就是先動手再修正, 一路揣摩下去, 作者在過程中凝聚表現能力完成作品, 它的來源是和真實感的描寫實有直接關係的, 譬如說畫一個人, 如果只畫他的大體輸廓, 憑記憶就可以了, 如果要畫整體的實存感, 憑記憶就不可能了, 就必須是逐步成長的方式, 先畫下第一筆、再去修正、補充。 ( 也因為這個需要的原故西方發明了可覆蓋性的顏料, 如蛋彩、油彩等), 這個看來是西方藝術工作技術性的小事情, 可是由它衍生出來的事卻不小, 它不但產生了西方特有的工作方式, 也由此工作方式影響到思維及行動上, 就是咱做了再就說, 以行為為前導, 這就形成了嘗試性的及實驗性的精神, 這程精神往往具有主導的作用, 總的來說, 西方藝術的基礎精神, 在於面對人間, 大膽嘗試, 並迸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尤其在現代藝術方面更是創這了多彩多姿的廣闊空間, 其所蓄聚的想像力之豐富是空前的。肇因於它的資源來自世界各地, 它也將向世界回饋, 使世界的眼睛一新。

談了半天西方的東西, 談得入神, 不由地就宣揚起現代藝術的偉大了, 想到要談中國方面, 太平淡了, 有什麼好說的哩! 尤其在看人家千便萬化、多彩多姿之後, 總會有些懷疑中國傳統的東西是不是早已走進歷史? 我想有許多朋友會有這個感覺, 不過進一步的觀察之後會發現在許多重要地方正好和西方相反, 這就不能不加以深思了, 現在我就試著用唱反調的方式來談。

中國, 比較不自然, 制約人的本性、本能, 這都是由於注意力在群體, 即人群的秩序上, 所以個體的本能行為受到約束, 像“力”和“性” , 孔子是不語的。而中國古代神話中諸神, 差不多都和“公共建設”有關, 諸如女媧煉石補天、燧人鑽木取火、神農親嘗草藥教民稼穡等, 全是為人群服務的事蹟,很少提及個別的脾氛、個人的行為。在藝術品製作上, 最花精神、最花力氣的作品是集中在禮器上, 這是共同使用的器具, 直接關係著群體, 到秦始皇建阿房宮, 裡面一定有大量平面及立體的藝術作品,可惜都燒掉了, 十二金人也一個也不存在, 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想來和兵為俑差不多, 兵馬俑和希臘的雕像比起來只能就是概略性的製作, 但它們是以千計的大部隊,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而往後的時代裡,各種塑像、刻像、雕像及畫像,基本上分成幾個類型,在類型中都很相像,有時侯簡直同一個模子鑄出來似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概念上根本就是要這種“共相”而非“殊相”。所謂聰明正直、死而為神, 就是心目中早已有了典型, 作者把它形像化, 人們禮敬的也就是這個典型, 而不是個別的某一位神靈, 因此特別著重造型性, 總之,理念在前, 這是中國美術的根本, 此外由於中國文字的特點而創造了“碑”這種事物, 它的功能不止是記述事情, 文字本身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碑的形制也有種種變化, 從某種程意義來說, 把它看成一尊中國式的雕像也未嘗不可。中國美術裡還有一個特點, 就是知識分子( 文人) 藝術和民間藝術是分開的,但是大前提又是相同。在製約人的本性、本能之下,在個人方面產生了謙抑的情操, 形成內省式的所謂“修身”的行為, 嚴格來說就是傳統文人畫根本就是為了自修, 目的不在創作, 而修身的目的在自我舒解七情六欲的負累, 乃至超越人間的繁雜, 在這種精神引領之下, 作畫越向自由而單純的墨線, 題材以山水為主, 而色彩也不重要了, 在作品的表現上根本不會去想什麼日新月異“ 突破”等等, 而在於內心之進靜境, 就好像念經一般, 經沒有變, 而心境日新, 當然, 這棱比喻不很恰當, 作畫總是一程表現, 但心境有所提升時, 作品自然會到一個不同的境界。細看前人的作品 , 實有此種感觸。再看民間藝術, 它的特點是十分的絢麗多彩, 好像是為了補充文人藝術少掉的部份而存在的, 高手匠師有極其細緻的作品, 倒也有天真浪漫似素人作品, 可又是有傳承的,民間藝術因為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器物, 及多種用途之中, 所以極為豐富, 但總的意念基本上在於祈求幸福、吉利等等意識, 也不是面對人世的, 而是超越的,不然的話怎可能在苦難的人民手底下卻生出愉悅的花來呢? 總之,文人作品和民間藝術是一體的兩面、合成整個中國美術。

在工作方式上, 中國和西方也是相反的, 要“成竹在胸”,“意在筆先”, 這樣來畫畫可以就是說是釋放性的,畫家在作畫時腦筋裡已有全盤佈局, 涵蓋整個畫面, 一切素養都蓄勢待發, 而毛筆好比一個敏感的記錄器, 隨“意”而行, 而“意”就是表現能力, 它一方面連繫在整體的精神上, 一方面也聯繫在即時的心境和潛意讖上, 好比春蠶吐絲般釋放出來, 這程即興式的畫法正好是毛筆、墨及紙最適用了。 ( 中國在商代就發明了油漆), 這種中國的工作方式也可能影響到思考和行為方面, 即謀定而後動的種狀態, 不會去做莽撞的嘗試, 所謂三思而後行, 因此缺少實驗和冒險的精神而偏於保守。然而保守不也是生命中的一種力量呢?

總之, 東方和西方可以說一個順天的精神, 一個是勝天的精神。當然這也不是一刀切, 事實上也是人根本的兩種價值取向。雖然相反 , 卻可以相成。中國人太老了, 應該時時在在地向西方學習, 而真正學透之時, 倒是更能體悟傳統精神取向之日, 也才好用功。所謂「功力是和精神的粹煉有關, 不是技術上的拼湊。我們要以世界文化大交彙的格局來看, 看我們學到了什麼? 繼承了什麼? 這才是打整結實繪畫基礎的論述態度。 (1999)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