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昶文
Ting Chaong-W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關係場域
English
文 / 丁昶文

作為ㄧ位成長於 90年代台灣的創作者,對於城市的情感與記憶,總會涉及ㄧ些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出生於 1979年,時值中美斷交,舉國人心惶惶,大環境變化促使台灣越發想與世界接軌,隨後,解嚴亦帶動了經濟發展,掀起了另ㄧ波國家的建設計畫,如今我們面臨新ㄧ波跨國資本運動,新自由主義挾持國家政策影響都發計畫,城市的地景如同細胞般的有機之體 ,也在衰老、死亡、重生的循環中不斷更替,過去或許因為ㄧ連串外來政體的相繼統治而改變,現在則轉換為土地商品開發與生態保育之間的拉扯,然而台灣城市的輪廓總是顯得易碎與破裂,我對它們的記憶也變得稀稀落落,或許這般原因,促使我藉由作品記錄自身與週遭環境的微感經驗,因此,我擅長處理影像及聲音等混合媒材所製作的空間裝置,近年作品內容常以場域特定藝術計畫,藉以探究當代藝術作為檔案裝置的生成可能,觀測面對作品所涉及的感性物質與歷史之間的聯結關係,以此發展屬於個人語境及時代辯證的差異微觀經驗。

我很慶幸ㄧ直以來,生活和學習總在台灣南方,台南歷經荷治、明鄭、清領、日治時期,直到二戰後國民政府接管,期間四百年歷史堪稱台灣史縮影,不管從官方到民間文化,台南總積蓄了許多能量,創作者在此地可以挖掘許多精彩故事,而儲存於此地日常生活中的歷史刻痕,也總是以不同的檔案面貌出現,作為創作者的我應是將檔案所包含的感性經驗揭露,促使作品裝置能產生一個超越記憶庫的封閉場域 (Blind Field),欣賞作品能使觀者的情感和想像在其中自由馳聘,並同時能引起藉由回望歷史檔案,引發關照當下生存處境的聯覺意識。

如果要我說明心智與觀察在創作中的慣常方法,我想大概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物質與記憶時期,此階段的作品運用已為我們熟悉的符號、物件、煙霧、景觀,以及具功能性的設置,將其作為一種集體擺設,所展現的意義卻迥異於日常,成為某種另類模式,這種讓環境浮現出某種奇妙氛圍的作法,即意圖使作為工具的日常物,由原本明晰的詮釋對象,經由創作者置入藝術脈絡中顯現出一種多義的詩意性。第二階段是身體感知,在這裡我所關心是觀看與接觸作品時所顯露出的個別性身體感知,此階段作品所討論的不是學科之間的界限,而是疆界定義的流失與昇華、學科模糊化與強調身體性感知,讓自律與異質作用、藝術與生活之間自由往來,從而在「作品」此一共感的同質平面上,創作者與觀者得以共享一個「想像」的治域,進而觀看或體驗藝術,不再是對作品的理性認識,而是身體感知的共鳴。第三時期我將創作重心轉向社會性實踐,同樣是發生在日常空間場域,但作品訴求不再是引領觀者召喚自身回憶或是身體感知經驗,而是藉由裝置呈顯歷史記憶與訊息儲存之間的生成關係,近期作品皆由此概念發生,如「佐證人」計畫中對於史前史與人類學的關係探究。(201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