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如
Chen Yin-J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巴勒斯坦製造
文 / 陳瀅如

台海兩岸的問題被政客與媒體操弄得令人頭昏腦悶的同時,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戰爭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持續了半個世紀以上的以巴衝突,局外人看此紛爭猶如霧裡看花,也難以做客觀性的平衡觀點,但在傾向以色列立場的美國,能夠親眼欣賞到巴勒斯坦的當代藝術,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若以巴勒斯坦的觀點出發,家園被侵占奪取,長年在仇恨與戰爭中生活,尤經常被國際媒體報導為恐怖激進份子,不難想像此次展覽必繞著國族主義、戰爭、難民與仇恨等論題打轉。位於德州休士頓的史塔生美術館(Station Museum)是美國境內第一個統籌展出巴勒斯坦當代藝術的機構,在2003年五月到十月時展出,並在美國一些城市企圖進行巡迴展覽,當然也遇到許多困難。筆者被告知此特展在紐約市展出時招到龐大猶太族群的強烈抗議,堅持在展覽內必須要兼顧猶太人的觀點,導至展覽必須提前結束。暫且不論此舉的是非對錯,「巴勒斯坦製造」在美國當地的確是一個爭議性很高的展覽。終於,此展覽有再次露臉的機會,2005年的四月,由位於舊金山市內的森茂斯藝廊(SomArts)呈現。

約翰‧赫拉卡(John Halaka)的作品〈褫奪了身份,逐出了家園〉,是系列作品〈被遺忘的殘存者〉其中一件。這幅二點二乘七公尺的巨幅平面繪畫,藝術家運用壓克力顏料與自製刻有「被遺忘」(Forgotten)與「殘存者」(Survivors)的印章,蓋印與繪製出一群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難民與可憐孩童的人型輪廓。畫面只運用黑、白與灰色色階構成,除了明顯可看出戰爭屠殺下整體幽殘的氣氛之外,赫拉克也試圖運用「被遺忘的殘存者」這個詞彙隱喻在強者撰寫歷史與修正主義的脈絡下,被改寫與歪曲的歷史,以及被世界遺忘的族群。

〈被蒙遮的歷史〉由羅娜.畢莎菈(Rana Bishara)呈現。這件裝置作品由五十多片玻璃懸掛與擺置靠牆組成,每一片玻璃上,藝術家運用巧克力粉及捐印的手法印製出以巴戰爭下的無辜平民與以色列軍隊入侵的影像。令人映像深刻的一幅是,一個巴勒斯坦孩童向入侵的以色列坦克車丟擲石塊,孩童與坦克車的體積成強烈對比,同時孩童的背影與姿勢傳達出一種「恨」的訊息,與其幼小身軀呈現實體上與精神上的矛盾。藝術家指出,每一片玻璃代表一年,至今以巴衝突已超過五十年,巧克力粉製成的殘酷影像象徵膠凝的血液;每個死去的靈魂不都曾經渴望遙不可及的甜蜜幸福?畢莎菈熟練的運用簡單的素材營造出時間感與空間感,幽暗的燈光投射在片片半透明的影像上,陰影與影像層層交疊,即便一片捐印玻璃代表一年,遠觀作品整體猶如一跎混雜模糊不堪的記憶,點水似的提醒觀者別遺忘了世界還有一個角落的人民正在受難。

來自於東耶路撒冷的羅菈.哈勒瓦尼(Rula Halawani)展出四件攝影作品〈負面襲擊〉,在她擁有記者身分期間出入戰地,親眼目睹以色列軍隊摧毀巴勒斯坦邊境的村落,仍對和平有一絲希望的她,看見殘破不堪的街景與痛苦的村民,在那一天希望全部破滅。哈勒瓦尼用快門紀錄被以色列軍隊摧殘的城市與人民,並運用展示負片的手法試圖批判以色列入侵的不當,也希望觀者能更花時間仔細閱讀這四張呈堂供證。艾蜜莉.賈西爾(Emily Jacir)的大帳棚紀念碑作品,命名為〈紀念1948年被以色列摧毀、驅逐及佔領的四百一十八個巴勒斯坦村落〉,藝術家運用兩個月的時間開放工作室,歡迎任何人一起參與這項具有追悼與紀念碑性質的刺繡活動。帳棚造型源自於巴勒斯坦難民營,超過一百四十位各行各業的民眾參與,有些是從這四百一十八個村落中逃出來的巴勒斯坦人或其後代,也有在這些殘垣長大的以色列人。他們將認識的受難者名子刺在帳棚上,以茲紀念。至今這種難民帳棚在加薩走廊仍處處可見。

難民營出生的泰西爾.巴拉卡特(Tyseer Barakat)作品描繪他父親的故事,呈現一組七個抽屜組成的櫃子,每一個抽屜底部運用火苗蝕刻於木材上,繪出父親被趕出家園,強制進入難民集中營,與在營中辛苦工作撫養家庭直到往生的故事。蘇立門.門賽兒(Suleiman Mansour)的「我,以賽馬利」,在厚實的木板上運用泥巴塑出六個人型,藝術家解釋,每一個枯僵龜裂乃至變形的人型泥土暗示著離散、死亡、痛苦等經驗。聖經中一位猶太族長「亞伯拉罕」,與其俾女海格兒生下的孩子,便是以賽馬利(Ishmael),族長之妻莎拉在海格兒生下孩子之後,把母子兩人流放到沙漠,海格兒在沙漠中尋找水源,救兒子也救自己。門賽兒運用神話故事背景,將這個脫水嚴重的以賽馬利放在他的作品中,給予口燥唇乾一個精神上的意義。

整體而言,所有二十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可分成三大主題:一、AL Naqba - 巴勒斯坦罹難日;即1948年五月十四日晚間以色列建國,隔日戰爭爆發,七十萬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二、全力抵抗入侵。三、和平的希望。藝術家們擺脫不了的沉重歷史與悲劇,借以藝術的形式替民族發聲。也許這個展覽所涵括的歷史背景與當今分擾的以巴情勢過於強化,亦或美化了每件作品的深度,但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共同的特色便是「誠懇」,無宣兵奪主、花俏取巧的形式,每一個藝術家運用的媒材恰如其分的傳達他們的觀點想法,也期望親向以色列的美國大眾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以巴衝突。

(藝術家雜誌,No.361 民94.06,p152-155)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