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如
Chen Yin-J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理查德.塔特爾的藝術世界
文 / 陳瀅如

創立於1935年,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SF MOMA),是美國西岸第一個致力於現代藝術的美術館。館內的藝術品收藏量超過兩萬件,包括杜象、羅森伯格、凱利、蒙得里安、馬格利特等等藝術大師的巨作。策展分五大部門,繪畫與雕塑、攝影、建築與設計、媒體藝術、推廣教育。

2005年的重頭戲,美國藝術家 ─ 理查德.塔特爾的藝術世界(The Art of Richard Tuttle),由瑪黛琳.葛林斯坦(Madeleine Grynsztejn)總策劃,展出塔特爾這四十年創作生涯的三百多件作品,包含雕塑、繪畫、集合物(assemblages)與藝術家自己製作與設計的書本。經由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家,畫廊與美術館的協助,提供他們的寶貴收藏,讓此次展攬規模不但龐大,也是塔特爾最完整的一次回顧展。

出生於1941年,紐澤西州(New Jersey) ,自六零年代中期開始,塔特爾便隨著美國整體的當代藝術潮流,以紐約市為起點,開始他的藝術生涯。塔特爾在紐約許多畫廊與美術館,諸如惠特尼美術館與紐約當代美術館皆有重要展出,也得到許多國內重要藝術補助,例如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與史考西根獎(Skowhegan Award),藝術創作備受肯定。其作品最初期的重要特色是試圖模糊繪畫與雕塑的類型,並運用在當時屬於非傳統的素材創作。塔特爾的作品經常被認知受極限主義的影響,許多藝評家更認為他是最具影響力的後極限主義藝術家。

1965年,二十四歲的塔特爾在紐約的貝蒂‧帕森司畫廊(Betty Parsons Gallery)舉辦第一次個展,展出一系列號稱「建構繪畫」(constructed paintings)。藝術家將木板裁切出簡單幾何造型,塗上淡彩度的顏色,每一單件作品只上一種顏色。「建構繪畫」系列作品掛於牆上是一幅繪畫作品,但實際上作品本身突出的厚度卻又與空間產生交互作用,如同雕塑品需要處理的三度空間。作品若擺至於地板上,是一件立體雕塑品,但那樣類似浮雕的高度,與作品的色彩,卻又極像一幅躺在地上的極限繪畫創作。塔特爾的「建構繪畫」,可明顯看出藝術家企圖讓自己的創作難以歸類,游走於繪畫於雕塑之間,再者,幾何造型的簡單線條雖受極限派潮流的影響,但作品的顏色運用與彎彎屈屈的材切邊緣,又不若極限主義冷俊爽利的特色。

走入美術館四樓展聽,若沒有仔細注意,很容易會忽略在入口處與連接兩個展示廳的通道牆上,有一系列幾乎與牆面結合在一起的作品。一張張白色不規則型的大紙,幅貼在整片白色弧形的牆面上,作品只由些許的光澤面和薄薄的紙片厚度與展示它的牆做區別。這件低調存在的作品,幾乎消失在空間理,與美術館無聲無息的溶為一體。

策展方向以編年史的方式將塔特爾的作品分為四個階段,六零、七零、八零年代與九零年至今。六零年代除了上述的「建構繪畫」,塔特爾持續使用圖形符號,朝融合繪畫與雕塑的型態方向繼續創作。藝術家將材質延伸到軟性質地的帆布料,裁減成一個個幾何型版,將邊緣內折縫製固定後,放入色彩顏料中染泡,再披起晾乾,讓布料的折皺與染料曬乾的過程保持原始原味。塔特爾摒棄刷筆,反之用染缸著色;拋置畫框,用材質體的邊緣自製具立體厚度的框架。這批作品,可以掛在牆上,也可以放在地面上展陳,沒有上下左右,亦無正面反面。就繪畫來說,沒有方芳整整的畫框規範;就雕塑而言,它的材質與形式又是如此的親向繪畫,但又具備三度空間的暗示。藝評者史考特.柏頓(Scott Burton)在當時指出:「很難斷定塔特爾是畫家亦或雕塑家,他可以兩個都是,也可以兩個都不是!」

塔特爾七零年代時的作品,整體尺寸縮至手掌般的大小。當美國雕塑大師理查德.賽拉(Richard Serra) 正聲名大噪時,相較於賽拉巨大的弧形金屬牆作品,塔特爾用兩小片金屬片組成有弧度的迷你雕塑,命名〈線〉(Lines)。塔特爾這個時期的創作,「線條」扮演極重要的腳色。另一組〈線之作品〉(Wire Piece)的系列,藝術家在牆上用鉛筆於兩點之間畫出一個線條造型,譬如一個V字,並不避諱癲頗的牆面,讓鉛筆線條在多處呈現微量的彎曲變動。之後,將鐵絲的起端固定在鉛筆線的起點,照著鉛筆線條的軌道,慢慢的且仔細的折出形狀,而後固定鐵絲另一頭於鉛筆線末端。藝術家讓有彈性的鐵絲自然垂掛,這時,兩點之間呈現鉛筆線、鐵絲與影子線條的交錯變化,不同的材質運用,但持續的探討平面繪畫與三度空間的相互作用。同時塔特爾也一直在從事繪畫實驗,每天畫圖以成為例行公事,他的水彩拼貼作品,把水彩紙剪成一片片幾何圖形,刷上水彩,直接貼在牆上。他嘗試破除紙張的四四方方的邊緣並不只如此,有些作品有紙片圖形延伸的鉛筆線條,有些則是把紙片一角摺起來,變成一半是平面、一半是立體的作品。塔特爾七零年代的作品,在那個世代,是實驗性非常高的代表,線條在他眼裡不只是一條線而已,它可以是繪畫裡的基本元素,也可以是一件金屬線製成的極簡雕塑,當然同樣的,兩者同時並存。

塔特爾似乎一直對「框架」這個主題不停的思考,從展示館一開始幾乎成為牆面的一部分的「白紙在白牆上」作品,繼而又是雕塑也是繪畫,一直到拼貼創作也是無邊無框,紙上的延長到牆上,平面的延伸到立體。他對「畫框」這個傳統物件,似乎想法特別多。這個隔絕現實空間與藝術品的邊界,既然不屬於創作的一部分,也無需存在。這個概念在塔特爾八零年代創作,具體的突顯出來,以往不想被框住,現在乾脆拿框來創作。一個個不加修飾的手製畫框,在框裡的物件千奇百怪,有框住傳統油畫框的側邊,有的畫作比框還大,有的框裡有框,更有框住創作時留下的殘餘物。這系列的創作也為藝術家的集合物(assemblages)創作方向鋪路,塔特爾開始用人們容易遺忘甚至丟棄的物品製作作品,這個時候創作的集合物作品,還是懸掛在垂直空間的牆面,到了八零年代晚期,作品從牆面上漸漸遷移到地板,作品尺寸也變大,這些日常生活中一點價值也沒有的物件,成了藝術家最能直接表達創作理念的媒材,相較於之前寧靜氣質的作品,這些集合物作品似乎暗示了藝術家在此時期人生上的動變。

九零年到二時一世紀的今天,塔特爾驚人的創作能量並無因為年長而消逝,創作方向回到了最初的靜謐與謙虛的氣息,「建構繪畫」式的特質再次出現,作品上出現浮雕高度的起伏,但色彩的選擇比年輕時還要濃烈。塔特爾目前居住在紐約與新墨西哥州兩地,九八年製作的〈新墨西哥,紐約〉系列(New Mexico, New York),他將兩層不同大小的木板重疊,製作像信封一樣的圖形,在其上作畫,信封隱喻創作者兩地跑的狀態,而抽象圖畫可以被解釋為路徑與河流。最後美術館也展出藝術家自己製作的書本,塔特爾一直對「書」這個媒介很有興趣,他認為藉由書本的形式創作,讓他的作品更能與讀者親密的一對一接觸,進而產生無聲的對話。

至今四十餘年的創作生涯,在館方細心策展的方式下,可以清楚的了解這位藝術家的思考脈絡與創作動機。 如何把在也平常不過的創作素材發揮到最大的可能性,而非直接接收傳統學院模式?塔特爾給了答案,也同時丟出問題。欣賞塔特爾的作品,可以很容易的揣測這位藝術家的本質與個性,低調但具明顯的情緒,謙虛卻也叛逆。理查德.塔特爾的藝術世界由舊金山現代美術館(www.sfmoma.org)呈現,為期三個半月的檔期將展至十月中。

(藝術家雜誌,No.365 民94.10,p438-441)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