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如
Chen Yin-J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社會觀察家 ─ 以小觀大的瑪亞‧史懷哲
文 / 陳瀅如

當藝術家在沒有電影製作的訓練下從事影像創作,作品經常呈現多元與不同於電影的敘事方式,即便是實驗電影也符合某程度的電影製作規範之下。例如藝術家的影片絕大部分沒有故事軸,影片結構是由零星的故事建構而成,而創作初衷也非為大螢幕而設計。柏林藝術家瑪亞.史懷哲(Maya Schweizer) 的錄像裝置作品,擅長利用紀錄片的訪談方式創作,但作品打破一般敘事法,時而搭配繪畫、攝影、裝置、現成物等元素呈現作品,並拍攝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以小觀大討論文化與社會結構。

十二分鐘的短片〈安納巴,阿爾及利亞〉(Annaba, Algeria) 與長達五百公分的繪畫〈茉莉〉(Jasmine)是瑪亞於2004年創作的錄像裝置作品之一。雖然藝術家給予此組作品的影片與繪畫個別的作品名稱,但它們必須擺在一起討論。〈茉莉〉的呈現方式猶如一只捲軸型的故事腳本,畫中一位傳統回教母親由畫面的右邊往左邊前進,而她的行腳路線則是一串文字說明她的苦惱。畫面中的母親孤單地走著,煩惱她的女兒顛覆傳統想要獨立,並志在當歌星的願望。遠處的都市用微調的筆觸勾勒出來,加上畫面的大量留白,更顯現穿著黑色長罩杉的母親的焦慮與孤獨。隨著畫面的引導走向,坐落在繪畫盡頭的電視機播放與〈茉莉〉一起呈現的短片〈安納巴,阿爾及利亞〉,影像中的阿爾及利亞婦女坐在辦公室內,而配音則是五位婦女暢談為何她們選擇遵循傳統禮規,堅持帶頭巾的理由,同時也回應2004年法國政府下令所有公立學校的女學生禁止戴頭巾上課,整個巴黎街頭吵的沸沸揚揚的社會事件。瑪亞將五位婦女的五道音軌疊在一起,並加入環境音效,乍聽之下有些許騷動的效果。〈茉莉〉與〈安納巴,阿爾及利亞〉並肩點出阿爾及利亞的女性在不同情境下所面對的壓力,一位母親憂慮著傳統被挑戰的家庭壓力,與回教婦女在面對傳統被質疑的社會壓力。

同樣是以回教女性為內容,另一件雙頻道的錄像裝置〈教室〉(From the Classroom)中,兩邊相稱的畫面是解析度極低的教室,畫面左邊是一群回教少女在下課時間自得其樂地自拍跳舞,右邊黑板上是一連串的文字,描寫一個女人在上班路上的思緒,作品配音則是日常繁忙的交通。與已往不同的是,最新作品〈教室〉(2008),利用網路上流行的視頻網站YouTube收集材料,加入自己撰寫的腳本,以對照組的方式,左邊呈現學生少女的青春洋溢,右邊則是以日記式的書寫表達上班女郎在日常上班路途上的喃喃自語。換個角度觀察作品,右邊上班女郎的現實環境是左邊天真少女即將面對的。在日記的其中一段,上班女郎提到:「我穿上一件又長又寬的褲子和緊身衣以及頭巾,再來是米黃色的夏日罩杉,罩杉是透明但還是得穿。我把我的棕色長髮盤起來,畫上些許淡妝,再把白色頭巾戴上,可是還是可以看的到我的髮束。」緊接著文字內容便是女子一路上看到的景象與承認被男友拋棄等瑣事。

這件作品看似在闡述回教女孩比我們想像中還活潑,或著是描寫回教在女人身上加諸的限制。但說穿了,影片中的女孩與女子與非回教國度的女子一模一樣,一樣滿溢的青春熱情以及對外觀與情感的在意,並沒有因為她們是信仰回教而有所不同。這與選擇YouTube作為材料介質也互相呼應,藉由網路的發達,我們可以看到決大部分非專業人士剪輯過或操作過的原始影片,一些遠在世界角落的人事物可以在等待幾秒的時間後歷歷在目,有些觸目驚心,有些則解開對遙遠國度的迷思。

藝術家對不同的文化觀察繼續延伸至亞洲,另一件榮獲法國龐畢度中心收藏的作品〈大都會:中國報告〉(Metropolis, Report from China)是由瑪亞.史懷哲與另一位柏林藝術家克萊門斯‧馮‧維登麥亞(Clemens von Wedemeyer)共同製作的影片。創作初宗是重新詮釋德國導演佛列茲‧朗(Fritz Lang)在1927年出品的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他們於2004年到中國旅行,以中國都市發展迅速驚人為研究目標,如北京與上海等大城,並追隨〈大都會〉影片的觀念:「上層階級的資本家」與「藍領階級的勞工」生活之落差作為起始點。影片以訪談建築勞工為主,時而穿插兩位藝術家的思考獨白,畫面則是大量的摩天大樓影像與勞工工作情形以及生活環境,片中也不時加入〈大都會〉電影片段。八十年前的科幻電影對未來資本主義的描寫,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已成為事實。此片藉由經典電影的啟發,以劇情片遇上紀錄片的方式,重新注視當代的工業發展,也再次提醒觀者國家社會發展的根基是一群辛苦工作的勞動人民。

瑪亞.史懷哲生於法國,已在德國定居創作超過八年的時間,是一位道地的柏林藝術家,對柏林的藝術環境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她認為年輕柏林藝術家的精力與適應能力讓這群年輕創作者成為「多工能藝術家」,他們創作、策展、寫作、以及開發新的開放空間。尤其是1989柏林圍牆拆除後,整個社會在心理上與實質上都必須重新建構,又加上許多房子與空地閒置出來,讓許多藝術家有更多的發揮空間。瑪亞.史懷哲繼續補充說明:「早在90年代,柏林人或是城市本身的脆弱與不穩定,已經以不同樣貌反映在社會文化的各各層面上,今天還是一樣的狀態,柏林的身心仍然在重建,不停嘗試新的實驗,或著說是在追求打造一個鄔托邦。相較於70年代柏林藝術家對藝術機構、美術館和畫廊的批判,當今柏林有個趨勢,也就是非制度化的藝術環境,柏林人也樂意接受這個都市不段嘗試新的東西。我認為現在的問題不是柏林藝術家想進入或反對被編製過的藝術環境,而是如何有效率地累積作品與建立人脈。我希望藉由在柏林與其他藝術家一起工作的機會,我們能繼續堅持『現在進行式』的柏林創作精神。」

熱中於文化探索的瑪亞.史懷哲將於洛杉磯的歌德學院駐村(Goethe-Institut) ,下半年度可在義大利米蘭的「轉交」藝廊 (Careof) 、法國歷史與移民博物館、以及明年二月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文化交流局 (The Bureau for Open Culture) 皆可看到她的作品。

(藝術家雜誌,No.400 民97.09,p328-330)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