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如
Chen Yin-J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蘇菲.卡爾的命運之旅:卡爾新作個展 ─ 何時何地?
文 / 陳瀅如

法國知名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作品觀念從日常生活為靈感來源,在私密與揭露、真實與虛構、客體與主體之間游移,以類似紀錄片的創作方式,用文字與照片紀錄創作過程的細節、觀點,以及自我遐想,之後再將這些書寫與攝影以文件陳列的方式公開展出。例如1980的〈威尼斯攝蹤紀〉,卡爾跟蹤一位在舞會上認識的男士,從巴黎一路偷偷跟到威尼斯,期間拍下對方身影,並文字紀錄對方的一舉一動以及自己的連想。她又在1981年時應徵旅館的客房清潔員,根據房間內的私人用品與垃圾桶內的蛛絲馬跡,重新建構她想像中房客的樣貌,創作一系列書寫與攝影作品〈旅館〉。1983的〈通訊錄〉則較具爭議性,卡爾撿到一本私人電話簿,並一一打給簿子裡的人談論電話簿的主人,同樣地運用照片與文字為媒介,依照訪談線索重新建構這位不曾謀面的陌生人型態,例如到物主常出入的場所拍照以及猜想他的性格。但電話簿的物主發現後,以提告侵犯隱私為警告,使這件作品終就無法順利展出。

除了結合書寫與攝影公開她的「窺淫」行為,邀請觀者一起進入藝術家的異想世界,蘇菲.卡爾更把主客體角色切換,將自己作為被窺視的主角,例如作品〈跟蹤者〉(1981),她請母親顧用專業偵探跟蹤自己並拍下監視照片;1996年發表電影〈昨夜沒上床〉(No Sex Last Night),內容紀錄卡爾與美國攝影師格雷格利.薛佛德 (Gregory Shephard) 的美國跨州之旅,片中紀錄兩位完全不熟識的男女如何一起踏上親密無間的長程旅途。

蘇菲.卡爾的最新作品〈何時何地?〉(“When and Where?”) 除了承襲她一貫的文件展陳風格,還包括錄像和霓虹燈等綜合媒材。而這次作品觀念玩味的除了前段描述的幾點基本特色之外,更多了主從關係的層次 -卡爾請占卜師莫德.克麗絲坦(Maud Kristen) 替她決定命運。

「我拜訪占卜師莫德.克麗絲坦,請她告訴我該如何追上並面對我的未來。
何時?何地?我將會面臨什麼?
她拒絕回答。我縮小我的問題範圍,只問她何時?何地?一開始她堅持不給我指示。我堅決要求。一個月後,在她尚未做出嚴肅承諾之前,她說她願意試一試。『重要的是,妳必須是自己的領航員。』她解釋:『我要確保我的可信度。我不是在告訴妳該怎麼做,我是在嘗試一個有趣的遊戲 - 運用我占卜的能力與知識提供方法與方向,讓妳自由選擇去探險與追隨,之後詮釋在妳的藝術作品中。』
邊說著,她開始發牌。」
   
-節錄蘇菲.卡爾,〈何時何地?〉,2004/2008

〈何時何地?〉從第一張標有起程字樣的火車站照片,伴隨時間地點的交代,展開這段旅行。「去看看吧。雖然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性。」隨著占卜師反覆塔羅占卜,卡爾到達位於法國北方的沿海城鎮貝爾克(Berck)。從搭車、住宿到四處遊走,期間卡爾與占卜師頻繁地往返通話,以求下一歩該怎麼做,卡爾照著遊戲規則,依循卜卦的結果去探索,時而不按占卜師的指示自己做決定。除了紀錄與占卜師的互動,卡爾也寫下自己的想法:「寧靜。遵守規則,被支配地漫步,對事物不必做判斷讓我寬心。沒理由找樂趣。能在這裡已經足夠。不同的是,所有事物變成發著優美光暈的徵兆。沒有特別理由地等待。時間總會過去的。」

在旅程結束前,占卜師要卡爾到戰爭紀念館走一趟,找一對熱愛船隻與冒險的軍人兄弟,並獻上十二朵鮮紅的玫瑰。但紀念館內沒有標注任何人名,卡爾告訴占卜師不如把玫瑰丟到大海去吧。「我開始採取主導權。」但占卜師告訴卡爾點上蠟燭做一些簡單儀式,再將玫瑰丟到大海,越遠越好。

依照作品中的文字敘述,就在此刻卡爾收到一則手機簡訊:「有榮信在我們的法國之旅與妳見面嗎,我的古怪小姐? - 艾曼紐」。發訊人是艾曼紐(Emmanuel)與馬西米蘭(Maximilien)兩位雙胞胎兄弟,兩兄弟熱愛冒險,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乘六公尺長的獨木舟橫越亞特蘭大海洋,而他們的姓氏是「貝儞克」 (Berque) ,竟與卡爾的所在地貝爾克(Berck)發音完全一樣!這是命運的巧合,還是刻意的安排?

畫廊的潔白牆面上掛著一篇篇穿插緊鄰的文章與攝影,其中放置一支短片與霓虹燈,短片是卡爾與貝爾克當地居民在海邊的談話,引人注目的霓虹燈則是「貝爾克」與「貝儞克」的交疊文字,猶如天光般交互閃爍。作品的呈現方式非常簡單且整潔乾淨,每一篇短文與照片皆用潔白的畫框框住,在寬廣的畫廊空間放眼望去,感覺安靜低調,但在小小的框內發生的故事卻異常精采。這將自己命運放在別人手裡的遊戲尚未結束,半年後卡爾與占卜師莫德.克麗絲坦繼續她們的旅程。

穿越畫廊前室的貝爾克之旅,緊接著是另一趟追趕未來的旅途。占卜師把卡爾送到位於法國西南部庇里牛斯山省的天主教朝聖地盧爾德(Lourdes) ,塔羅牌卜卦顯示卡爾必須問聖母瑪利亞問題。旅行的過程與貝爾克之旅類似,占卜師與卡爾不段的通電話反覆占卜,以求下一歩的方向。在作品形式上,盧爾德之旅的呈現方式較貝爾克之旅來的抽象,卡爾採用較為間接的方式表述。例如佈滿石磚的牆面,刻有各式各樣的疾病,猶如每位帶著困擾的朝聖者前往位於盧爾德石洞內的瑪莉亞雕像祈求奇蹟。另一張特別突出的照片是卡爾裝扮成聖母瑪莉亞,有別於其他在旅程中拍的地方照片,這張扮裝照是所有攝影作品中唯一的搭景照,不但如此,照片前方閃著桃紅色霓虹燈管製成的地名「盧爾德」,相對於貝爾/儞克霓虹燈管在意義上表達命運的巧合安排,這張扮裝照與盧爾德燈管的搭配極具戲劇效果,似乎暗示此趟旅行即將發生的意外情節。

「我回到房間後打電話給莫德回報,她請我自拍並將照片用簡訓回傳。她收到後驚叫:『快回來!我幾乎能看到照片說明 - 在樹枝堆下找到,強暴與被虐...』這不是我們想要的,這一點也不協調。」卡爾的作品中描述在她向馬莉亞禱告結束後,占卜師收到她自拍快照的激烈反應。這趟旅程並不如貝爾克之旅一樣成功,奇蹟並沒有出現:「中午。我動身返回巴黎。沒有奇蹟。但我已證明我是心甘情願的參與。我已經去過貝爾克。我已經去過盧爾德。如今塔羅牌能送我到任何地方。」

我們對未來的惶恐不安,無時無刻反應在人類行為與各大媒體上:風水師的指點、報章雜誌的十二星座一週運勢、佛寺天宮外各式各樣的算命方法,甚至求神擲杯也可網路化。〈何時何地?〉不單單呈現這樣的不安,卡爾更將命運全部交托給陌生人-占卜師莫德.克麗絲坦,要求與自己的未來相遇。作品觀念涉及主導與服從,自決與聽命,卡爾一向在兩種對立元素之間遊戲。

卡爾設計一套遊戲規則,結構自己的生命經驗,將這特殊的體驗呈現於藝術作品中。她是說故事的行家,抽象觀念的實踐者,形式上採用圖文並列的方式,內容則介於真假、主客,探索與想像之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難免對其紀錄式作品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而這正是蘇菲.卡爾的作品特色。

〈何時何地?〉於柏林城中區的阿爾恩特與帕特諾爾畫廊(Galerie Arndt & Partner)持續展到三月廿四日。

(藝術家雜誌,No.406 民98.0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