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樺
Chu Chia-Hua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網站連結 link


創作自述 Artist Statement

兩件作品內外看

撰文 石瑞仁1992

會到「伊通公園」看藝術展的人,本來就不期望碰到大型展或豐富秀。但是,走進月份的朱嘉樺個展,觀者不免要遲疑一陣子──二樓和三樓加起來三間展覽室,不算太小,一共竟只展出二件作品。空蕩之外,似乎還是空蕩──而大門口卻寫著:這個空間被朱嘉樺佔據了!在展覽入口處還貼了一份藝術家名單,除了排名第二的朱嘉華外,都是已被公認的西洋當代名家,如波依斯、昆斯....等。熟悉歐美當代藝術者,或許可以從名單的關聯上去推敲作者的用意。但是,對於多數沒有這種準備的人,這份名單不但無助於理解作品,甚至還是個煙霧迷障呢!因此,我們不妨把這種創作者藝術的知識性關聯與銜接性動機暫撇一旁,而逕從作品本身呈現的面貌、手法及意義等各方面加以探索,以理出這個空蕩的展覽的觀賞價值。
 
金貝殼與黑油

作品一「金貝殼與黑油」擺置在二樓牆角樓梯旁的地板上,是由一個約50公分大小的塗金貝殼與一漢約二平方米的廢機油構成。此作的視象呈現相當簡潔有力,陳述的主題也頗為鮮明:這漢如事故現場橫流血液的機油,既象徵了貝殼(汎指一切自然生物)生命的耗盡,也是人類污染文明的直接證物。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石油資源是由古生物遺留轉化而來,人們享受自然福澤的結果,卻是以污染來回饋自,造成了自然界現存物種的加速消亡。另一方面,貝殼除了是自然原始生命的一種形式,自由遠古時期,人們即把貝殼作為貨幣(財利)的代表物。因此,這件作品選用了大貝殼,並予以塗金處理,似乎用意在凸顯自然界生命力與人類財利慾的矛盾衝突。另一個有趣的聯想是,市面上正好有一種殼牌的洋製機油,工商文明愈發達的地方,這類產品的市場需求也愈大,而殼牌商標所象徵的商業利益也就更明顯。從視象的表現而論,朱嘉樺在這件作品中雖然只用了極少的元素和最簡單的手法,但已把生命──資源──財利──污染──死亡等重大議題有效地交叉呈現並予貫串了;而且,它雖意在表達作者主觀的批判,實際上卻留給觀者相當大的思考與詮釋空間。(例口,由於貝殼自古來也被當成傳訊的使用,我們如把這個殼詮釋為一種金色的警訊──財利帶來的危機,應該也是可行的。)

就一件造形藝術品來看,「金貝殼與黑油」所呈現的視覺美感也是容易被感受的;自然流洩的機油,藉著本身物理的張力與凝聚力而成形,烏亮的表面隨日光的移動而產生不同的映照,黑油材質與光影的活性對照著圓寂般的金色貝殼,形成了一場嚴肅而凝靜的對話。整個看來,它像一件吸附在地板上,富有書法墨趣的流體浮,而以高凸的金貝殼為全作的視覺焦點。然而,儘管這件作品很容易誘發觀者對其內容上的共嗚及形式上的愉悅,作品本身和觀眾之間卻似乎有一道無法拉近的距離:油污與黏膩的材料,流動與不穩定的形貌(加上現場些微的機油味),使觀者在欣賞作品時即慣性地駐足在一個安全距離外。他們只能(願)從裝潢遠的地方去凝視(或從二樓往二樓的樓梯中途回道俯視)這灘黑油,遠眺那個黑油末端浮起的金貝殼及其倒影(--很少人能真正去觸及這個金貝殼的)。這樣的安排,除了可以肯定係作者的特別用意外,也解釋了這件縮在牆角,不算預大的作品,為什麼企圖力撐整個展覽空間了--在觀賞的心理面,它是膨脹性的,它的作品規模涵括了觀者與它之間的身體距離。
 
空間中的黃與藍

相較之下,三樓展出的「空間中的黃與藍」就表現了截然不同的趣味與用意。這個樓層有二個展覽室,中間穿牆打了一個洞。朱嘉樺就在門洞上以橫桿繫撐著一片黃藍對稱,橫跨二室對牆的大蹺蹺板,此外無它。這塊以半人高寬懸浮在二室空間中的金屬長板,因為本身重量而略形彎垂,稍加施力則能上下擺動。就物體的實存方式與位置來看,這巨型長板既是各空間中的入侵者,也是兩室空間流動上的障礙。然而,在視象上,它卻有如一道飄逸的弧形橋,把兩個分隔的空間又串接成為一體了。事實上,作者在利用蹺蹺板打斷現有空間的實體關係後,又藉著這塊長板自身的延伸形式、互補色彩及函數互動的力學均衡,為兩個空間另外建立了種抽象層次的新關係。對於觀者而言,這件作品也許較難讓他們藉著聯想尋出特殊的象徵意,然而,它卻呈現一種可親的特質:觀者可以自在無防地接近它(或者說,進入這件作品的整個空間內),以觸模的方式檢視它的材質與結構形式,以搖動的行為製造它的變化,或以遊戲的心情鑽遊於二個空間之中。亦即,這件作品和觀眾間幾乎是沒有觀賞的身體距離的--它雖跨據二室,卻顯得大而無礙。

我們因此可以確信,這次朱嘉樺只展出二件作品,乃是刻意運用對照:在材料上,以二樓作品的靜態流體對照三樓的動態固體;在形式上他以二樓遺留廢棄物之形貌對照三樓人為的建構成果。而在內容上,他是以二樓作品的敘述性及現實味對照三樓作品的直觀性與抽象味。再就作品與觀眾的溝通來看,此展誘導了二種模式:第一種是使觀者在作品之「外」,以視覺和心理聯想的方式來體驗作品,強調意義的傳達與感悟;第二種則是在作品之「內」,令觀者以身體的行為與審美的直覺來接近作品,鼓勵的是一種非目的性經驗的獲得。
總的來說,這個展覽,雖然只有兩件作品,但它探討了藝術材料在物理面與心理面的空間能量;藝術感知的關聯性模式與直接性模式。這兩者可視為全展的主要意念,也是觀賞價值之所在。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