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聖閎
Wang Sheng-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
相關評論 Other Texts
網站連結 link


簡歷年表 Biography
中文
 
策展經歷 Exhibition
 
相關評論 Other Texts
寓居於黑:談袁廣鳴的《向黑》及其爭議
視線調控下的親密觀看:談何采柔的物件敘事
一直在現實社會蹩腳地擬態著:短評廖建忠的「行至兩光之地」
夢遊者與漫遊者的相遇:電影展覽中的觀眾身體
迷宮中的《某日》
藝術機制裡的兩種越界手勢:關於邱昭財的暗室與賴志盛的白盒
行為表演、裝置與錄像的模糊交會:從臺灣錄像藝術史書寫中的類型化問題談起
身體與空間的諸種厮磨:從《No.75》重讀王德瑜創作中的「思」與「非思」
生命的跟隨、複訪與同行: 談林欣怡「復活‧餘地」中展開的活勞動網絡
「說不」便是積極抵抗的起點:關於藝術工作現場的內在傷害
友誼交換式勞動的兩面性:談「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及其推進
作為幻影的「亞洲」,或作為媒介的「亞洲」:2013年關渡藝術節「亞洲巡弋」觀察
田野調查,一個當代藝術實踐方法論的初步探問
從偶像製造到團隊作戰:淺談近期台灣當代藝術生產與合作模式的一些問題
擺盪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知識圖景
在過剩的藝術家生產線之外,我們還能擁有什麼?
為了等候______的到來,焚而不毀:蘇育賢「花山牆」短評
為了「李基宏個展:過時」來自藝術家的策展人們
「2010-2011 台北數位藝術獎 動態影像類作品回顧」觀察
影像、行動,以及藝術機制的聖像化邏輯
從超越性身體到媒介化身體─關於漢斯・貝爾亭的「身體-圖像」論延伸
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動的考掘之後
是什麼讓藝評寫作仍然是件值得投入的事?
作者的聖像化與隱性擴權:從葛羅伊斯的「自我設計」談起
駐足影像之前,及其不滿:重看沈昭良的「幻影現實」
生命的展示形式與其減損:關於「我叫小黑」的爭議
被壟斷的知識,與台灣館的再現性神話[1]
雙年展作為方法?2012台北雙年展觀察
那些被丟進字紙簍裡的史與評:〈失控的迴圈〉後記
旁觀,或轉入抗爭生命的藝術|從以雙年展為名的集結平台談起
那些藝術航道上的幽微路標:關於「心動EMU」展的網絡連結問題
概念引擎・就地組裝:從自我反觀到惡性機器
美感(或者,感性)| Aesthetic (or Sensible)
泅泳在無限迫近的感性徒勞裡:關於鄧兆旻
失控的迴圈,與不再有耐心的藝術世界
以平淡冶煉澆鑄的影像之詩:林冠名
自體生產‧生產自體|將淫穢、無用與剩餘物混為團塊的感性展示
無名之眾的影像迴圈:談〈完美嫌疑犯〉的非人化處理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藝術世界、藝術體制理論
繪畫行動中的自我還原:談「○度平面」展覽計畫
疲軟的逆襲:關於邱昭財的「疲軟世界」
關於「光影‧鏡頭之外」,以及張照堂的影像劄記
裂解的風景、振顫的眼:讀王璽安的「繪畫—物件」
移動中的微型城市:關於桑久保亮太的《十度感傷》
在平滑的表面之下:關於黃華真的繪畫近作
後設展覽的未來想像:關於周育正的「虹牌油漆」
關鍵字:徒勞
再問:誰的美術館? 兼談一個被虛假對立的體制現實
地方性的解索與再織: 從《渾變》台日交流展的藝術工作倫理談起
告白者的真實話語:談黃華真的「家庭相簿」
以莫名之物搭起的建築幻夢─漂浮在許唐瑋創作周邊的幾個問題
走出繪畫的零度:關於游克文 2011年個展新作
身體、話語到視域的「解索」政治:談余政達的「世界中的世界」個展
緊鄰在日常旁側的(小)物件戰術
自我反觀抑或自我搬演?一個未完成的機制批判計畫
誰還在乎誰是誰?或者,誰還在乎當代藝術的「盲飲」?一個懷疑論者的「雙盲臨床實驗」觀察報告
策展專文:2010關鍵字—潛雕塑‧租借‧劇本
無面目童顏與空白身體:重返曾御欽的孩童形象
在薛丁格的多重世界裡:評2010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展
思的零度:低限主義的發展與轉進
從低限、觀念到特定場域:台灣低限策略中的離散潛影
在時光沈澱之處徘徊觀伺:側寫張照堂的現代身影
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相遇:評Gregory Crewdson的「玫瑰之下」
當「日常生活」成為課題:藝術行動中的文化反省
感性與行動的重新部署:對於台灣當代繪畫的延伸觀察
渡越現實,直至記憶之境無可名狀地滿盈—對「日常‧微觀:沈昭良 攝影展」的一些閱讀
弱意識與軟繪畫—有關「還魂散」中的日常美學取徑
繁華初生,毀滅之始:關於蘇孟鴻的綺麗萬花筒與圖像嬉戲
顯影技:台灣當代繪畫的數種描述
那些學院不會教你/妳的事! —閱讀「21世紀少年—游牧座標」的身份想像
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景觀III:中介化的身體
一個更為滿盈與匱乏的生活世界:或從「新世代藝術家」的詮釋問題談起(註1)
再論喃喃自語:關於「頓挫藝術」中的年輕世代詮釋問題
再論喃喃自語:關於「頓挫藝術」中的年輕世代詮釋問題
打開現實的孔道:記「疆界」一展對日常生活的描摹測繪
凝視與知覺慣習:談「慢Slow Tech」的回歸與媒體穿透
被藝術挾持的言說:從「接下來——文賢油漆工程行再幹一票」聯展側寫一種藝術清談
互動性藝術的美感回歸:一個形式主義進路的解讀[1]
從觀念到不那麼觀念:談《每一次》的知性化習癖
文化包裹:看《黃盒子》的游牧性場域及其延伸
 
網站連結 Links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