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嶠
Chen Hui-Chiao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真金不怕火煉—陳慧嶠的創作路
 
文 / 黃茜芳

車水馬龍的民生東路邊,一幢老舊的公寓,樓梯直直通達三樓,進門望見滿室的白牆面,十年不看報也不看電視的陳慧嶠,其住家和工作室簡潔安靜,和室外的塵囂形成強烈對比,彷若主人陳慧嶠平日在伊通公因的活力與住家工作室內的沈靜。透過半掩的窗,探看窗外寒風襲過搖曳生姿的綠樹,在繁忙台北城的匆忙步調,偷得浮生半日閒。

因莊普接觸現代藝術

曾經留著一頭及腰的烏黑長髮,「從背影看,給人無限遐想,一旦轉過身來,幻想破滅,自己的幻想先破滅。」陳慧嶠快人快語解釋,「為了工作方便,才剪短。」陳慧嶠補充道。排行老大,從幼稚園便展露美術天分,陳慧嶠回首自已走上創作路,沒照顧拉拔弟弟妹妹,反倒是弟弟妹妹很照顧老姊,陳慧嶠露出一個不知所措又直接的表情。

遙想當年別無選擇就讀祐德高中美術實驗班,三年中,有一年半的時間,陳慧嶠翹課到自已成長的淡水寫生,老師知道陳慧嶠缺課一定出現在淡水寫生的毛病,從不苛求。逛畫廊也是高中課餘的生活重心,春之藝廊是陳慧嶠經常進出的場所。春之藝廊推出張永村個展,擅長畫插畫的陳慧嶠百般掙扎拿出自己的作品,請張永村批評指教,結果張永村找來莊普解決陳慧嶠的請求,莊普端詳過陳慧嶠的作品,竟提出和陳慧嶠交換作品的提議,欣喜異常是陳慧嶠的反應。當時陳慧嶠卻不知莊普為何許人,後來從報紙上才得知——原來莊普是位藝術家。

因同學的介紹,陳慧嶠在一九八四年便結識就讀藝專的陳愷璜,有一回莊普在新展望的展覽上問陳慧嶠:「你認為什麼是作品?」陳慧嶠回答:「不知道」,「那時我只認得陳愷璜的作品」陳慧嶠明白記得。莊普建議陳慧嶠到SOCA上課,陳慧嶠上過莊普講材質、賴純純講造型,前後僅半年。一九八六年,陳慧嶠和一群熱愛藝術、志同道合的夥伴劉慶堂、黃文浩及莊普醞釀成立一個探討現代藝術精神,且適合自身的一個場所——伊通公園,兩年後(一九八八年)的秋天終於成立,正式對外開放則是一九九O年三月,多年來,陳慧嶠的工作,和伊通公園畫上了等號。

遊學巴黎實現兒時夢想

巴黎是陳慧嶠兒時的藝術之都,曾把父母常去的「八里」,誤以為是「巴黎」,為完成心中的夢想,陳慧嶠大膽向母親表明想去巴黎,結果母親嚴厲回以「黎巴啦!」向來不畏挫折的陳慧嶠,突破重重困境,在八九年九月終於如願成行。一手由祖母帶大的陳慧嶠,啟程赴巴黎前忙得沒空向祖母道別,祖母頻頻叮囑她:「要回來讓我看。」後來祖母意外過世,陳慧嶠回台參加祖母喪禮,基於長女的責任感和面對伊通夥件草創的困難,陳慧嶠毅然結束六個月遊學巴黎的日子,重回台灣。

在巴黎上語言學校,三個月課程,翹課一個月,跟不上進度是很正常的。雖然言語不通,但是自省能力強,無多餘應酬的生活,著實讓陳慧嶠沈靜下來,廣泛閱讀是生活重心,在異國沒有適應生活的問題,回國也沒有適應不良的迷思,陳慧嶠始終堅信要先問自己為社會做了什麼?不要問社會為我們做了什麼?

個性直爽是陳慧嶠給予人們初始的印象,在帥氣表面下的心思是細膩而多感,「個性極端又矛盾」是陳慧嶠的自我詮釋。早年有收集東西的癖好,在台北市東區末拆的鐵道邊,拾獲一批豬骨頭,陳慧嶠把它們全扛回家,一一刷洗後,涼乾,後來成為創作的媒材之一。成長在淡水的陳慧嶠對海和貝殼有種難以形容的喜好,收集過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貝殼,收集愈多愈精,質感佳的貝殼價格不菲,遠超過陳慧嶠所能負擔的範圍。一日,陳慧嶠突然意識到收集東西給自己帶來心靈和生活空間巨大的壓力,何苦來哉?陳慧嶠決定改變多年的癖好,不再漫無目的收集,如此一來心中快活無比。

陳慧嶠的藝術感動人,也感動自己

陳慧嶠善用現成物來創作,玫瑰、針、線、壓克力是九O年之後作品常見的素材,容易引人聯想作者的女性特質,陳慧嶠的看法則是藝術創作無關乎性別,玫瑰和針都只是日常生活慣用的物品,透過它們來傳達藝術,無特殊的象徵意義。玫瑰的嬌豔,針的銳利,線的牽引,壓克力的透徹明亮全是陳慧嶠個人世界的寫照。

從一九八七年「實驗藝術-行為與空間」聯展以來,陳慧嶠年年參加聯展不斷,個展二次,分別是一九九五年「脫離真實」及一九九七年「懷疑者的微笑」,地點都是在自己最熟悉的伊通公園。直言自己害怕面對個展的經濟和精神重大壓力,身為展覽總監面對排定的展覽臨時抽掉,只剩三個月時間、陳慧嶠卯起勁奮力一搏,平日腦中的思考繁雜,轉化成展覽難不倒人,但是執行過程的緊追就令人喘不過氣。把伊通三樓地板翻修成鐵板,放置四個大型玻璃水箱,陳慧嶠是與一組玻璃師傅抱著只准成功不可失敗的決心拼一拼,許多人眼看陳慧嶠投入愈來愈多的金錢,時間愈來愈少,忍不住發出「陳慧嶠是瘋子」的謂歎。

終於陳慧嶠在開展前,如願執行出自己的作品,一人獨自修整展覽地面的小細節,望著由自己的夢境真實呈現出《在我之中,在我之外,在空間的空間裡》、《無形玩伴》、《白色顫動》、《空中的火焰I》、《空中的火焰II》《空中的火焰III》、《我在黑暗中低語穿過》、《似停非停》、《啟明者》、《總是出發》、《閒遊的騎士》等作品,成就「懷疑者的微笑」,其中最陶醉的是陳慧嶠本人,整體效果較構思時理想。八十萬的製作經費超乎陳慧嶠所能負擔,展覽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好,陳慧嶠補充道:「也許是天公疼憨人。」「創作是自我進行的過程,我的藝術沒有高深的理論,一定能夠感動人,當然也能感動我自己。」陳慧嶠斬釘截鐵說。

與伊通公園一起成長茁壯

擁有高中學歷的陳慧嶠,在創作過程中曾迷惘過自己是否要再進學校進修?真實生活中,她又慶幸自己無學院訓練的包袱。喜歡看童話故事,對小美人魚、碗豆與公主等童話如數家珍,陳慧嶠是個標準的夜貓子,總在黎明降臨大地才睡去,作夢彰顯出陳慧嶠的藝術家特質,有時夢境如連續劇般上演,有時夢境又光怪陸離。醒來後,陳慧嶠會把記得的夢境用文字或圖象記錄下來,爾後整理思緒時,望著記錄,夢境又會一幕幕在眼前搬演,思考永遠停不下來。

許多人質疑陳慧嶠身為創作者,又擔任伊通公園的展覽總監,雙重身分會不會混淆?陳慧嶠絲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身分不會混淆」的答案自己很清楚,扮演好這雙重角色一點也難不倒陳慧嶠。

「藝術是無價的,藝術品是有價的。」是陳慧嶠的理念。面對八年的伊通公園,不論外界認定伊通公園是替代空間或是畫廊,陳慧嶠深知自己離不開伊通公園,只害怕沒人與自己共同為伊通公園付出。一路為伊通公園打拼,一路跟隨著伊通公園前進,因為藝術而吸引心理學、社會學、戲劇、哲學等相關人士參與伊通公園的發展,陳慧嶠吸吮一路蛻變向前的養分,在似活泉湧現的伊通公園學習和成長。

從不揣想自己的成就,「誰知道未來會做什麼?」陳慧嶠快速道出這句話,在深深夜色中,便又一頭鑽進伊通公園工作去了。

(典藏藝術,第66期,1998.03,頁179-18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