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偉
Wang Po-We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相關專文 Other Essays
中文
姚瑞中繪畫作品中的山水與事件
神祕主義式藝術表現的兩種形式
錄影作為生命敘述的媒體:林俊吉創作的自我對話與轉換
時空影語的境地開闢:袁廣鳴的錄像藝術之路
遊走在美國與臺灣兩地的錄影藝術:洪素珍的移形片格
從前適應性進展期到系統成立之初: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臺灣錄像藝術狀況概覽
錄影藝術的跨地鍵結:盧明德與郭挹芬的複合媒體創作
錄影的微明: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錄影藝術
從藝術到文化:姚瑞中如何打開「萬歲―山水」?
圖像與身體的指涉性問題,兼論幾種展演性的類型
圖像化空間、時間化空間與空間化的空間:王德瑜《No. 72》中的內/外問題
你可以看見自己的臉,卻無法看見正在看自己的臉的眼睛:陶亞倫《消失的主體》中的影像與觀察者問題
設計與形象,或:「我」為什麼需要設計「自我」?
在死亡之前|湯皇珍〈旅行十:墓誌銘-前置〉中的翅膀
藝外雜誌5月專輯|身體,情慾,親密關係
情色的空間與愛的身體|王俊傑「若絲計畫」系列與曾御欽〈絮語分鏡〉中的片段化軀體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感知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藝術節
關於魂魄的諸種樣態:【離魂症,幻影神遊者】
軌跡與裝置:顧世勇《時空封包》中「舊物」的兩個面向
技術科學與藝術的數位革命:柏林超媒體藝術節觀察
系統、模控學與聲音跨域:超響2011觀察
作為「脈絡」的亞洲與作為「議題」的亞洲:《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中的亞洲論述問題
Time, Memory and the Long Goodbye: Before Memory – A Solo Exhibition by Yuan Goang-Ming
大眾媒體與個體:許哲瑜《無姓之人》中的溝通結構問題
跨域:後現代之後與藝術的未來
在現代主義的歡樂之後
群聚生成的競爭模式:王鼎曄的《人-人:關係之於生存》
災難、風險與藝術
光影變化論李暉
現-場與「姚仲涵轉換」:記《雷射-日光燈-聲響表演(LLSP)》的一次中斷
糾結:數位時代的群聚生成
就是現在,讓我們就在這裡起舞吧:黃甯與舞蹈生態系雙個展
太陽與閃電: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館觀察
如何幻化一座迷霧森林:論當代台灣三件錄像裝置作品中的沈浸策略
聲音水族館:德語區聲音藝術/聲音研究概況
卡╱動漫世代的批評
大眾溝通媒介時代的英雄敘事:Bjørn Melhus的《真人英雄》
後民國在哪裡?
藝術與實驗:Carsten Höller的《蘇摩(SOMA)》
關於魂魄的諸種樣態:【離魂症,幻影神遊者】
數到四的邏輯:洪藝真的【錯‧置】
資訊時代的認知地圖繪製術:陳曉朋《過渡/映射》中的心理機制問題
國際視野、地方格局: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觀察
設計:一個深化文創內涵的主導性概念
妮摩姬尼的姿態:媒介與記憶的形式
意義批判、意識形態批判與時間批判
未被實現的現代性:景美人權園區事件與「政治敏感度」問題
風格與認知模式:Tobias Rehberger的《膚淺》
封閉系統與開關迴路:Lawrence Malstaf的《實境觀測台(Nemo Observatorium)》
數位時代的沈浸感:為什麼數位藝術又重提時空問題?
有一種所謂的「數位藝術」嗎?
從「世界的黑夜」到「媒介的黑盒子」:歐洲城市之光藝術節
Tamtam8: 動作之外、聲音以內
數位溝通事件的結構:「無聊研究雙人組」的〈寂靜的追求〉
混雜性與分類秩序:Eduardo Kac的《謎的自然史》
溝通與互動之間的記憶:歐馬.費斯特的〈脫口秀〉
北京的「非-後現代」:繆曉春的時間軸操控術
為什麼要航向新世界?廖祈羽與張暉明《Never Give Up》中的內環境問題
美術與藝術之間:涂維政【孔夫子】系列與【卜湳文明遺跡】系列間的連續與斷裂問題
黑膠唱片、視聽文化與社會記憶:丹·米哈提雅努的《轉盤》
儀器、圖像、社會中的藝術與科學:Agnes Meyer-Brandis的《雲核掃描器》
時間性存有方式的拓樸學考察
線、茁生與演化:崔惠宇的《旖旎創世紀》中的秩序問題
不在場者的在場:一個取向於差異的藝術理論提案
媒體與藝術︰打開當代無意識的黑盒子
賽博空間中的重力探測術:Gazira Babeli的《打擊空虛》
遙在者的評論:與杰廷商議【在評論裡在場】中知識與私人問題
社會中的影像與象徵:袁廣鳴《逝去中的風景》與《逝去中的風景 - 蘇格蘭》的觀察效應分析*
給我一個時間的影像:【使用者】的《 一致性的引擎 Ⅰ&Ⅱ》
德國媒體藝術理論簡介:從【下樓梯的裸女】談起
如何維持在形象的意義平面上?
後英雄時代的藝術(史)理論:《社會的藝術》導論
時間視域的考掘:亞明·林克的【未來考古學】
科技時代的變體學:【反身性介入】展
身體、代碼與網絡:馬克·納丕爾的《維娜斯 2.0》
招魂術 —《法福殉難記》、《兩百年》與彭弘智的國族聖像學研究
後現代的觀察者情境:王鼎曄的【分身術︰夢遊者】
奇觀社會中的媒介性問題:偶發性藝術與福魯克薩斯
「我們修理烤麵包機」:Norman White與他的機器們
藝術、科技、與社會:包浩斯模式九十年
電腦運算時代的圖像
「抽象畫是說明實在的一種虛構模式」- 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畫」
如何將事件晶體化?—西蒙•斯塔林的藝術晶體學
諸魔退散!-曾御欽《Fever Dark(熱黑)》中的驅魔術
從虛實感到認知框架-Guillaume Bijl的時空劇場
誰說我當時不在場?-崔廣宇《當時不在場:95與05年文件展》與基本溝通情境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