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雅君
Chin Ya-Chu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你∕妳看見了什麼?─關於喻紅的「目擊成長」系列與其他
 
文 / 秦雅君

1966年3月24日,喻紅,女性,出生於中國北京,這一天,中國《人民日報》的頭條新聞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覆信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共中央不能派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三次代表大會〉。1994年8月12日,劉娃,女性,出生於北京,這一天,中國《人民日報》的頭條新聞是:〈遼寧農業綜合開發見實效 第一次實現“豬肉進關、大米出口”〉。象徵著國家與權力視野的媒體上的訊息,預示著兩位相隔28年在同一個城市出生的女性,將可能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成長。

自從女兒劉娃出生之後,不斷有人向喻紅提到女兒長的真是太像她了,後來喻紅找到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發現她們的確長得很像,不過這個表面上或生理上的「像」,卻更加使她意識到兩人出生背景之間的巨大差異,於是她想到,如果把這兩個看起來很像的孩子分別的成長過程,作一個系列呈現,應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而這也是喻紅在因結婚生子放下繪畫數年後,第一個正式的創作計畫。

在「目擊成長」系列中,從自己出生那一年起,喻紅分別在每年的個人生活紀錄與社會歷史紀錄中,選取一個單元,前者主要是照片,經過喻紅以寫實手法描繪成油畫,後者主要是媒體上的新聞圖片,以放大輸出呈現,兩者並置,合成一組作品。1994年女兒出世之後,再增加一幅以女兒的生活照片為對象的畫作,成為三個單元一組的作品。喻紅自1999年開始執行這項計畫,到2002年完成所有作品,並於北京展出,之後仍持續每年製作一組,到2007年這一系列作品在台北誠品展出時,共計40組。

在一個女性的生命過程中,懷孕生子經常是造成重要變化的事件,當一個與你有著獨特關係的生命,依附著你的身體成長一直到呱呱落地,之後也仰賴著你長期的餵養與照護,當親眼目睹他∕她逐漸地成長的身體,以及逐漸豐富的行為、語言和心靈……,很難不激起你對生命的各種感觸與省思,而從喻紅的談話中亦可看出,類似的狀態是引發她創作「目擊成長」系列的動機。

關於觀看

藉著檢視與重製過往30餘年的成長記錄,以及回溯與揀選同一段時間裡的國家∕社會歷史紀錄,喻紅也「重建」了一套自我與外在社會環境的歷史。在橫向上並置的二或三幅圖像,可能只會激起觀者對某一年代的個人經驗與社會環境對照時的回憶或好奇,但在橫跨40年的時間縱軸積累下,所集結的數十幅圖像則建構出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閱讀對象。

如喻紅所述,對比這兩個長得很像的孩子的成長,是一種閱讀方式,60年代出生的喻紅,在文化與政治一元化的時代中成長,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政治宣傳畫與樣板戲,總是立志想要當個英雄,就像1972年六歲在家中拍的那張照片一樣,喻紅身後的那張宣傳畫叫作《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畫裡的小紅衛兵遙想著做人就是要作樣板戲《紅燈記》裡面的李鐵梅,而在這張擺拍的畫面裡,顯然小喻紅也在想著(或被期待著)「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再看到90年代出生的劉娃,經歷的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國家與個別家庭都較以往富裕的多,個人的選擇與可能性也增加了,2000年,六歲的劉娃,穿著一套大紅衣裳,抱著一顆足球,在陽光下的草地上笑得燦爛如花,我們或不確定她這時心裡想些什麼,但約莫不會是做人要做怎樣的人吧。

細細琢磨社會歷史紀錄與個人生活記錄之間的關連性,會是另一個有意思的閱讀方式。就如上述1972年的那一組作品,小喻紅在一個當權者給定的政治經驗下成長,全無懷疑地要照著社會主義的路線前進,甚至夢想著要上戰場、要做英雄,然而在同一段時間裡,國家領導人卻早已與民間社會想像中的最大敵人(資本主義)有了交往。又如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兩年之後,同時也是中國啟動「改革開放」政策的年代,在其社會歷史紀錄序列中首次出現了與政治無直接關連的圖像,那是一張在《人民畫報》刊出的新聞照片,內容是北京市少年宮在公園裡寫生的紀錄,對比同一年的個人生活記錄,我們可以看出新聞照片裡的小主角之一,正是當時在少年宮學畫的喻紅。

單線縱覽社會歷史紀錄或個人生活記錄又是另一種讀法。在前者,從歌頌偉大領袖的圖像,到民間興起跳現代舞的畫面,再到裝扮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我們看到中國從一個無處不政治的時代,逐漸過渡到一個改革開放與外來文化大量湧入的時代,以至當今已席捲全球的媒體與消費時代。而在後者,從黑白照片過渡到彩色照片,從喻紅的童年、求學過程,到結婚、生子,我們從畫中主角的神情、服裝、背景,以及畫中的氛圍,其實可以同時領會個人與其生活環境的更迭。

關於真實

其實更多的時候,觀者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交錯著各種方式進行閱讀。在這一系列作品中,絕大多數是現成的照片或是以照片為對象的寫實畫作,這些帶有紀實意味的圖像,不僅提供觀者諸多可辨識的線索得以介入,同時也反覆提示其所呈現內容的高度真實性。然而,同一年代中所留存的社會紀錄影像何止萬千,這裡所見到的只不過是作者依其主觀所挑選的一張,而在個人生活記錄部份,除了類似的主觀挑選外,還加上了作者以繪畫方式的「重製」,就如喻紅所言,透過繪畫形式所生產的是她希望觀者看到的她,如此看來,此一系列的影像敘事至多只能說是作者自身所「目擊」的真實。然而,如果因此對於其內容是否屬實產生懷疑,那麼由國家視野(官方媒體)所提供的記錄更接近真實嗎?照片比繪畫(或再現照片的繪畫)更接近真實嗎?多元觀點比單一觀點更接近真實嗎?在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其實我們已經發現真正的真實並不存在的事實,而這顯然也並非藝術家所欲追求的目標,但在觀者追究是否為真、何者為真以至是否有真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種種提問、辯證與思考,卻使得這些作品對觀者發生了實質的影響。於此之外,喻紅又疊合了國家∕權力視野及個人視野雙重的程序,以及照片與繪畫兩種再現的形式,其在增加這些圖像本質的複雜程度之際,也提供了更豐富的詮釋與辯證層次。

關於生命

這一系列目擊的是「成長」這個主題,既與個人的成長有關,也與生活環境的遞變有關,同時也涉及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兩組圖像序列的並置下,我們可能看到的是個體之於外在環境的渺小無力,只能順應或屈從其影響,就如喻紅在訪談中曾提到的:「生命從一個嬰兒到長大,我們真正能為生命做什麼?它長在這個特定時代,人只能做這個年代的事」。但她同時卻也說到:「拿這個生命怎麼辦呢。個人在裡頭只能在裡面做小規模的調整。我的經歷也沒有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但這個生命經歷過,給它留下痕跡,就是對這個生命尊重的一種方式。」(註)

在這一系列中,並置的國家社會歷史與個人生命敘述兩個主軸,以繪畫形式表現的後者,明顯反映出創作者所投入的高度經營與時間,從而獲得了一種較顯著與重要位置的效果。在一般社會現實中,通常只有掌握權力的人會被賦予高度的關注,他們的生活與生命經驗經常被視為典範以宣揚或傳頌,而市井小民多半只能是無聲的平凡人。「目擊成長」系列卻轉換了此種想當然耳的位置關係,在這裡,個體的生命經驗才是主角,而原本應屬恢弘的國家社會敘述,則僅是提示時空背景的配角。而在個體生命價值受到彰顯的同時,個體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也可能開始發生改變,個體的自主意識在此展現了抵抗歷史囿限的韌性。

關於女性

在喻紅的創作之中,另一項經常被討論的主題是「女性」,除了本身作為「少數」女性藝術家一員的事實之外,其經常以女性作為創作題材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對於女性在當代社會中的處境,喻紅有自己的體會,也同意女性在許多領域或層次上都較男性居於劣勢,但從其言談中可以看出,她認為此種狀態多受制於歷史傳統或社會結構,在深刻的理解之後,她其實沒有太多激昂的情緒,而是在自認更能理解女性的基礎上,藉由創作持續關注與反映個別女性的生命經驗。

80年代末屬於喻紅創作的早期,在當時的作品中,畫得都是身邊的朋友,多半是茫然、無聊地站在那兒,在單色的背景下尤其顯得疏離,喻紅表示這幾乎也是當時與她同年齡的人共同的一種狀態,尤其是在89年經歷了六四之後,大家對於藝術或未來,都感到虛無與茫然。到了99年的「目擊成長」系列,除了呈現出不同世代女性的成長經驗之外,也突顯出一種女性關注自身與外在環境的視野。

2002年起,喻紅開啟了另一個創作主題——「她」系列,以不同背景的女性為對象,包括下崗的工人、教師、作家、售樓小姐、行為藝術家等等,藉由前往其生活或工作地點拍攝許多照片,收集與這個主體有關的種種細節,以此為基礎創作一幅畫,同時請她們自選一張自己最喜歡的照片,兩者並置成為一組作品。在「她」系列中,畫作是喻紅觀察與詮釋下的「她」,照片則是這些女性自身所欲再現的自我,與「目擊成長」系列相同的是,此處同樣涉及並置不同的觀點、真實的問題,以及賦予平凡人物神聖化經驗等元素,但前者更強調時間的強度,以及鉅觀與微觀視野之間的辯證,而後者則更關注當下與個人的生存狀態。

關於對話

無論是哪一個時期或系列,喻紅的作品在表現形式與主題上有兩個共同的特質,一是大量運用紀實或寫實的圖像,另一個則是反映真實的生活,這使得無論是何種背景的觀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與自身發生聯繫之處,進而產生試圖瞭解創作者所呈現內容的慾望,或是喚起自身經驗的回憶或思考,據此開展出各種可能的對話。雖然藝術家未必是基於給予具體的召喚姿態,而選擇了這樣的創作形式與主題,但其結果卻的確發揮了這樣的功能,它們像是不斷地發出:「你∕妳看見了什麼?」的提問,並讓觀者充滿了回應的慾望,而這也是我認為喻紅的作品深具魅力之處。

註:舒可文〈關於“目擊成長”——舒可文與喻紅的對談〉,《目擊成長》,台北:誠品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p11。

(本文發表於《典藏‧今藝術》,2007年4月號,頁118-121。)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