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雅君
Chin Ya-Chu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異種」持續蔓延中……黃沛瀅創作中的奇想世界
 
文 / 秦雅君

黃沛瀅經常會為她的作品編一個故事。

約自1996年起,黃沛瀅開始使用瓦楞紙為創作材料,並逐漸發展出一系列以「蔓延」為概念的作品,她藉由切割、撕剝與黏著的過程,組構出一種具有結晶粒子的造型,這些結晶粒子彷彿像是有生命的細胞,可以不斷繁衍、擴張,進而朝向一種未可知的規模一直「蔓延」下去。當這些無以名狀的「物體」,大大小小地黏附在牆面、角落,或驀地從地面竄起時,更讓人覺得它們似乎正以我們無法察覺的速度與方向,持續「成長」著。

於此,黃沛瀅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原本就是一種生命的牠,彷彿犯了錯而被下了魔咒。幻化成某種形式化的模樣:原本溫柔的性格,得強裝剛毅;原本自由的生長意志,得被箝制在既定的規格之中;而這一切唯有滿足了人類的包裝與生活上的需求,牠才能贏得存在的價值,否則就得被遺棄。」(註)從具有生命的植物,到經過工業程序製成的瓦楞紙,在原本的材質面貌消融之後,其既有的生命狀態也被忘卻,而被視為理當為人所用的工業產品。但在藝術家一連串勞力密集的手工操持之後,卻又被賦予另一種類生命的情狀,那些被禁錮的靈魂,於是重新獲得了解放。

黃沛瀅的創作,始終與「生命」脫不了關係,不過其作品所呈顯出來的,多半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而是她腦中各種奇想世界的孕生。與瓦楞紙這項材質的遇合,使她的創作從平面延展到立體,更逐漸擴充到整個空間。2006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中,黃沛瀅創作了一件尺度龐大的作品——《流》,她用上萬片瓦楞紙在偌大的空間裡堆疊出宛如迷宮的隧道,那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質,經過解構與再結構的過程,被轉換成截然不同的形貌,因而創造出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情境,伴隨著唯恐迷失其間的些微焦慮,我們可能在此異境中頻頻打轉,卻也可能在頃刻之間重返現實。

在以空間裝置作為主要創作型態的背景下,使得黃沛瀅必然得藉由展覽的機會,進行實驗與發展,因此她的創作過程總帶著些許冒險性,不過對她而言,那也像是一場場有趣的遊戲。在與瓦楞紙交戰許多回合之後,她逐漸感覺到這項材質的侷限性,於是她又找到了一種新的材料——保溫管,其無論在色彩、造型,以及組構的彈性上,都更為符合她接下來的創作需求,在黃沛瀅近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這項新的素材扮演了吃重的角色。

2007年的個展「小洋春」,是黃沛瀅結合了種種過往經驗,所打造出的又一個異想空間。在這個展覽中,依然可以看到那蔓延中的特殊「物種」,不過它們躍然以鮮紅色彩出現,同時也不再僅是攀緣在壁面,更多是群聚著漂浮在半空中,間或出現在那些有機物之間的鏡面,其可映照的特性與在故事中經常帶有的隱喻,在在為整個空間增加了神秘的質素。

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的故事裡,都不乏一個類似的情節,故事中的主角,走進了一面鏡子或是一幅畫中,隨即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小洋春」的展覽空間裡,除了隨處可見的鏡面外,在一方角落上,也掛了一幅鑲著金框的畫,然而當觀眾信步走近,便會發現那其實是在牆上打通的一道門,原來這正是一幅可以「走進去」的畫。它像是一個時空轉換的渠道,只要一個輕鬆的跨越,我們就從一個奇想世界走進另一個奇想世界……

對黃沛瀅而言,在「生命」這個議題上,她所關注的顯然並非揭露什麼現實,而更在於擴充或逾越自我與觀者的想像限制,她藉由各種材質與技術,營造了一個具有特殊氛圍的空間,這空間裡多少帶著一些抽象繪畫的氣息,彷彿說了些什麼,卻也並不明確,而那曖昧模糊或意在言外的部分,就是創作者留予觀者的無限空間。

註:黃沛瀅於北美館個展畫冊中之創作自述。《黃沛瀅》,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4月。

本文發表於《國藝會》2007秋季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