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雅君
Chin Ya-Chu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閃光少年說:因為這樣比較有趣!—關於黃彥穎
 
文 / 秦雅君

當撰寫本文已確定排入工作行程,在尚未真正接觸黃彥穎的作品之前,我首先經驗到的其實是黃彥穎要辦個展這件事。

8月17日,黃彥穎在臉書(facebook)上貼出9月10日起將於台南加力畫廊舉辦「黃彥穎回顧展——愛要即時」的訊息,同時上傳了一段作為預告∕廣告的影片。影片中的背景聲音暗示著行進的動態,但畫面裡的其實是一張靜態照片,已是滿臉皺紋且花白了頭髮的黃彥穎(依然)穿著一套水藍色連身工作服,伴隨著以大鼓為主間雜著小鼓鼓點的敲擊節奏,一篇被排列成疑似棺木形狀的文字緩緩上升——「回顧老友黃彥穎一路的創作歷程……」當反射性地企圖掌握那些移動中的言語而終告失敗,鏡頭已悄悄移往影像的下半部,那些文字的作者(註1)對「老友」的追述逐漸告終,我們於是清楚看到藝術家手持一張隨意撕下的瓦楞紙板,上面有著略顯倉促的字跡——愛要及時(註2)。

8月26日及27日,黃彥穎又接連丟出了兩支有關展覽的短片,分別是《愛要即時第一訓 吳其育 陳敬元》與《愛要即時第二訓 蘇匯宇 何孟娟》,四位年輕藝術家化了(有點拙劣的)老妝兩兩在鏡頭前「憶想當年」或「交換近況」,諸如(以前)做藝術真的很累或(現下)作品銷售的成績還算不錯之類看來有點白爛的對話,這些不經心的話語似乎透露著年輕創作者共同的處遇,然而就在相關聯想尚未全然顯影之際,四個大字已依序浮現在影片中央——愛 要 即 時。

緊接著在展覽開幕前夕,某些預定的對象陸續接獲邀請函,裡面包含一張印上了加力畫廊一、二樓空間照片的硬紙卡,以及符應於紙上空間比例的作品小貼紙,空無一物的牆面與伸手可即的作品,持續對注視著它們的對象發出強烈的召喚。

前述上傳至網路的訊息與影片,都獲得了蠻熱烈的回應,若要推論這個結果的成因,一則可能是黃彥穎的交遊廣闊且人緣還算不錯(從其在臉書上的朋友人數已逾千名或可為參照);另一個可能是,那些輕巧的內容很能打動與作者有某種關聯性的(網路)社群,簡短的影音形式,裝呈著熟悉的面孔與深感共鳴的話語,再加上內容本身或透過剪接形成的笑點,這些看似簡易的表達其實有著頗為細緻的計算。至於那份附帶著小遊戲的展覽文宣,則形成了一個複式的邀約,時空稍微遠些或較難實現的是親赴藝術家的展覽現場,而近在眼前並且立時得以踐履的則是自行裝置一個「黃彥穎回顧展」。

這些關係於展覽的規劃與生產,使得某個想像中的社群在真實的展覽發生之前,已深刻地感受到其即將發生的氣氛,並且或多或少開始掌握其中的內容。就表面的現象或實際的結果而言,前面的詳盡描述可能很容易指向一個既熱中且擅長於自我行銷的創作者,不過說實話,這類手段對於任何功利的目的而言,不見得具有直接的效益。於是,我認為這些行動可能根源於一種更為深層的慾望。

對黃彥穎而言,做藝術這件事顯然不僅止於生產那些被稱之為藝術品的物件,有別於總結某一系列或階段性創作成果的靜態展現,個展的場合對他而言似乎更像是一個全面展現自我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他總會創造出那些逸∕溢出展場的橋段與內容,其既企圖周知藝術圈中的友好,也意欲接觸任何或許絕緣於其展覽現場的個體。換言之,他為所有可能的對象,鋪設了各種親切的路徑,其共同的目的地是「一個正在舉辦個展的藝術家黃彥穎」,即便他∕她們基於任何理由,將錯過黃彥穎的個展。

「過程好玩比結果如何重要,聊得愉快比聊出什麼重要。」說出這話的黃彥穎,在進行訪談的中途,突然對著正在運轉的錄音機向未來將在某個時刻聆聽這段對話的我打招呼,他認為如此一來,整理訪談錄音這件事應該會比較有趣,而我的確在自以為是獨自且全然後設地面對藝術家表述的過程中,被那幾句問候嚇了一跳,並不禁笑出了聲。正是這種時時刻刻企圖翻轉日常狀態的習慣,使黃彥穎始終有點神經質地保持在「創作ing」的狀態。

那種有點像是雙軌地處於日常生活之中與之外的特質,當然也體現在黃彥穎的實質作品上,其中「潑潑潑」系列是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群。那是一些美麗的風景或室內照片,就像許多人在旅行途中會拍下曾經到此一遊的那種,只是這些顯然被精心框攝的影像中意外地並沒有任何人物,卻有著大片近似液體潑灑的痕跡,它們的集結形成一個漂浮在畫面上的奇特景象。

相對於那些如死亡般靜止的景物,那些瞬間被凍結下來的「行動」,似乎重新為這限定的時空喚回了生機,它們呈現出一種無法完全被控制的力量,一塊塊不規則且不均勻的半透明物質,邊緣飛濺著飽滿的滴落,而這所有形象主要來自引力的作用,在那些自以為抵抗了時間的推進卻恰恰成為其消逝最佳證言的影像之中,這些無端介入且無以名狀的痕跡,以一種令人驚嘆的姿態揭露了我們一再重返的徒勞,然而那些透過未知所創造出的美麗意象,卻也同時喻示著重啟想像的可能性……

這個系列中的一件名喚《去非洲》,背景是仰視的大片藍天,其色彩飽和到讓人懷疑其真實性,不過幾縷如棉絮般的白雲加深了觀者些許信心,奶茶與木瓜牛奶般的液體交織成一片宛如非洲大陸的形體,而一旁居然有架飛機正朝向「非洲」駛近。

這系列作品的實踐常常經歷大量的等待,必須晴朗,天空才會夠藍,同時還要有風,才能助長潑灑瞬間的效果,而在這絕大多數倚賴天時所累積的成果上,那凌空而過的小小飛行體像是一份只能歸因於好運的禮物,一份你只能透過等待卻不必然能夠獲得的贈與,然而當在作品中意會到它的瞬間,我們即得以與創作者共同領受這份驚喜。

從細數黃彥穎為展覽所進行的一系列部屬,到聚焦於其作品內在的屬性,意圖涵蓋這位年輕創作者的行動卻尚未結束。當期望能做一個僅需專注於創作的藝術家,作品能夠受到收藏者的青睞,除了是一個精神上的鼓勵之外,同時也將是很實際的經濟支持,當意識到收藏者可能僅僅因為喜歡而掏錢買下這些其實並非生活必需的物件時,黃彥穎都有一種被告白的害羞感。在展覽現場我看到一個航空郵簡,他說那是《去非洲》這件作品附帶的小禮物,裡面包含了作品與藝術家的照片,信封上留著展出畫廊的地址,收件人是黃彥穎,他請畫廊轉告收藏者,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去了非洲,把這封信寄回來,他會在那些照片上簽名,讓這件作品也留下這位收藏者的足跡。雖然迄今這個過程其尚未真實經歷,但他仍然深深期待。

msn上,暱稱是閃光少年的黃彥穎說:「其實我期待的是真的有人出國就寄了,比如說你去紐約寄給我,我一定還是會簽。」「然後我會在上面寫,你不是去非洲啊媽的!!!!!」

註1:吳垠慧《寫在「黃彥穎回顧展——愛要即時」之前》,2010。http://www.facebook.com/robbiehuang123
註2:此處藝術家刻意寫下與展覽名稱並不一致的名稱。

(本文發表於《國藝會》雙月刊2010年 12月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