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慧
Ericamigo W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藝術家靠勞動互助撐下去 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文 / 吳垠慧

台灣每人平均一年的工作時數為2282小時,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那麼,不需要打卡上班的台灣藝術界,是否也面臨工作過量的情形?

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龔卓軍策劃「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展覽,在誠品畫廊展出,他省思在台灣藝術家在人力、資金經常短絀的情況下,如何藉由「自我勞力密集與大量無償的友情幫助」,完成一場場展演。

龔卓軍是從《你(們)是否工作過量?》(Are You Working too Much?)這本論文集獲得靈感,挪取並改為「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反思台灣藝術界的生產與勞動狀態。參展藝術家有周育正、高俊宏、倪祥、許哲瑜,河床劇團在展期周末在畫廊進行《六呎之下,十呎之上》演出。

龔卓軍表示,除了有畫廊支持或家境優渥者,台灣藝術家多數為了實現市場不一定接受的理想,必須身兼數職,才有可能維持創作,像是擔任教職或從事行政工作,奔波接案子仰賴微薄薪資維生等。

「台灣藝術界的獨立創作者,就各方面而言,都在『活得下去』但『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低度環境支持狀態。」

龔卓軍說,在這樣狀況下,藝術家在創作過程常常必須動用私人網絡的人力,「我相信這些無償勞動,是台灣藝術界還能維持一定作品品質的重要條件。」

他以倪祥為例,2009年獲台北美術獎,2012年畢業至今沒有工作室,到處借用友人工作室,加入各種交換勞動與相互扶持的狀況,像幫助朋友完成公共藝術等。在「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布展期間,由於裝置龐雜,也是動員了5、6個朋友無償幫忙。

許哲瑜的情況也類似,摯友、藝術家袁志傑不僅是創作討論的對象,也在作品《黑色大理花》、《歎煙花與三味線》裡擔綱模特兒,兩人還共同創作《英雄傳說》一起化身英雄搭檔「美迪奇與阿古力巴」。私底下,袁志傑提供許哲瑜布展等技術支援。龔卓軍形容這是「台灣特有義氣相挺式工作方法」。

而近年不斷入山、在廢墟中繪製壁畫的高俊宏,展出「廢墟晶體影像計畫」系列的影像文件。高俊宏自述近年像「瘋狂的逃亡者,不斷重複入山」,每次行動都有不同成員參與,分工完成壁畫、影像紀錄等工作。

展場還放置一部陪伴高俊宏團隊進入廢墟、卻在第3次發動時便掛點的發電機,嘲諷因工作超載而崩潰的當代生活。

龔卓軍認為,「如果不是為了愛、為了情義相挺,如果不是為了尋找個人生命情感與欲望出口,我們何嘗甘願承受過量工作之苦?」

(2013-08-31 中國時報)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